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

2020-11-25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医学类医学院校医学生

杨 阳 王 鹭 王 荣

(山西医科大学 太原 030001) (太原学院 太原 030001) (山西医科大学 太原 030001)

1 引言

健康信息主要指与营养、养生、疾病、身心健康等相关的信息[1]。健康信息搜寻行为(Health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HISB)指针对具体事件或情境,用户在获取、澄清及确认与健康相关信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口头或非口头行为[2]。基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慢性疾病“年轻化”趋势,年轻人对于就医、健身、养老、食品安全等健康信息需求急剧增加,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信息素养较好的大学生群体对于健康信息搜寻行为较常见[3]。国内外学者就健康信息搜寻行为进行研究,涉及健康信息需求、动机、搜寻、利用、评价等。从研究对象看,涉及不同年龄[2,4]、性别[5]、种族[6]、受教育程度、城乡居民[7]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差异。例如Yun和Park研究发现韩国女性搜寻健康信息较男性积极[5]。Manafo探讨老年人健康信息搜寻行为[2]。国内学者邓胜利、付少雄研究发现用户对健康关注度与健康信息搜寻频次、时间成显著正相关[8]。李颖等研究发现与农村青年相比城市青年健康信息检索策略与搜寻平台更具多样性[7]。付少雄、胡媛发现健康信息搜寻会在大学生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之间产生交互影响[9]。Montagni等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网络获取的心理健康信息存在较强不信任感[10]。国内外对大学生群体健康信息行为研究从两方面出发:一是从性别、年龄、健康水平、城乡差异、受教育水平、健康关注度等人口统计学角度对大学生健康信息搜寻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二是从网络健康媒介、客户端等健康信息搜寻工具角度对大学生健康信息搜寻模式进行分析[9]。本文以山西医科大学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包括管理学、法学、文学、教育学等)大学生为调研对象,从群体差异特征视角对其健康信息搜寻行为予以考察,探究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学生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共性与差异。

2 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信息搜寻行为调查

2.1 研究设计

采用问卷调研和统计分析相结合方式。通过线上问卷星系统和线下现场填写,发放时间段为2019年12月16-21日,累计回收问卷452份,其中有效问卷380份。

2.2 问卷可靠性检验

为保证问卷样本可靠性,进行无回复偏差(Non-response Bias)检验。按照提交时间先后顺序,将381份有效问卷平均分成A、B两组,按线上与线下调研渠道分为C、D两组,采用 SPSS Statistics 22中的Mann-Whitney Test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样本数据在A与B、C与D两个组别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别(Z检验,p>1),说明样本中无回复偏差,提交时间先后顺序未对问卷有效性产生影响,且线上与线下收集问卷无显著差异。

2.3 人口学信息统计

在回收样本中,男性、女性分别是107人(28.08%)和274人(71.92%),医学类、非医学类专业分别是203人(53.28%)和178人(46.72%),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用户最多,为295人(77.43%),其次是健康状况非常好(10.24%)和健康状况一般(8.92%)。受访者对健康信息关注程度相对较高,非常关注的调研对象占10.5%,比较关注占57.22%,一般关注占29.13%。

3 调研结果

3.1 健康信息需求(图1)

图1 健康信息需求类别

对疾病信息的关注人数最多(73.75%),其次是生活方式(61.42%),而关注度最低的为医疗方面信息(30.97%)。女性比男性更关注生活方式信息,更在意容貌和体型。医学类和非医学类专业学生群体对各类健康信息需求比例相差不大,可知专业背景对健康信息需求影响不大。

3.2 搜寻渠道

医学院校大学生搜寻健康信息渠道有4种:一是直接向医学专业老师或医务人员询问(62.20%);二是通过亲戚家人、朋友、邻居获知(61.42%);三是借助传统媒介如纸质资料、电视、广播等(55.91%);四是上网搜寻(81.36%)。医学院校大学生首选渠道为向具备专业知识的医学专业教师或医务人员询问,占比61.42%,首选网络的用户仅为22.57%;与非医学专业学生相比,医学专业学生对医学专业教师或医务人员依赖程度更高,占比81.1%。

