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摩园本课程的几点思考
——以中班美术活动“苏州园林花窗”为例

2020-11-25

名师在线 2020年4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图案创作

朱 伟

(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苏州 215000)

引 言

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是指以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指导、以幼儿园的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幼儿需要为出发点、以幼儿园教师为主体建构的课程。幼儿园给出苏州园林这一基本主题,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结合自身的优势特长及其他因素设置“苏州园林花窗”这一课程活动。活动过程中,通过让幼儿观看苏州园林视频和花窗图片体会花窗之美,引发幼儿对苏州园林文化的兴趣,并让他们能认真听教师讲解花窗的绘制方法,以便开展活动。

一、“苏州园林花窗”的方案设计

(一)活动设计

该活动是由执教教师以“苏州园林花窗”为主题开展的美术活动,目的是利用丰富多彩的苏州园林花窗图片,吸引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通过观察创作花窗图案,了解对称图案、连续图案,对苏州的园林文化产生兴趣。

(二)活动目标

通过欣赏“苏州园林花窗”课件中的图片,让幼儿对苏州园林的花窗图案有一个初步了解,通过教师的介绍、讲解,让幼儿体会花窗之美,激发幼儿对花窗图案的兴趣。

学习活动中,尝试让幼儿理解连续图案、对称图案,并结合图片讲解,让幼儿对花窗图案有基本的了解,体验创作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第一,知识经验准备:幼儿需具备描绘线条和图案的能力;具备使用水粉工具的基本能力;具备使用剪刀、胶水的基本能力;具备揉捏黏土的基本能力。

第二,物质环境准备:教学活动“苏州园林花窗”PPT课件;工具为水粉笔、水粉颜料、水桶、剪刀、胶水、纸、超轻黏土。

(四)活动过程

第一,引入环节。为了让幼儿明确学习内容,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可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这些地方吗?(出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同时播放相关课件,提出问题:哪个小朋友知道这是哪里?你在这些园林里看见过什么?

第二,播放PPT课件,让学生欣赏苏州园林花窗之美,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第三,讲解苏州园林花窗的创作方法和材料,鼓励幼儿积极尝试。幼儿可自行选择感兴趣的材料,选择苏州园林花窗图案进行创作;创作后相互观摩,观看其他幼儿的作品,在互相观摩中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

第四,展示幼儿作品并进行评价。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介绍和自评,谈谈创作时的感受,最后由教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并对美术活动进行总结。

二、观摩美术活动“苏州园林花窗”的启发

“苏州园林花窗”课程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原则和要求,设计合理清晰,目标明确,课件及上课材料准备充分,内容难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及能力。观摩该课之后,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学要合理化

教师虽在课堂上已经讲解了花窗制作的相关内容,但幼儿制作时还是会出现各种情况。例如,“苏州园林花窗”课堂中给出幼儿“对称”这样的概念,对于中班幼儿理解起来并不是特别容易,这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对称有多种形式,如上下对称、左右对称等,如何引导幼儿画出对称图形是需要教师仔细思考的。综合考虑后,教师把选出的案例运用于教学,得到学生的反馈,并在这种反馈的基础上来回调整,以求在下次教学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这节课上,这位幼儿教师让幼儿先观察了比较简单的传统园林花窗的图案,如冰裂纹、蝴蝶纹、荷花纹等,让幼儿记住这些图案的特征,然后在纸上画出图案。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直接画出对称图形,而对于能力稍差的幼儿,可给他一面小镜子,让幼儿从镜子中观察图案的另一半,观察好后再画。这位教师的这种提示方式较为合理可行,且简单明了,这是经过反复尝试才总结出来的。

(二)方式要多样化

这节课上,教师不仅给幼儿提供了水粉颜料等绘画工具,也给幼儿提供了很多彩色的纸条,供幼儿剪下长度合适的纸条,在底板上拼贴花窗图案。对于要制作类似荷花图案的幼儿,则提供超轻黏土,让幼儿自行捏出想要的图形并粘贴。材料的多样化会增加教师的备课难度,也会在课堂上发生一些突发情况,但多种材料的投放,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制作兴趣,满足幼儿的创作需求,让幼儿有更多的创作灵感。课堂上,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想要的材料,制作时根据创作需要随时调整,这样美术活动课制作出来的作品会更好,作品形式也更多样,幼儿的绘画和手工等能力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评价要多元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所以,评价是幼儿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适当的评价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评价中我们要注意方式和方法,评价多元化势在必行。

(四)及时引导

美术活动课上的评价,应注意幼儿的创作状态、创作思维、创作情绪及创作中的其他表现。有的幼儿在课堂上表现积极,想法多样。例如,在这节课上,一个幼儿对于花窗上的蝴蝶图案很有兴趣,但画着画着就忘记了花窗这个主题。这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对幼儿说:“你画的蝴蝶真好看,要是能让小蝴蝶停在窗户上,窗户就变得更好看了。”这样的鼓励不仅能够及时引导幼儿回到本次活动的创作目标,也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幼儿的创作热情及兴趣[1]。

(五)注重过程

教学评价中要重视过程,是指对幼儿作品的评价不能仅看他的成品,还要观察他在制作过程中所展现的能力。例如,幼儿在用水粉颜料画花窗时,可考查他的水粉笔使用能力,如是否会正确拿笔、蘸取颜料、调色、洗笔、把笔上多余的水粉吸干等。这些对于成人来说做起来相当容易且自然,但对于幼儿来说是需要逐步学习的,因此,教师评价幼儿作品的时候,应该注重幼儿这些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如教师会说:“我看到某某小朋友洗笔很认真,轻轻地,也没有把水打翻,洗完后还会用毛巾上吸干多余的水,做得真棒!”这样的评价不仅表扬了那名做得好的幼儿,也能激励别的幼儿下次洗笔时努力做到更好。

同样,对于用纸条制作图案的幼儿,要观察他们对剪刀、胶水等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对于使用超轻黏土的幼儿,则要观察他是否掌握了基本的抟球、搓条等捏塑技巧。忽视过程只看结果或者只看过程不计结果的评价,都是不够完整的。

(六)综合比较

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将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纵向比较即和幼儿的过去比较,如幼儿能力是否有提高、技巧是否更熟练、创作时是否更积极投入等;横向比较就是与班级内其他幼儿相比,看其在整个班级中能力是否有所提升。

结 语

通过观摩这次课程,笔者收获良多,作为幼儿教师,要观察幼儿的表现,发现幼儿的进步,表扬幼儿的行为,激发幼儿的兴趣,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在良性循环中进行。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图案创作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一墙之隔》创作谈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