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启《鸟的天堂》的寻美之旅

2020-11-25张清梅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11期
关键词:感受欣赏审美

张清梅

[摘要]《鸟的天堂》是一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课文。为教好这篇课文,开启学生的寻美之旅,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策略,指导学生默读、朗读、感受、品味、想象,并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在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构筑的境界中流连、徜徉,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感受;欣赏;审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1-0062-03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这一部分,针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同时,在“实施建议”部分,针对阅读教学强调:“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上述思想指导下,笔者认真研读《鸟的天堂》一文,精心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以期开启《鸟的天堂》的寻美之旅,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与启迪。

[案例呈现]

五年级上册第23课《鸟的天堂》一文出自大作家巴金笔下,这是一篇流淌着真情、洋溢着生命活力的经典散文,是一篇能够陶冶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课文。面对这样一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美文,如何引领学生开启寻美之旅呢?

第一步:感受“天堂”之美

师:有一句俗语叫作“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知道它的意思吗?

生1:这句话是说苏州和杭州的景色跟天堂一样美丽。

师:不错,这句民间流传的谚语是在赞叹江南美景可与天堂相媲美。那么,课题“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

生2:“鸟的天堂”意思是说鸟儿生活在这个地方非常幸福、自由、快乐。

师:请你猜想一下,这篇课文围绕题目可能会写些什么内容?

生3:我认为应该重点描写“鸟的天堂”的样子,表现出“天堂”对鸟儿的吸引力。

生4:我认为也应该描写鸟儿在“天堂”里生活的情景,表现出鸟儿对“天堂”的依恋。

师:一个是“吸引力”,一个是“依恋”,说得真好!下面就请你们来默读课文,感受一下“吸引力”与“依恋”都表现在哪里?

(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之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初步交流“吸引力”与“依恋”表现在哪里)

师:同学们,课文写作者几次参观鸟的天堂?每一次都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请你们再次浏览课文,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生小组交流,形成共识:作者两次参观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没看到鸟,有点儿失望;第二次看到了鳥,非常兴奋)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咱们知道课文是先写鸟儿,再写“天堂”。下面,咱们就跟作者一道走进“天堂”,去感受它的美丽吧。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描写“天堂”的句子?

(几个学生朗读相关语段)

师:(多媒体呈现课文7、8两个自然段)这两个段落对“天堂”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请你们用心阅读、想象,思考一下“天堂”的美表现在哪里。

(生动情朗读,沉浸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之中,之后全班进行交流、分享)

生5:第7自然段主要描写了榕树的“真面目”,重点描写了枝干的不可计数和根之多,表现了榕树旺盛的生命力。

生6:第8自然段描写了榕树的叶子,表现了榕树的生机勃勃。

生7:“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一句发自作者内心,表达了对榕树由衷的赞美。

【自我评析】

第一课时,笔者围绕课题“鸟的天堂”展开对话,设疑启思,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揭开了寻美之旅的序幕。“感受一下‘吸引力与‘依恋都表现在哪里?”笔者由学生的回答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学生经历初读获取了初步感知之后,笔者又引导他们思考:“课文写作者几次参观鸟的天堂?每一次都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这一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指课文重点内容,引领学生将关注的目光投放到精彩语段中。“通过刚才的交流,咱们知道课文是先写鸟,再写‘天堂。下面,咱们就和作者一道走进‘天堂,去感受它的美丽吧。”笔者适时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的写作顺序,逼近将要重点欣赏的语段,指导学生感受“天堂”之美。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默读想象、观察图片、咬文嚼字、欣赏录音、激情诵读等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了榕树之大,枝叶之茂盛,充满了生命活力;同时,也通过对第9自然段的阅读,使学生感受到了当地农民爱树、护树的美好心灵。

第二步:感受“天堂”主人之美

师:枝繁叶茂的大榕树为鸟儿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环境,鸟儿是这个“天堂”的主人,所以作者巴金要着力描写鸟儿。请你们找出描写鸟儿的句子,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课文相关语段,自主欣赏)

师:你从作家巴金的笔下看到了怎样的鸟儿?

生1:在巴金的笔下,鸟儿是活泼可爱、富有情趣的,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师:课文第12、13自然段重点描写了鸟儿的活动场景,这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生2:表现的是一种动态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美。

师: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激发大家的想象,让大家都体会到这种美?

(个别朗读展示,教师相机指导,想象场面之壮观、热烈,之后组织学生欣赏鸟儿活动场景的相关影像片断)

师:请你们继续深入思考,鸟儿的动态之美跟先前榕树的静态之美之间是否有着某种联系?

生3:我认为鸟儿的动态之美跟先前榕树的静态之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其实这两种状态的美,是相互依存的。

师:(追问)怎么个相互依存?

