APP下载

危机介入模式在心因性抑郁治疗中的运用

2020-11-25李玉洁

银幕内外 2020年5期

摘要:危机介入模式是针对案主的危机状态而开展的调试和治疗的工作方法。针对人们生命历程中遇到的各种危机,该模式能够迅速帮助案主,调节其身心状态,提供社会支持,恢复其自主能力。本文主要通过对一位患有心因性抑郁症的少女开展的危机介入服务,旨在通过结构化的危机介入模式,给予案主心理上的关怀和支持,协助其分析确认问题,提升能力,使其走出危机带来的抑郁情绪,最后根据介入效果进行反思。

关键词:危机介入模式;心因性抑郁症;社会工作干预

一、危机介入模式

危机介入模式是社会工作中个案工作的常用模式之一,协助案主在短期内减除危机障碍和促进生活适应能力,并获得新的应付技能,以正常的状态继续生活。社会工作者在进行危机介入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问题的严重程度、服务对象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社会支持系统。其主要目的一是避免案主自伤或伤害他人,二是帮助案主恢复和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心因性抑郁症

此类抑郁症一般是因强烈的精神刺激或持久的精神紧张等应激因素作用引起的。临床表现以突出的抑郁情绪为主要特征,同时也存在认知、行为和躯体调节功能等多方面的障碍。

(二)情绪ABC理论

该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消极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非理性信念B,本文使用该理论旨在帮助服务对象寻找引起消极因素的内在因素,帮助服务对象重新樹立对生活的信心。

三、案主基本情况

案主小A今年17岁,半年前与母亲在家中遭遇入室盗窃并受伤,之后被送往医院治疗,由于案主伤势较轻,其伤情得以控制,然而案主的母亲为保护案主身受重伤,至今在重症监护室昏迷未醒。案主自恢复意识后得知实情,性格大变,甚至经常从噩梦中惊醒。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案主开始自残并不断重复自责的话语,经由医生诊断,案主被确认患有轻度心因性抑郁症。

自案发之后,案主鲜少与陌生人接触,平时几乎不离开病房。案主的父亲是某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母亲在某百货公司做销售,故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案主还有一个在其他城市上大学的哥哥,兄妹感情深厚。案主的父亲和哥哥自案发以后一直陪伴案主,为她提供了优渥的物质条件,但是案主的症状并未改善,甚至极少与别人沟通,因此案主的父亲在好友的建议下找到社工寻求帮助。

四、基本问题分析

(一)心理健康问题

根据情绪ABC理论审视案主经历的暴力事件,该事件作为激发事件只是引发抑郁情绪和行为后果的间接原因,而引起行为后果的直接原因则是案主针对该事件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非理性信念。案主在暴力事件中受到双重创伤,案发时受到犯罪嫌疑人攻击为其一,目睹母亲为救自己而重伤为其二。在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下,个体在无法承受强烈的心理冲突时就会出现心理障碍,多以情绪焦虑、沮丧开始,可伴有抑郁症状,严重时可有自杀倾向,易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相似。

(二)认知问题

案主在经历暴力事件之后,其认知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案主固执地认为母亲遭受的一切痛苦都是因为自己的“无能”,在抑郁症发作的极度痛苦下,还会认为自己当前的症状都是“惩罚”,情况最严重的时候案主甚至怀疑自己的家人也是如此看待自己。据了解,曾经案主面对消极事件是能够积极应对的,说明案主曾经的认知系统是健康并足以应付一般负面经验,同时也可看出该事件对案主认知毁灭性的打击。

(三)生理健康问题

案主的睡眠障碍较为严重,一旦从噩梦中惊醒便再难入睡,这也是心因性抑郁症的特征性症状之一。案主的精神状态被内心强烈的冲突所困扰,夜晚难眠,白天精神不济,身体难以恢复。

五、介入过程

第一阶段:开始阶段

(一)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在初次会谈之前,社工分别与案主父亲及主治医生进行沟通,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由于案主的身体原因,初次会谈地点暂定于医院温馨病房之内。考虑到案主对与陌生人接触可能会产生产生不适,社工与案主父亲商量后决定在正式的前几天向案主透露实情,所幸案主并不反对,于是社工与案主正式见面。

