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研究

2020-11-25

名师在线 2020年4期
关键词:古诗语文课堂传统

冯 梅

(江苏省启东市南苑小学,江苏启东 226200)

引 言

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则是涵盖语言、文化还有文学等的关键途径。一直以来,传统文化教育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下,语文教学要在传统文化教学以及渗透等层面提升新高度。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传统文化充实语文课堂,又怎样在语文课堂上实现传统文化教育,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在识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汉字属于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板块。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贯穿整个阶段,不论是低年级的识字,还是高年级掌握更多的生字,都属于重难点内容,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去非常关键。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经据典、说文解字等,展开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在认识和掌握生字的同时,能够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我国的灿烂文化。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文的教学中,对于“赵”字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百家姓,也能够介绍一些关于赵字的演变故事及其本义和在课文中的意思。教学“璧”字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尤其是关于和氏璧前后发生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关于将相和前后的内容变化。教师除了运用引经据典的方式展开传统文化的渗透外,还能够运用说文解字的方式对本课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再如,“拒”字遵照常规汉字构成原则,这个字是形声字,左形右声。左边的提手旁,在汉字结构中多是代表动作,与这个偏旁相关的字都是劳作、动作等。对古代人而言,文字属于象形文字,因此在字上配上手的动作,作为一切行动的配备,演化成提手旁就很自然了。关于右边的巨字,表示强烈的不愿意、拒绝。通过对“拒”字的学习,教师可以适当渗透:象形文字本身就有很多造字组合,学生可以在课后研究探讨一下,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进而逐渐掌握越来越多的文字和有关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识字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内容,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时应注意这一点,在识字教学的同时融入传统文化教学,帮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建立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在今后的时光中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一员不断发展。

二、在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古典文化属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在我国的历史中积淀,可以有效启发学生的思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种种经典名著融入教学,以便较为合理且充分地发挥出阅读教学的育人功效,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知识、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精卫填海》,讲的是我国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精卫填海这个故事分析主人公的言行,根据主人公的一言一行引导学生感悟其个性,使学生展开迁移阅读,进一步将《山海经》这一传统文化著作引入学生中间。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积极为学生提供关于《山海经》的详尽资料,还有关于精卫填海前后的故事,而后帮助学生自主完成课外阅读任务,思考从精卫填海故事中主人公身上能够学到哪些优秀品质,或者是能够汲取怎样的教训?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既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够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名著,感受到其中人物的智慧,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助力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品行。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我国古典文化名著故事,这些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古典文化的相关资料等,这有助于学生积累传统文化,从名著中领略人物智慧,提升文化素养。

三、在古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中,古诗一直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古诗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沉淀,如今逐渐发展成了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古诗教学中,单单诵读、理解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要以同文阅读的形式,借助其他古诗文,让学生熟练运用,在学习和拓展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较好的文化素养。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古诗《雪梅》,是赞美梅花美好品格的诗作,由卢梅坡所作。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为学生引入卢梅坡的其他作品,为学生介绍作者的社会背景和个人背景,而后也可引入一些关于梅花的诗作,如王安石的《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王冕的《墨梅》等。如此才能为学生搭建起接触更多古诗的平台,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古诗词诵读的过程中有所熏陶,养成较好的文化素养。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讲一些关于诗人本人的趣事,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古诗的兴趣,并且在诗作学习中受到诗人本人美好精神品质的熏陶,进而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教师仅仅教授课本古诗内容并不够,还应当在教学中引用古诗文,实现古诗文的同文阅读等,以此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1]。

四、在写作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需要培养,平时要积累相关的素材,帮助学生实现流畅写作。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让学生多多积累传统文化素材,不论是古诗文名句,还是古典文化故事,又或者是古名言、古人物等,都可以帮助学生认知和掌握,如此才能让学生写作时言之有物,信手拈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丰富、更有文采,语文综合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写作课“写日记”是该学期第二单元的写作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写中秋节是怎样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视频让学生明白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由来,为他们讲讲节日背后的古诗,从而增添学生的写作素材。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总结和引入一些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圆月》等。补充这些古诗,让学生赏析和了解,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掌握写作手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中也需要传统文化的深入,教师要以多种形式渗入传统文化,这样有助于学生积累素材,充盈文化积累,如此才能提升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为学生今后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打好基础。

结 语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属于民族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担负起文化育人的重要责任,充分且有效地挖掘传统文化的素材和资源,让它在语文教学空间中得到拓展,从而增加语文课堂的文化浓度以及学生的文化积累,用以拉近学生和传统文化间的距离。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够得到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才能始终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

猜你喜欢

古诗语文课堂传统
有效整合 “妙”“趣”横生——语文课堂学生情趣激发策略的实践和思考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师生合作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拟古诗”之我见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