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有效课堂提问 引领学生学习—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

2020-11-25王占晶

名师在线 2020年4期
关键词:笔者情境过程

王占晶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北京 100040)

引 言

一直以来,提问都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方式,但传统教学中的提问大多没有技巧,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由于受到数学学科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两个特点的影响,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普遍较低,这意味着要想达到引领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师应该从根本上入手,致力于对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意识的激发。为此,教师应落实有效课堂提问,不断完善自身的提问技巧,从而使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对数学知识开展自主学习与探究。

一、优化问题结构,满足教学需求

落实有效课堂提问的重点在于问题,问题的合适与否、价值高低,直接决定最终的教学成果。为了能够满足教学需求,提升提问实效,教师要重视对问题结构的优化,利用由浅入深、以旧引新的方式提出问题,从而确保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相应的知识,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小学数学知识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的要素,所以在优化问题结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入迁移法,从而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和拓展,进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例如,在学习“100 以内数的认识”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小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0 以内的数,笔者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课堂提问,并对所需问题结构进行有效优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做了一个自我介绍,介绍中包括年龄、身高、体重等带有数字的内容。介绍完之后,以自己为例提出第一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像老师一样说几句带有数字的话呢?在对学生进行提问后,邀请几位跃跃欲试的学生进行展示,并将学生提到的数字写在黑板上,从而顺其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数字学习中。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100 以内的数字,时不时地进行一些小提问,提问内容大多与生活相联系,从而在优化问题结构的基础上发挥提问的优势,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数学学科相对抽象,这直接导致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较低。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将抽象问题变得具体,还能够将小学生带入熟悉的情境。在这一基础上,学生的积极性会得到调动,其思维也将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从而使学生主动进入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学习状态中。当然,为了确保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发挥其作用,教师应该重视提问过程中的层次性和梯度,从而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升。

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的过程中,笔者主要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落实有效课堂提问的。课上,为了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首先让认识方向的学生对四个方向进行指认,之后询问其他学生:“同学们知道我们的学校是在什么方向吗?大家想一想我们每天上学、放学的时候,是从哪个方向进来和出去的呢?”随着这一情境化问题的提出,学生纷纷进入回想,并在脑中再现了整个过程。在这一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纷纷提高了解答问题的兴趣,并自主地与他人展开探讨。笔者再让学生以自我推荐的形式进行回答,并鼓励有不同意见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对问题答案的探索中,从而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全面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捕捉提问契机,提升提问实效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发挥提问的引领作用,就不得不明确,提问并不是单纯地“你问我答”,而是讲究内容、方式、契机的,也就是不仅要问到点子上,还要在适当的时机问,如此才能引领学生学习,事半功倍。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兴奋状态和注意力也在不断发生变化[1]。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课堂上学生的情况,适时捕捉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找到合适的时机,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对知识的系统整合,进而有效提高提问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运算定律”的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笔者在课上提问时非常关注对提问契机的捕捉,以确保能够发挥提问的实效。讲到加法中的简便运算,也就是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结合时,笔者发现学生的思维有些受阻,他们并不能完全且顺利地突破这一认知。觉察到这一情况时,笔者在黑板上写下115+132+118+85的式子,之后对学生提问:“同学们已经学过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那么大家觉得怎么交换,算起来比较方便呢?”当学生回答“115+85+132+118”比较方便时,笔者写下式子并接着提问:“从这个式子来看,大家觉得应该怎么结合起来呢?”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逐渐掌握加法的简便运算。显然,对提问契机的捕捉,不仅能够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具体问题上,还能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四、巧借提问艺术,指导学生学习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够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提问是形式而刻板的,如“是不是”“好不好”“想一想”之类。实际上,这种提问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自身提问艺术的培养,重视设疑、激趣、引思,如此才能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为此,教师不仅要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还应积极对问题信息进行延伸和疏导,从而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自主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的过程中,为使学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判断,笔者非常重视提问过程中的艺术,尽可能地为学生展示一些有趣味、有探究性的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玩摸球游戏。摸球游戏能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当教师展示出有着三种红、黄、蓝颜色且数量分别为1、2、3的球时,告诉学生:“接下来老师要跟大家一起玩一个小游戏,有没有学生想知道这是一个关于什么内容的游戏呢?”通过这一简单的提问,顺利引出教学游戏内容,并让学生在摸球的过程中猜想可能性。当第一位学生准备摸的时候,笔者攥住袋子,并询问该学生觉得自己最有可能摸到哪种颜色的球,不可能摸到哪种颜色的球,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并在循序渐进中让学生了解概率的相关知识。

结 语

在教育不断改革与发展的背景下,教师要想落实有效课堂提问,实现引领学生学习的目的,就不能忽视对传统教学提问方式的优化。为此,务必要从教学内容和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提问的内容、时机、方式,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提问质量。

猜你喜欢

笔者情境过程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老师,别走……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