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实践

2020-11-25福建省罗源县凤山小学郑月娟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0年22期
关键词:桂林山水教师应课外阅读

福建省罗源县凤山小学 郑月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是紧密联系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写作能力。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有限,需要将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对课内阅读进行补充和扩展,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其具备更高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将学生置于语文课堂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教师会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即使部分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理解,也会因为教师的分析不同而自我否定,学生的思维最后被固定的结论框住。这样的教学模式显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只有将课堂交给学生,才能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地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己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的想法。“桂林山水甲天下”分别从桂林的“山”和桂林的“水”两个方面去展示桂林的美,那么桂林的“山”美在哪里?桂林的“水”又美在哪里呢?学生可以从文章中去寻找答案。这时,教师应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自己从文章中去发现说明桂林山水美的线索。如文章中写道:“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作者通过对比手法,显示出漓江之水的迷人之处。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其在阅读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思路和分析能力。当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有所收获时,学生的自信心会增强,还能促使其主动在课外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章。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促进课内外的整合阅读。

二、为学生预留足够的阅读思考时间

阅读并不是简单地将文字读一遍,而是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字背后的内涵,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所以,学生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思考,将自己的思想融入文本中,才能与文本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才会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如何灵活地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当学生学会在阅读中独立思考后,其在课外阅读时才不会走马观花,而会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例如,在《画杨桃》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在阅读的同时要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学生看到的杨桃会不同?之后,教师应让学生思考几分钟,而不是在学生一读完课文就急着要答案。学生思考之后还可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并请学生发言,教师对本组学生的发言进行纠错和补充。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思路,所表述的内容也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如果教师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而是直接打开课本对课文进行讲解,学生就会十分被动,还会养成不爱思考的习惯。一旦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就无法进行自主阅读,那么学生的课内课外阅读能力都很难有所提升。多给学生预留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使学生具备课外阅读的能力,从而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质疑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或者通过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例如,在《小英雄雨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阅读一些与之相关的报刊,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在学习到雨来的故事时,也许学生会怀疑他们是否真的有那么勇敢。雨来掩护李大叔的时候,文中写道:“雨来没有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学生也许会想雨来是害怕敌人的刺刀才会一直跑,那么事实又如何呢?带着疑问去阅读语文课文,学生的阅读目的性会更强,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观点,也会产生一些疑惑,当学生产生疑问时,教师应认真地倾听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问,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文章理解得更加深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内外整合阅读,应将学生置于语文课堂的主体地位、为学生预留足够的阅读思考时间,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质疑能力,使学生能够轻松驾驭课内外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桂林山水教师应课外阅读
秀甲天下之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主题系列家具设计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轻轻松松聊汉语——桂林山水甲天下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