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西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

2020-11-25

关键词:海西州纯收入增长速度

王 雨

(青海民族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1 海西州社会群体状况

1.1 劳动力数量

劳动力资源的总量取决于总人口的数量,而总人口数量则由本地区的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两部分组成。2006—2019年,海西州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净迁入率分别保持在6.08‰和0.7%以上(见图1),使得全州的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分别由36.81万人和42.92万人增加至41.25万人和50.54万人,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1.43%和2.06%(见图2)。

从人口结构来看,劳动年龄人口由2006年的28.92万人上升至2018年的39.98万人,其中,劳动力资源由2006的27.90万人增加至2018年的37.21万人,年均增长速度2.99%(见图3),高于同期人口的增长速度,劳动力供给规模持续增加。劳动参与率维持在95%左右,如此高的劳动参与率,一方面说明了海西州经济发展创造了比较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较大的劳动力供给规模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

资料来源:历年海西州统计年鉴和2019年海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资料来源:历年海西州统计年鉴和2019年海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资料来源:历年海西州统计年鉴和海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2 劳动力质量

在劳动力资源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海西州的劳动力质量特别是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海西州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由10.13%下降至4.53%,而每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401人上升至1 459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1 675人下降为1 143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2 599人上升为3 542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2 913人上升为4 265人,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7.91年增加至2018年的9.68年。[1]

由于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和收入水平的约束,当前海西州不仅很难吸引高素质劳动力,而且还面临着高素质劳动力流失的困境。与此同时,枸杞种植采摘等劳动密集型特色农牧业发展使得海西州每年为全省提供了大量季节性就业岗位。①这种劳动力区域流动效应在增加海西州就业压力的同时,也影响着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海西州未来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2 海西州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分析

2.1 城镇居民收入状况分析

2006—2018年海西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速度为12.83%, 其中“十二五”期间的2011—2014年年均增速约为10.22%(见图4),2014年增长率首次低于两位数,增长速度仅为8.78%。整个“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速保持两位数,2018年海西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29倍。

资料来源:《海西州统计年鉴2019》和《海西州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州内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来看,2013年除格尔木市和德令哈市的增长速度低于10%外,其余地区的增长速度均在12%以上。虽然增长速度有差异,但是由于差别不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异系数较小,仅为1.25%。

从总收入构成的变化趋势来看,海西州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比重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经营性收入比重大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波动幅度较大,均呈上升趋势(见表1)。2006—2018年,工资性收入比重即便下降了18.96%,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比重始终保持在70%左右;而经营性收入比重上升了13.3%,上升比例与幅度最大。从各部分收入来源对总收入的贡献来看,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总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从2014年的79.95%、11.87%、0.82%和7.37%变化为2018年的61.97%、15.18%、6.64%和16.21%。这说明当前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就业所获取的报酬比重大幅下降,财产性收入大幅上升。“十四五”期间海西州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构成结构将进一步优化,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来源的多元化趋势亦逐步增强。

表1 海西州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构成变化(2006—2019年)

2.2 农牧民收入状况分析

在一系列调整收入分配、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的支持下,海西州农牧民收入实现持续增长,2006—2019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3.84%(见图5)。其中,“十二五”期间前四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6.12%,但是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14年海西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仅为12.1%。“十三五”期间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大,年均达到18.32%。2018年海西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是全省农村居民平均水平的1.75倍。

资料来源:《海西州统计年鉴2019》和《海西州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州内各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来看,2011—2018年茫崖地区的年均增长速度最低,仅为2.54%,但都兰县、乌兰县、德令哈市和天峻县的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10%(见表2)。由于增长速度有差异明显,2018年地区之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差异系数远大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异系数,达到26.34%。

从人均纯收入各组成部分的变化趋势来看,2006—2018年海西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大体上表现出上升趋势,而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比重大体上变化趋势不明显(见表3)。收入来源的结构基本上保持不变,经营性收入依然占主体地位,比重均在44%左右,其后依次为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从各部分收入对总收入的贡献来看,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海西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从2013年的26.46%、61.09%、3.58%和8.88%变化为2018年的30.6%、43.32%、4.34%、21.74%。这说明当前海西州农牧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性收入,而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增长意味着加强就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和惠农政策支持也将有效提高农牧民的收入水平。