在会谈过程中社工发现,虽然案主对于社工的来意并不抗拒,但是可以明显看出案主的紧张无措,在社工告之其父亲和哥哥就在病房外时,案主的神色则明显缓和。社工起初与案主交流一些轻松的话题,并尝试在话题中穿插案主的兴趣爱好,案主在被戳中“萌点”时经常主动表达自己感受,随后双方约定在案主身体状况好转后看望母亲。在之后的两次会谈中,案主或多或少地向社工透露出暴力事件的来龙去脉,完成初步建立信任基础的目标。

(二)评估致命性与安全性需求

社工根据先前的个案资料和三次初步会谈的观察结果,结合案主目前的情况,认为案主存在安全性需求亟待解决。首先社工应该重视心因性抑郁症的伴随行为,即使案主在会谈时表现得较为平静,但是看着案主手腕上的伤没有愈合的征兆,自残行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干预,极有可能演化为自杀,因此社工认为案主目前最首要的需求就是安全性需求。

第二阶段:危机问题的指认和处置

(一)指认主要问题

(1)认知问题:案主的错误认知,催生出一系列非理性信念,使案主陷入巨大的心理冲突,在强烈的刺激下,案主患上了轻度心因性抑郁症。

(2)行为问题:由于案主对该事件的错误认知,导致案主出现自我惩罚的自残行为,这也是抑郁症的表现之一,直接威胁到了案主的生命安全。

(二)处理感受和提供协助

目前案主主要的情绪感受即痛苦与愧疚,这些情绪一方面来自于暴力事件中犯罪嫌疑人的伤害行为,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母亲的遭遇。社工可以提供帮助为案主缓解双重负面情绪带来的痛苦。

(三)协助案主列出介入目标和行动计划

(1)介入目标:1.最低介入目标:缓解案主由于心因性抑郁症引发的各种症状;2.最高介入目标:协助案主了解现在的危机及冲突之间的关联,引发其觉察、思考和感受并建立新的反应模式,提升案主应对外界压力的能力。

(2)行动计划:

1.工作前期。社工与医院协商,尽量给案主提供一个舒适放松的环境。之后从案主曾经的爱好入手,主动与案主讨论,案主发现社工似乎与自己志趣相投,故敞开心扉,社工积极倾听案主的诉说,随时关注案主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反应,必要时提供情感和行动上的回应。案主逐渐对社工放下了防备,在之后的接触中,案主对社工已经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关系,社工提议案主走出病房去外面草坪散步,案主并未拒绝,随后向社工透露一些事情经过,这也是案主目前为之第一次和社工主动提到该事件。在深入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判断出案主目前存在很多非理性信念,所以下一阶段的工作就是缓解案主的负面情绪,处理案主的非理性信念,减少案主的自残行为。

2.工作开展阶段。针对案主的负面情绪和非理性信念,社工决定逐渐地增加交谈时间, 在案主不抵触的情况下找到深入话题的机会。案主起初不正面回应,但当社工提及案主母亲的近况时,案主则开始追问情况,社工得以顺利介入话题,从而获取案主对于该事件相关的非理性信念,社工认为必须进行认知重建工作。

通过重建案主认知,使其正确认识危机和冲突的关联,缓解负面情绪和抑郁症状,矫正自残行为。社工安排案主与其父兄会谈,鼓励双方勇敢表达,澄清彼此的想法。在会谈中,案主的父兄极力表达自己对案主的理解支持,在随后的工作中,案主主动与父兄的沟通次数增多,其父兄在社工建议下经常表达自己对案主的支持理解。

会谈过后社工发现案主对于父亲和哥哥的非理性信念有了改变,接下来社工循序渐进:鼓励案主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加一些休闲活动,通过锻炼身体缓解抑郁情绪,增强身体免疫力;社工采取认知重建法,告诉案主她的非理性信念来自于错误的认知,使其明白:该事件的发生实属偶然,自己和母亲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应该受到惩罚的是犯凶恶罪嫌疑人而不是自己,我们不能被错误的认知左右,从而陷入巨大的心理冲突,甚至陷入危机状态。