生4:榕树枝繁叶茂是鸟儿搭窝营巢的基础,鸟儿搭窝营巢得到了当地农民的保护,又使榕树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这体现出了一种相互依存。

师:不错,说得有道理!树为鸟存,鸟因树美。

【自我评析】

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第12、13自然段,笔者一方面引导学生默读想象,进入美的情境;另一方面借助激情朗读,体会作者激动、兴奋的心情。指导过程中,笔者根据语段从静到动、鸟儿由少到多的内容变化,指导学生朗读时语速也要由慢到快、由舒缓到激昂。范读时笔者根据句子内容辅以手势,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尤其是读到“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时,笔者的语调高低起伏,借助轻快活泼的朗读节奏,突出了鸟儿的自由和欢乐,表现出了当时欢快、喧闹的动态之美。在进行个别朗读展示与指导时,笔者则根据朗读情况,重点抓住“有的……有的……有的……”及描写画眉鸟的特写镜头,引领学生感受鸟儿的数量之多及活动的自由自在、活泼热闹,从而领略榕树“主人”这种欢快之美、和谐之美、温馨之美。当然,在学生充分理解文本语言并展开想象之后,笔者还适时播放了“鸟的天堂”的影像片断,以期通过美丽的画面和百鸟和鸣的声音,引领学生进一步感受“天堂”之美和鸟儿之美,从而印证想象,将美景定格于学生头脑之中,将美的语言内化于学生心中。其中,关于“天堂”之美与“主人”之美的关系的思考与表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步:感受作者心理变化之美及文章构思之美

师:同学们,《鸟的天堂》重点描写了作者在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在咱们眼前分别呈现出了榕树的静态美和鸟儿的动态美。然而,用心品读课文,你是不是还可以发现有一条线索贯穿于全文中呢?

生1:(迫不及待地)我发现课文中还描写了作者的心理变化。

生2:作家巴金在叙事或描写景物的时候不仅仅是在写景,而且还融入了自己的感情。

师:不错,“一切景语皆情语”。你是一个眼光敏锐的人,能够读出文字中的感情。同学们,课文的确有一条情感变化的线索贯穿于字里行间。请你们再次回到课文中,去梳理一下这个线索。

(生默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心理变化,之后进行组内交流)

师:请各小组推荐一个同学作为代表向全班汇报一下小组探究的成果。

生3:我从课文的开头几段读出了作者轻松的心情,因为在他的心中划桨的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生4:看到了大榕树的真面目后,作者无比兴奋、无比欣喜,但他没有看到一只鸟,又有点儿失望。

生5:第二天,他看到了天堂里的鸟,又变得兴奋、激动了。这从作者对鸟儿的描写中能看出来。

师:这种将个人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的写法,叫作“情景交融”。

生6: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還写了自己回头看的动作,表达了自己对鸟的天堂的留恋。

师:是啊,作者的心情是一波三折的。文章最后一句总结全文,情感从心中喷薄而出。咱们来齐读。

(生充满激情地诵读)

师:文章最后一句是作者不由自主地从心中发出的感慨与赞叹,作者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至此,我们可以梳理出一条情感变化的线索。

(生跟教师一道梳理出情感线索:闲适→欣喜→失望→兴奋→留恋→赞叹)

师:同学们,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说,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峰起伏,最忌平坦。那么,既然如此,写文章就不能平铺直叙,也要追求情节、情感的起伏变化。这篇文章正是这样,作者将自己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贯穿于字里行间,它像一根红线将“天堂”之美与“主人”之美连在了一起,而这种心理变化之美又成就了文章的构思之美。“天堂”之美、鸟儿之美、语言之美、构思之美、情感之美,美美与共,美不胜收。

【自我评析】

这篇文章不仅用生动、形象、富有情感的语言,将榕树与鸟儿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而且作者的心理变化体现了一种曲折之美。首先,他跟朋友傍晚划船出游,心情是闲适自在、轻松快乐的——这是旅途的序曲之美,为全文奠定了美的基调。接着,课文第8自然段描写作者见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的欣喜;第9自然段中“‘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一句,又流露出失望的心情——这是“见树而不见鸟”的遗憾之美。其实,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旨在为下文鸟儿的出现蓄势。之后,在作者的视野中,鸟儿陆续出现,作者挥毫泼墨,在第12、13自然段中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呈现了鸟儿在“天堂”里的自由与快乐,表达了自己与鸟儿相见时的惊喜、兴奋之情。最后,课文末段写作者“回头看”的细节,告别“天堂”时的留恋心理跃然纸上;同时,作者对此次掀开了“天堂”的盖头,目睹了群鸟飞鸣、呼朋引伴的场面而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的确是鸟的天堂”的赞叹。

笔者在指导学生欣赏榕树之美与鸟儿之美后,又引导他们到文本中探寻作者的心理变化之美及文章构思之美。这一探索的过程,充分发掘了文本的教学价值,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升华了学生的认识,让文本解读走向了全面与深刻,培养了学生感悟、概括、归纳、表达的能力,增进了学生与文本间的情感,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作家巴金为读者塑造了一幅纯美可人的图景,让洋溢着绿色生命气息与活力的“鸟的天堂”走进了读者的视野,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教学此文,教师务必精心设计教学策略,并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借此引领学生在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构筑的境界中流连、徜徉,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感受欣赏审美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