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应用数学课程教学探析

2020-11-25徐翠翠

大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高职

徐翠翠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18)

应用数学作为新生入学的基础必修课,授课时间较长、影响范围较广、覆盖面宽等特点成为了德育培养的关键。在应用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将德育与理论知识高效整合,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潜在的德育元素,做好教育育人的工作,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础。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要注意价值引领工作,做好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一、“课程思政”的背景和意义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的重大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教育的作用,“教育是党之大计,是国之大计。”高等教育在培育人才时肩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使命。教育者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要明确教育的任务,落实“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目标[1]。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着重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落实思想政治理念,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工作中是当前高等院校教师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明确思政教育的作用,从各类课程中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发挥其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将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整合,集中学校各方力量、资源、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和道德修养。为准确把握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高校每一位任课老师需将课堂作为桥梁,在课程融入“思想政治”理念,以社会主义道德理想为基础,做好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身的力量,把握好祖国建设发展的方向,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高职应用数学“课程思政”现状

虽然国家正在大力提倡“课程思政”教学,在许多高职院校应用教学中教师仍然过多的重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实施思政教育时过多注重形式,工作流于表面,难以高效地进行课程思政工作,教书育人的理念无法贯彻到位。

(一)教师的教学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教学

由于应用数学课内容较为复杂,一些高职院校在安排应用数学课时会压缩数学课时,导致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的时间被缩短,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无法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2]。当前的课堂教学的内容较为生硬、不够生动,教师一味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难以提高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打游戏、聊天的现象层出不穷,不及格、重修率高的现象使得应用数学教师的积极性低下。此外,在应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缺少对德育目标的渗透,即使在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也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执行效率较低。

(二)课程资源的德育水平较低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因此上课所需教材大多来源于学校教师的编写,编写教材的教师自身的德育水平不够高,所编教材质量良莠不齐,难以按照科学性和系统性对教材进行把握[3]。新时代下高等教材较少,需要衔接微课等信息资源,然而在某些应用教学课堂上,教师所运用的信息资源大多缺少课程思政案例,一些课程的建设工作也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整个课程的质量缺少新颖性和创新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求知欲,难以完成因材施教和教书育人的目标。

(三)学生对学习缺乏自信心

自信心作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是学生对自身力量的认识的良好心理素质,是克服难点、取得胜利的内在动力。自新课改以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便成为了课程效率提高的重要渠道。在科温顿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中,“人天生就是维护自我自尊和自我价值观的需要,一个人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手段威胁时,就会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保护自尊和自我价值感”。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应用数学时同样需要这种“需要”,而自我价值的提升也依托于成就动机。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大多是高考的失利者,因此在学习高数时常常会感受到无力感和挫败感,长此以往,学习高数的自信心降低,加剧了对学习的恐惧。此外,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教育背景不同,在高中学习到的化学的版本有所差异,高数课程的学习加剧了学生自我尊严的缺失。

(四)课程考核的机制过于单一

在新课改背景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受到了一致好评,但在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考核中依旧是将学生知识技能的考核放在首位,在应用数学课程评价机制中忽视了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课程德育目标不清、过于注重结果性评价的现象较多,课程中思想政治元素的融入现象较少。课堂思政教育的随机性大、随意性较强等问题的出现,弱化了应用数学的育人功能,不利于学生思政水平的提升。

(五)课程信息化的程度较低

信息技术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所呈现的动态演示、模拟实验、动态测量是应用数学课程所需的,然而一些高等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程信息化的程度较低,为简化课程的内容,只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忽视了情境创设、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对于抽象内容的讲解敷衍了事,缺少立体化的教学情境,无法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应用数学课堂的具体策略

(一)在应用数学课堂中挖掘课程思政

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应用数学教学中需要遵循思政工作的规律,把握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旋律,整合思政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内容,深入挖掘应用数学课程内容中隐含的思政元素,确保思政教学理念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无缝衔接[4]。例如教师在教授上册的导数、定积分等内容时,可从中挖掘存在的思政元素,就“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变化的”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到唯物辩证主义,帮助学生从联系和发展角度去做定积分和极限相关的题,以极限知识为例,教授可通过讲解历史典故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割圆法”和庄子的“一尺之锤截办法”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数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时期先辈所做出的贡献,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做出一定的努力。

(二)贯彻数学史,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精神

将数学发展史与现实数学教学相互结合有利于推动数学内容现实化,发挥数学史功能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认识,促进数学教育的改革[5]。因此在应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需将本节课相关的内容的数学史讲解给学生,让学生从数学家们实事求是、探究真理的过程中获取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例如在讲解微积分时,教师可从微积分的发明人莱布尼茨发现微积分的历程与学生们进行分享,早在17世纪的欧洲,关于“无穷小”的问题,数学家们受到了英国天主教教主的责难和数学史的危机,危机的到来却为数学家们努力和探索知识而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莱布尼茨在前人的基础上推动了微积分系统化和完整化的步伐,虽然他在生前受到了许多人的质疑,但是却从未停止思考的步伐,虽然在生前和死后的一段时间,微积分的荣誉被全部赋予了牛顿,但他获取真理的脚步却从未停歇,他这种淡泊名利的精神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

(三)将数学美学和文学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中华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灿烂瑰宝,包含的数学含蕴、深奥之美遍布在各类诗词中。例如将“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运用到高数课堂中便可加深学生对微积分知识的理解。早在2018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潘鼎坤教授在其退休之际进行了最后一堂数学课“试将中文对联的规律和魅力”在讲解数学现象时,潘教授会引用同学们熟悉的诗词进行解释[6]。其中《虞美人》则经常被用来解释有限和无限的关系。潘教授将中华文化融入到应用数学课堂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学习兴趣,还可提高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实乃一箭双雕之举。在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课堂上,教师若能将中华诗词引入到课程教学中,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简化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高数的自我效能感,显著提高课堂效率。

(四)将信息技术与应用数学课程内容整合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模式成为了各大高职院应用数学教育发展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以应用数学课堂为中心,建立双向的互动体系,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更加生动、舒适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室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声音、文字、图像、视频整合,让学生自觉的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系统的、直观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道德修养,摘取我国数学家研究理论历程的纪录片,与学生共同探讨其中的内涵。

四、结语

总之,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应用数学“课程思政”的常态化建设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应用数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学理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转变单一、乏味的枯燥理论,为学生成为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提供条件。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高职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