3.3 行为特征

3.3.1 渠道 81.36%的医学院校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健康信息,55.5%表示网络为其获取健康信息最多的方式,但当有健康需求时首选医务人员的比例(61.42%)远超过网络(22.57%),且有42.78%的学生表示无法判断网络信息是否可靠。

3.3.2 平台 获取网络健康信息使用频率最高的平台为综合搜索引擎(85.3%),其次是社交软件(35.43%)与问答社区(26.51%),使用率最低的为特定疾病网站(12.86%)及公共门户网站健康频道(12.07%)。医学院校不同专业学生在网络健康搜寻平台选择上具有一致性。这与周晓英等的研究结论相一致[3]。在最依赖网络搜寻健康信息的69份样本中,不同专业学生对除搜索引擎之外的网络健康信息搜索平台选择差异较大,见图2。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无人使用公共门户网站健康频道,医学专业学生有11.76%会使用。医学专业大学生对在线健康资讯网站、医疗健康类APP软件、问答社区、特定疾病网站、专业健康网站、医学搜索引擎使用率均高于非医学专业,社交软件使用率则低于非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相比,医学专业大学生对搜索平台选择更具多样性。

图2 医学生与非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搜索平台对比

3.4 信息鉴别

医学院校大学生辨别健康信息真伪的方法主要有4种。一是查阅专业资料。62.4%(医学专业124人、非医学专业113人)的受访者根据医学文献、期刊等专业资料对健康信息真实性与可靠性做出判断。二是依据个人经验。48.42%(医学专业101人、非医学专业83人)的受访者依据个人经验辨别信息真伪。三是询问他人。42.63%(医学专业84人、非医学专业78人)的受访者求助他人。四是自我验证。26.32%(医学专业44人、非医学专业56人)的受访者尝试亲身体验减肥方案或食疗方法等验证健康信息。医学生更偏向于询问他人,而非医学专业学生更偏向于自我验证,经交叉分析发现女性中询问他人的比例(45.26%)高于男性(35.19%),见图3。根据调查结果,表示鉴别健康信息真伪和质量能力非常好的占27.64%,鉴别能力较好占35.79%。医学专业大学生鉴别能力的自我评价(题项均分4.22)高于非医学专业(题项均分3.78),有27.63%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和15.26%的医学生表示鉴别能力非常差。

图3 医学生与非医学专业学生辨识健康信息的方法差异

4 结论及建议

4.1 研究结论

4.1.1 信息内容 健康信息是医学院校大学生群体广泛关注的信息内容,其中对疾病信息关注比例最高,女性比男性更关注生活方式方面的健康信息,医学类和非医学类专业学生群体之间关注健康信息内容差异性不大。不同于非医学专业学生,医学生首选通过医学专业教师或医务人员获取信息,其次为网络渠道。

4.1.2 信息渠道 医学院校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方式以综合搜索引擎为主[3],此外更偏向专业医学相关网站及APP搜寻,选择社交平台搜寻健康信息的学生较少。非医学专业学生利用社交平台搜寻的比例较高。

4.1.3 群体差别 从性别来看,女性以改善生活方式和帮助家人或朋友为目的搜寻健康信息。从辨别信息真伪方法来看,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未体现出较大差异性,其中女性中询问他人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医学生鉴别健康信息能力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基于以上研究发现,医学院校大学生能够利用更便捷的人际网络获取需要的健康信息,会选择更加专业化的健康信息搜寻渠道。

4.2 建议

4.2.1 改善信息供应 健康信息服务部门、医疗机构等健康信息提供者需要重视年轻用户信息需求和行为特征,健康服务网站、健康信息APP等需要进一步提升系统易用性。各级卫生、医疗部门应构建贴近公众的健康信息服务通道,提供更加权威、可靠的健康信息,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个性化服务。

4.2.2 提升健康信息素养 医学院校应针对不同学生专业背景与性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开设健康信息素养课程,引导学生准确搜寻自身所需健康信息,提升大学生群体整体健康素养水平。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制定健康信息评估机制,由权威机构对健康信息服务内容和渠道进行评价,及时辨别谣言或错误健康信息,同时高等院校应主动开设健康信息素养课程,引导大学生群体合理鉴别和利用健康信息。

猜你喜欢

医学类医学院校医学生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类论文中数字的用法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高等数学必要性的认识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