在社工的耐心解释下,案主渐渐摘去了自己为自己贴上的“罪人”标签,之前案主把自残当作缓解内心痛苦的一种方式,这种以痛止痛的方式没并不能帮助案主摆脱抑郁,随后社工鼓励案主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痛苦,从而杜绝自残的行为。在案主、社工及其父兄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个案工作技巧和药物的结合,案主无论是情绪、认知还是睡眠问题都有了较大改善,案主自此再未出现过自残行为。

3.巩固发展阶段。社工继续使用认知重建法重塑案主的认知系统,在上一阶段案主的非理性信念已经有了明显改观,其对该事件和自身的认知也逐渐趋于理性。在会谈中,社工以积极主题的动漫和音乐为话题,提升案主参与话题的兴趣,并借助主人公的故事鼓励案主积极生活,不断对案主的进步表示肯定。通过一个多月的休闲锻炼,社工发现案主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再加上案主认知情绪的变化,其睡眠状况也有了一定改善。另外,社工给案主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在抑郁症复发时关注自己的思维和观念并予以记录,然后运用技巧澄清它们然后及时向社工反馈。

在本阶段中期,社工得知案主母亲从昏迷中苏醒,身体恢复情况较好。于是社工履行与案主的承诺,在医生的同意下,安排了案主与母亲的见面,案主心中的执念终于有所释怀,一家人彼此澄清了误会。自母亲苏醒后,案主经常看望和陪伴母亲,在后期反馈作业的过程中社工发现案主抑郁症发作次数越来越少,对于负面事件和情绪的认识更加理性化,对生活的态度更加积极。

第三阶段:结束与追踪

(一)結案标准

社工事先将即将结案的情况告知案主,案主虽表示不舍与惋惜,但是情绪较为平稳。随后案主在心理医生处接受了一些心理量表的测试,结合社工的观察记录,可以看出案主的问题已经有了较好的改善,案主的自残行为不再出现,认知重建也有了一定成果,案主应对危机的能力相应提升。因此社工认为案主的危机已经得到的解决,所以可以结案。

(二)追踪的处理方式

在个案服务结束后,社工每周与案主及其父亲保持一次电话联系,确认案主近况,在必要之时社工可以定期进行家访,以确保案主已顺利度过危机,如有特殊情况社工应视情况随机应变,如有突发情况,社工可以选择另行介入。

六、反思与不足之处

该个案主要从迅速了解案主的主要问题、迅速做出危险性判断、有效稳定按住情绪和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这几方面逐步开展工作,虽然较为有效的解决了案主的危机,但是从长远来看,短期介入并不能达到完全重建案主的认知的效果,如果日后遇到情绪刺激,案主的病情依旧有复发的可能,这也是危机介入模式的不足之处,所以为了案主的生命安全和长远发展考虑,社工应该建议其家人继续关注案主的情绪和行为,监督案主按时吃药,多与案主沟通并给予支持,不可因为一时的改变而松懈,如有异常应随时与医生和社工联系,以便及时采取行动,避免悲剧的发生。

该个案之所以过程较为顺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主不存在一般个案中由贫困和家庭矛盾引发的复合型问题,也就是说案主面临的问题虽然迫切需要解决,甚至可能会威协生命,但是没有经济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干扰,社工能够专注于案主的危机,提高个案服务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叶上婷.危机介入模式在自杀调解个案中的应用[J].中国社会工作,2017(15).

[2] 李亚洁,韩卫军,付玉喜,等.健康心理干预疏导对青年“心因性”抑郁症的影响[J].医学动物防制,2016(01).

[3] 郑虹.情绪ABC理论在师生沟通“不谐音”个案研究中的运用[J].中小学德育,2019(10).

作者简介:李玉洁(1997—),女,陕西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