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观察互动中破解语言密码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及反思

2020-11-25

名师在线 2020年25期
关键词:语段爬山虎内容

李 例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春华小学,辽宁大连 116100)

引 言

日常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课程改革空前繁荣的今天,日常课堂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策略手段等仍然急需完善[1]。此案例与反思直指课标与教材的关联、理念与实践的对接,实践效果良好。

【思路梳理】基于本课承载的语文要素——品味准确生动表达的效果,兼顾文本、教者、学生和编者的意图等因素,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了解学情(反馈学生课前预习对生字和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阅写读“脚”的部分(品析用词的精当)→阅写读“叶”的部分(品析描写的生动)→积累语言(读读背背精彩语段)。

【核心问题】体会并学习作者如何观察和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及爬的秘密。

【教学目标】(1)会认“均、匀、茎、柄、蛟”5 个生字,会写“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逐”11个生字;(2)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及它是怎样爬的;(3)品析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生动性,朗读并背诵课文;(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一、教学过程简述

(一)环节一

子问题:交流课前预习。

问题情境1:PPT 出示需要交流的问题:(1)读文,关注预习时勾画出来的生字新词;(2)边读边想:课文先写了爬山虎生长的( ),接着写( ),然后介绍了( )的形状和特点,最后写它是如何一步一步( )的。

解决策略:(1)带语境认读;(2)同桌互相查读;(3)反馈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地方—叶—脚—爬。

问题情境2:这篇课文从不同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用什么方法概括主要内容比较简单?

解决策略:讨论回答:各部分内容串联(段意归并法)。

问题情境3:举一反三,迁移运用:还有哪类文章适合用这种方法把握主要内容?

解决策略:(1)指名说,(如果说不上来再进行)小组讨论;(2)出示《美丽的小兴安岭》篇章结构;(3)教师点拨:一般写景的文章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来写的,适合用各部分内容归结法来把握主要内容。

(二)环节二

子问题: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 ?

问题情境1:(1)给每个小组发一条鲜绿的爬山虎藤条;(2)爬山虎的脚长在(),脚的形状是(),脚的特点是()。

解决策略:(1)自学。默读语段,圈点勾画。(2)群学。以小组为单位,文、物对照,讨论探究。(3)汇报交流。

问题情境2:教师指爬山虎藤条:这脚的位置难以说明白,作者是怎么写清楚的?

解决策略:(1)PPT: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2)学生边读边指,实物演示。(3) 教师小结:作者表达得准确、简洁。(4)拓展举例:PPT: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问题情境3:你能尝试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说说教室内某物品或同学的位置吗?

解决策略:(1)指名说,评议;(2)朗读第三自然段,练读、评读、指名读。

问题情境4: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呢?请画出“爬”的连续动词。

解决策略:(1)默读勾画。(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原来如此!要揭开爬山虎爬墙的秘密可不容易。叶圣陶爷爷怀着对花开花落、草木枯荣的留心与热爱,坚持几个月,跟踪观察爬山虎的生长过程,最终破解了它爬墙的秘密。可见,用连续的动词可以展现一个完美的过程,呈现一个完整的画面。(4)朗读第四自然段,再次品味 “爬”的连续动作。

问题情境5:请你描述自己熟悉的一个场景,用上连续的动词。

解决策略:(1)练笔写场景;(2)全班交流。

(三)环节三

子问题: 本课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叶子呢?

问题情境1:PPT:爬山虎铺满墙壁、屋顶的图片。

解决策略:学生自由谈想法。

问题情境2:作者是怎样描写叶子的呢?咱们再来品一品、读一读。

解决策略:(1) PPT: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2)“铺”是什么意思?(把东西展开或摊平。)(3)这里,哪些词句写出了“铺得均匀”?请你画出来。(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4)教师:叶老用词多么准确、生动啊!

