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训练学生逻辑思维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20-11-25

名师在线 2020年25期
关键词:说明文文体素养

黄 萌

(福建省云霄县元光小学,福建漳州 363300)

引 言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分析了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逻辑思维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1]。”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2]。“部编本”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在论述“语文核心素养”时,也提到要“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逻辑思维是学生阅读、习作时必备的一种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逻辑思维训练被忽视是不可小觑的问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个任务毋庸置疑。而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被忽视。

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侧重于语文知识的传授,讲解过深、过细,忽视了教材内容的整体连贯性;只关注重点词句、段落的分析理解,导致学生阅读的“碎片化”;忽视了教材不同年段、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联系和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对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或能力不进行融合……这些现象直接导致学生出现理解不够深刻、不善于分析概括内容要点、不能找到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习作时条理不清或前后矛盾等问题。逻辑思维训练被忽视,必然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必然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逻辑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训练策略初探

(一)归类比较,明确不同文体的学习重点和方法

归类、比较是逻辑思维方式之一。在阅读教学中对学习的文章的文体进行归类,通过比较,明确不同文体的学习任务、学习重点、学习方法,学生便有章可循,能提高阅读实践的效率,在潜移默化中训练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的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在阅读方面提出阅读寓言、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文等不同文体文章的不同要求。这些要求都渗透和强化了文体意识,也让我们一线教师重新思考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从教“一篇”到教“一类”,如何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阅读实践感知并归类比较不同文体文章的特点。

例如,执教人教版十一册选读课文《城市之肺》时,笔者虽然选的不是“部编本”教材,但在备课过程中紧扣新课标要求,根据“说明文”这一文体的特点,将训练、巩固文艺性说明文学习方法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课堂上习得方法、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体现在说明顺序上。在该堂课的第一环节,笔者先请学生看反映城市空气污染问题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发现并深刻感受生活中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再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引出本课的说明对象——花草树木,也让学生明了本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接着,笔者带领学生总结说明文,特别是文艺性说明文的学习重点。这一过程训练了学生归纳比较的能力。请看这一段课堂实录。

生1:我发现《城市之肺》这篇课文是文艺性说明文。我记得我们学过的《松鼠》也是文艺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文。《松鼠》这篇课文以准确性为前提,对松鼠进行形象化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师:你能够联系学过的课文来学习新的文章,真不错!

……

生2:我在读这篇课文时,发现这是文艺性说明文,就上网查找了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短小精悍、资料可靠、文笔轻松、题材新颖、语言通俗易懂。

师:这位同学课前搜集了资料,而且她在介绍资料的过程中抓住了要点……

生3: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除说明外,还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法。

师:“文艺性说明文不一定要板起面孔来说话。”这句话是叶圣陶先生说的。文艺性说明文会用文学的表现手法,用生动的描写,在描写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们在学习这一课时应该关注的重点。学习说明文,还要注意什么?

生4:学习说明文,除了要了解主要内容,还要知道文章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生5:还要注意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及说明对象是什么。

师(板书,小结):学习文艺性说明文要注意四个要点:了解内容、明确方法、感悟语言、体会情感。

学习其他文体课文,同样可以用归类比较文体特点的方法。当学生第一次接触某类文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具体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感受和了解文体的基本特点,习得阅读的基本方法,在整单元学习结束后,再让学生总结学习收获,与其他体裁文章的学习任务做比较,进一步加深对学习的感悟,掌握该文体学习的重点。

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比较不同文体不同的学习目标,归纳各种文体学习重点和方法,不但提升了阅读能力,更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二)归纳概括,准确把握段落篇章主要内容

阅读,首要任务就是获取信息,归纳、概括作者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在概括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进行分析、总结,还要进行抽象与概括、推理与判断,从而训练分清主次、抓住要点的能力,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语言的概括性、条理性和准确性。

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方法积累,阅读能力较强,因此,阅读的文章篇幅更长,阅读任务更复杂,逻辑思维训练的要求逐步提高。例如,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笔者将培养“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这一语文要素作为教学主线,针对《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做了以下设计。

(1)初读课文后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第一题“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自主读悟,通过批画关键句的方式读懂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互相检查提取信息时是否遗漏了要点。

(4)细读各部分内容,合作探究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

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梳理出“美丽渺小”“资源有限”“无法移居”与“保护地球”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课文层层递进、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的结构方式。

《青山不老》是略读课文,笔者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提示中的学习任务,根据任务中的两个主要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是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运用“有目的地阅读”的策略自主学习,重点关注课文中相关的段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例如,在教学“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项内容“读一读,说说下面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时,笔者先让学生自读这段话,边读边思考每个句子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理清句子间的关系,把握住关键句承前启后的作用,从而把握这段话的主要观点。

这些教学设计的例子,紧扣单元重点目标,落实单元语文要素,重视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学到概括的方法,体会到文章的结构特点,找到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其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训练和提高。

(三)综合分析,关注句子、段落间的联系

文章反映出事物之间、人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之间、段落之间、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更是作者的逻辑思维对事物各种关系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关注句子、段落、篇章之间的联系,是重要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过程。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学生初步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方法,将阅读过程掌握的方法转化为习作技能,练习通过列提纲的方式围绕中心意思写作文。在学习该单元时,学生的概括、理解、分析、综合、运用、表达等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该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句统领全文,再分别从动植物的生长,山河大地、铁轨、柏油路等事物的“长”,以及孩子的成长三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结构清晰。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找出中心句,了解各段描写的内容,并借助板书归纳中心句和各段的主要内容,再提示学生用树形图、鱼骨图、花瓣图等方式制作思维导图。这样,学生便直观、形象地感知了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体会到围绕中心意思组织材料的方法。接着,笔者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三部分内容顺序可不可以调换?可不可以删去其中一部分?学生交流后,总结出本文从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围绕中心意思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到把文章中心表达得更全面、更充分、更深入的效果。学生学到了基本的方法,还需将其运用到作文中。在指导习作前,笔者先分发导学提纲,让学生以结构图的形式从“所选汉字”“中心意思”和“选择的事例”思考习作内容及写作顺序。这样的设计促使学生运用在阅读实践中学到的组织材料、充分考虑习作内容各部分联系、安排习作顺序的方法,不但锻炼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更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极好的途径。

结 语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笔者初步探析在阅读教学中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些做法:紧扣新课标要求,用好“部编本”教材,努力探寻训练学生逻辑思维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求索的脚步不会停歇,何惧前路漫漫!

猜你喜欢

说明文文体素养
来来来,一起装修数据库——说明文也能很生动
说明文阅读专练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另类文体巧谋篇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