表2 海西州各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及年均增长速度(2011—2018年)

表3 海西州各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构成变化(2006—2018年)

2.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来看,海西州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由2006年的7 104元持续扩大至2019年18 321元,表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而相对差距却呈逐年缩小趋势,城乡收入之比由2006年的3.75下降至2018年2.47(见图6)。这反映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而这一变化为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的缩小奠定了基础。

资料来源:历年海西统计年鉴和《海西州2018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 海西州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收入分配绝对差距扩大,相对差距缩小

库兹涅茨“倒 U 型”曲线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差距先是逐渐扩大,达到顶点后再逐步缩小。由于海西州缺少收入分组数据而无法计算基尼系数,因此,我们选取城乡居民收入之差和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来表示收入差距,同时为了更能反映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基于数据的可获性将时间跨度扩大为1983—2018年(见图7、图8)。

资料来源:历年海西州统计年鉴和《海西州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资料来源:历年海西州统计年鉴和《海西州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基于城乡收入差的海西州库兹涅茨曲线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海西州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绝对差距越来越大。从它的变化趋势来看,库兹涅茨曲线似乎尚未达到最高峰。由此可以预想,在达到库兹涅茨曲线的最高峰之前,海西州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还将进一步加大。

从基于城乡收入比的海西州库兹涅兹曲线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海西州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在经历了扩大阶段达到顶峰后目前呈现出逐年缩小的态势。由此可以预见,海西州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3.2 初次分配差距扩大,再次分配存在“逆向转移”

收入分配还可以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来考察。就初次分配而言,2009—2018年劳动报酬占海西州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虽波动幅度较小,但是却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由32.81%下降至31.86%。由于劳动报酬是构成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劳动报酬比例的下降会带来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居民获得转移性收入是收入再分配的重要体现。2006—2018年海西州城乡居民的人均转移性收入分别由872.22元和206.4元增加至2 286.04元和791.9元,城镇居民获得的人均转移性收入远高于农牧民。这说明在现行制度下,再次分配中存在着“逆向转移”的现象,背离了制度设置的初衷。

3.3 城镇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同步

国家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的目标。从海西州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实践来看,海西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逐年提高,从2007年开始,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快于人均GDP的增长,实现了同步增长的目标,而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除了个别年份快于人均GDP的增长,其余年份均慢于人均GDP 的增长,没有实现两者同步增长(见图9)。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从2011年开始,不论是人均GDP的增长速度还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都表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这也反映出海西州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是海西州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必要条件。

资料来源:《海西州统计年鉴2018》和《海西州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经过上述分析,得出基本结论如下:

第一,海西州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库兹涅茨曲线正处于上升阶段,而相对差距库兹涅兹曲线已过了最高峰处于下降阶段,说明在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缩小的同时,绝对差距仍将扩大。

第二,2009—2018年劳动报酬占海西州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虽波动幅度较小,但是却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而劳动报酬是构成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劳动报酬比例的下降将会带来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第三,城镇居民获得的人均转移性收入远高于农牧民,在现行制度下,再次分配存在着“逆向转移”的现象。

4 对策建议

(1)完善收入分配体系,做到公平与效率相互兼顾,相互促进。一是初次分配既要体现效率,又要体现公平,通过制度保障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二是再分配应更加注重公平原则,扭转海西州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拉大趋势和转移支付中的“逆向转移”现象。

(2)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是通过促使农牧业劳动力向其他行业转移,降低人地比例、土地的流转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提高土地和农牧业劳动的回报率,增加农牧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二是加强城镇化规划研究,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推进海西州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创造出稳定的就业机会。

注释:

①据海西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资料显示:2014年8月5日至10月20日全州各地区枸杞种植园区使用采摘务工人员6.12万人,其中海西州本地采摘工2.32万人,省内州外采摘工2.66万人,省外采摘工1.1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92亿元。

猜你喜欢

海西州纯收入增长速度
◆201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与政策架构
企业营业收入增长速度管理问题的分析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
四川农民收入增速 连续四年高于城镇
“大多数”商机在哪里?
前沿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