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独幕剧《蠢货》的喜剧性

2020-11-25袁雨柔

银幕内外 2020年5期

摘要:契诃夫的戏剧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尤其是他的喜剧更是堪称自出机杼,学术界对契诃夫戏剧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透彻,然而对于如何营造喜剧性的问题,长期以来却很少有人涉猎,因此笔者着眼于探究契诃夫戏剧的喜剧性营造的策略与方法,以独幕剧《蠢货》为例,从人物设置,戏剧动作和戏剧语言这几个方面阐释《蠢货》的喜剧性。

关键词:蠢货;喜剧性;戏剧动作;戏剧语言;人物设置

一、从戏剧动作看《蠢货》的喜剧性

黑格尔认为,“任何一个本质与现象的对比,任何一个目的因为与手段对比,如果显现出矛盾或不相称,因而导致这种现象的自否定,或是使对立在现实之中落了空。 这样的情况就可以成为可笑的”,契诃夫通过戏剧动作的设置,塑造表里不一、内外不符、矛盾百出的人物形象,以达到引人嘲笑和讽刺的目的,这种巨大的反差,通过演员的戏剧动作表现出来,自然在观众内心产生喜感。

(一)延宕的戏剧动作

康德认为:“在一切引起活跃的撼动人的大笑里必然有某种荒谬背理的东西存在,笑是一种从紧张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

在史密尔诺夫与波波瓦持枪,即将开始决斗时,观众的期待和紧张的心理达到一定高度,波波瓦却突然表示不会使用手枪,并让史密尔诺夫教她使用,此处延宕的戏剧动作具有极强的喜剧效果。

(二)夸张的戏剧动作

全剧最夸张、最具有喜剧性的戏剧动作无疑是波波瓦与史密尔诺夫那令人猝不及防的的拥吻,这一吻把情节推向喜剧的高潮,同时让两人的形象彻底颠覆,也暴露了波波瓦内心最真实的欲望,她此前的信誓旦旦要守节的话语以及竭力塑造“贞妇”的行为显得十分讽刺、荒唐可笑。

(三)重复的戏剧动作

史密尔诺夫向波波瓦求婚被拒后准备离开,此时出现了一个滑稽的场面——波波瓦的“留人”又“放人”,重复了三次,此处的戏剧动作的反复,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她的摇摆不定的矛盾心理,她想阻止史密尔诺夫离开,又想保住自己贞洁的形象,重复的戏剧动作表现了一个喜剧人物虚伪和荒谬的特点。

二、从戏剧语言看《蠢货》的喜剧性

(一)讽刺的戏剧语言

契诃夫喜剧中的语言充满讽刺意味,讽刺也称“讥讽”,作为传统喜剧表现手法,讽刺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例如第八场中,剧作者借史密尔诺夫之口,讽刺自鸣情深的波波瓦:“您把自己活埋了,可是还没忘搓粉啊!”,一针见血的讽刺之下,喜剧性油然而生,同时揭露了波波瓦对亡夫的忠贞与深情都是装模作样,为的是沽名钓誉,抨击了她的虚伪与矫揉造作。

(二)对比的戏剧语言

在《蠢货》的开端,波波瓦吩咐陆卡给亡夫的坐骑托比多添燕麦,在结局时,她嘱咐陆卡:“今天不用给托比燕麦了”,前后两句台词的对比展现了她对托比的态度变化,托比即为波波瓦对亡夫感情的投射,在與史密尔诺夫的拥吻后,她自知无需再故作深情,因此亡夫的老马自然变得无足轻重,此处台词的前后对比充满了讽刺意味且不乏喜剧性。史密尔诺夫在要债遭拒时,忿忿地表达了对女人的厌恶与嫌弃,然而“宁可坐在火药桶上也不愿意与女人打交道的他,却在短时间内对波波瓦产生了迷恋,在他对波波瓦说出表白与求婚的台词之时,前后巨大的转变催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三、对立又统一的人物设置构成喜剧性

(一)地主阶级的装腔作势的共性

人物是戏剧的核心,马克思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出发,阐述了喜剧来自于喜剧对象的观点:“用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以这句话来看《蠢货》是极为契合的。在《蠢货》中,无论是波波瓦还是史密尔诺夫,都试图用假象来掩盖自己的本质,波波瓦极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长情之人,自我标榜为爱守节的“贞妇”,然而她把自己关在家时,仍然不忘精心打扮,一旦出现了合适的人,她的决心就会立马动摇。庸俗与虚伪是波波瓦与史密尔诺夫的共同性格特点,史密尔诺夫刚登门时,为了彰显出贵族的涵养,他竭力伪装出礼貌而绅士的假象,然而当礼貌客气地要债遭到拒绝后,他立马撕下伪装的面具,对波波瓦口出不逊,冷嘲热讽,以此强行要债,此时他营造的绅士地主形象顷刻坍塌。剧名《蠢货》出自于波波瓦对史密尔诺夫的谩骂之词,但是实际上契诃夫暗指这两个典型的地主阶级人物皆为“蠢货”。

(二)“表里如一”与“表里不一”的个性

波波瓦和史密尔诺夫作为典型人物,除了具有反映俄国地主阶级的虚伪普遍性以外,还具有他们各自具有喜剧人物特征的鲜明个性。

史密尔诺夫的虚伪是不彻底的,由于他性格中的粗野,让他更多时候是坦率直白,表里如一的。例如史密尔诺夫在要债不成后,立马怒火中烧,对波波瓦大发牢骚,甚至一怒之下捏碎了椅背。最后由于他的一贯的轻佻,他转瞬之间便被波波瓦所吸引,直白坦率的他并立马表白心意,契诃夫赋予了史密尔诺夫复杂的,矛盾的的形象,他多层次的人物性格促使他多次转变,做出一系列令人发笑的行为。

地主阶级虚伪与装腔作势的弊病在波波瓦身上更为明显,她演绎着“贞妇”时浮夸和造作的话语与动作,都令观众忍俊不禁。她的装腔作势在面对粗鲁的史密尔诺夫时,演变成了“以退为进”、“欲擒故纵”,当她即将与史密尔诺夫决斗时,却突然表示自己其实不会用枪,在史密尔诺夫求婚后,她春心萌动却故作清高地赶走史密尔诺夫,令人感到可笑且荒谬。

四、小结

综上所述,契诃夫《蠢货》一剧的喜剧性,是建立在巧妙的人物设置上、戏剧动作和戏剧语言上的,这些策略共同构成了《蠢货》的喜剧性,契诃夫的创作思路和手法是我国剧作家一直学习的对象,而喜剧作为他创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值得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的,因此本文所分析的《蠢货》的喜剧性营造,对今后的戏剧创作将有一定价值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 张玉能.美学教程[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袁雨柔(1997—),女,瑶族,湖南郴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