问题情境3:比较:叶圣陶笔下的叶子跟巴金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解决策略:(1)PPT: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巴金《鸟的天堂》)。(2)学生讨论交流。叶圣陶笔下,爬山虎的叶子,特点是“铺得均匀”;巴金笔下,大榕树的叶子,特点是“堆得茂密”。这就叫抓特点、写真实。

问题情境4: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

解决策略:(1)读到“漾”?(水面微微动荡)你脑里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哪个词? (2)PPT:水波荡漾。 (3)小结:作者用词真是贴切、生动。一个词就点活了一个画面,精心揣摩词语的表达多有趣啊!

(四)环节四

子问题:请把以上我们品析过的,描写 “脚”“爬”的精彩语段梳理一下,回头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争取背诵下来。

问题情境:(1)“叶”段——真实生动;“脚”段——精当简练;“爬”段 ——动词连用。 (2)背(填空背诵)。

解决策略:(1)学生对照PPT 在文中标注语段,看书朗读;(2)同桌互助,练习背诵。

子问题:课后,请仿照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抓住特点具体地写出来。

二、案例反思

(一)找准课堂切入点

1.力所能及的不教

本节课,学习生字新词和把握主要内容是文本承载的两项基本任务。因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开课直接反馈,教师就把住两点:(1)还有哪些不会?(2)用什么方法学会?交流词语的过程中巧渗学法:读文,在“篇”的语境中无意注意→读句,在“句”的语境中有意注意→读词,在“词”的语境中强化注意→检测查读,梳理出不会的→聚焦“不会”,首先让学生通过同伴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的“教”介入。

2.第一重要的先教

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应该先学“叶”,再读“脚”,但写叶是为了更好地衬托脚给予爬山虎的生命力。所以,教学设计直奔重点,先学“脚”,详学“脚”,略学“叶”。整个内容做了大调整。

3.把握学情适时迁移

课上,当教师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把握主要内容时,马上把“教”的作用指向举一反三、迁移运用。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指出写景的文章结构多是板块型的,概括主要内容适合用段意归并法。学生的思维便从一点延展开去,在理解中把握规律。

(二)直指言语习得点

本课引导学生品悟的“得言”点是:学习作者精当和生动的表达。读“脚”的部分,理解脚的生长位置是难点。为了化解难点,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笔者采取了实物观察的教学策略:给每个小组发一根爬山虎的藤条,让学生边读边观察,边读边对照,边读边讨论,然后尝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一下教室里的物品摆放的位置。结果,学生很轻松地就领悟了作者的表达特点。

文中写叶的语段,用词生动,描写优美细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悟什么叫“抓特点”写,笔者引入了巴金写大榕树叶子的语句做比较。学生一下就理解了突出特点的表达方法。继而,笔者又让学生体会作者利用一个“漾”字点活一幅画面的生动表达,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学生带进绿波荡漾的画卷之中。学生在体悟中习得语言,在习得中运用语言。

(三)重视语言积累点

“读读背背”是学生阅读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本课中,读成为贯穿整课的学习途径和手段:读词、读句、读段、读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情感……学生在不同目的、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中潜心会文,品悟赏析。

在读懂了“脚”、读通了“爬”、读美了“叶”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对全文有代表性的精彩片段进行梳理归纳,朗读背诵,融会贯通中轻巧无痕地落实了学习重点。

(四)弥补遗憾不足点

通过读“脚”的部分,学生体会了作者表达用语的准确性,之后笔者就开始启发学生尝试模仿描述教室内某位同学所在的位置。课上本以为口头说说很简单,实践证明,看似简单的一项内容,学生反倒表达得局促。笔者认为,若落到笔上,更便于斟酌思考、揣摩推敲选词用语的精当,效果会更好。

结 语

以上案例中,备课思路、表述方式及教学策略等与传统做法比较,有很大改变。这不是形式的变化,而是理念的革新。它把教师备课的视角,由关心一节延展到关注一组、一册、一个学段。备课的理念、思维不再是教学内容牵引下的细碎、零落、散乱状态,而是聚焦语文要素,着眼于构建课标要求的“用教材教”的高品质课堂。

猜你喜欢

语段爬山虎内容
浅谈中年级“语段学习”实践策略
《富贵不能淫》阅读题
爬山虎
爬山虎
语段教学,语文教学之“纲”
南大百岁爬山虎令人神往
爬山虎
如何压缩新闻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