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字理探究 明确文化取向

2020-11-25林龙娟

名师在线 2020年25期
关键词:字理识字汉字

林龙娟

(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漳州 363000)

引 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1]。”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语文课程内容的文化价值取向。而现在的识字课堂存在教师投入较多精力教学、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现象,这是由于教师们的汉字学知识太浅薄,很难把汉字学运用到识字教学中,更谈不上汉字文化的渗透。在识字课上,教师多运用汉字科学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识字效率,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汉字文化的理解,使学生了解更多有关民族文化智慧的知识,更好地树立语文课程内容的文化价值取向。

一、字理探究的意义

(一)激发探究意识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挖掘汉字本身蕴含的知识、趣闻、故事、历史等,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熟悉的语言因素相结合,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形象化、具体化,这样学习汉字的动机从外到内转变,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2]。例如,在教学“坐”字时,教师可在展示它的小篆图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想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的情形。这样形象直观的图文教学,不仅符合低年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更能引起学生较强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

(二)培养识字能力

汉字是因表义而构造外形的,因此,它的构造是有一定规律的。象形、指事大多是独体字。而大多数的独体字是基本字,这些基本字就是构成无数汉字的“基本部件”。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些汉字的“基本部件”,就很容易识记相关的一串字,做到“讲一字,带一串”,高效地识字,所以掌握“基本部件”这把“金钥匙”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学会根据形旁了解字义的同时,还会掌握汉字规律和识字方法,以后再遇到这类部首的字,就能触类旁通,从而培养自主识字能力。

(三)传承汉字文化

汉字作为中华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最初的造字过程中,就包含了许多社会文化因素[3]。汉字的形体保留着千百年来古代先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观察汉字字形,学生可以了解上古或史前时期先民的文化遗存,如上古的居家建筑、生活方式、服饰、饮食等。可见,汉字文化是体现语文课程文化价值取向的重要抓手。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识字作为体认汉字文化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汉文化的陶冶和精神的洗礼,从而由衷地佩服我们祖先的文化智慧,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更好地凸显语文课程的文化价值取向。

二、字理探究的策略

字理探究是依据汉字的构成和演变规律,从汉字的音、形、义的关系入手,进行探究的一种识字教学方法[4]。当前识字课堂投入多、收效差的现象,促使我们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运用字理探究的策略进行识字教学。接下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列举以下几种策略。

(一)象形图文法

目前的部编版教材大都把象形字放在低段课文中,并为这些象形字配上形象的彩图或概括性的抽象图等。这样的图文识字有利于学生把汉字与所记录的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同时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汉字的象形特点,更好地识记生字。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的“鱼”字时,教师先出示甲骨文和一条小鱼的图片,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古时候人们就是这样用简单的图画来表示“鱼”的,然后再出示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鱼”字,让学生观察这条“鱼”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顺势用课件动态演示“鱼”的每个笔画变成楷书笔画的过程,最后呈现楷书的“鱼”字。学生从课件演示中,发现了斜刀头表示“鱼头”,“田”就是“鱼身”,最后的一笔长横就是“鱼尾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记忆了“鱼”的形义,同时明白汉字由图画向符号衍生的过程。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对汉字演变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二)指事符号法

在指事字里,大多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减少笔画或符号,表明所指的事物和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讲清指事性符号的含义。例如,在教学“木、本、末”这组生字时,教师在“木”字教学基础上,出示,让学生观察树木下面多了一横并思考这是树的什么位置。学生认识这一横就是表示树根。教师顺势讲清“一”作为指事符号,指树根的部位。学生一听就理解“本”的意思就是树根,也指事物的根本和基础。教师再出示,让学生观察与思考这一横又在树的什么位置,让学生知道“木”上加“一”就是“末”,指这棵树的最高位置,也就是树梢,后来指事物最后的部分。这样,树木、树根、树梢的图像与符号相关联,“本”“末”这一组反义词就牢牢地刻在学生脑海中。最后,教师由此引申,让学生说说“本末倒置”的意思。学生马上就能理解“本末倒置”这个成语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的文化内涵。

(三)会意解析法

会意字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作表意的形旁组成一个字,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在教学时,教师要讲清每个字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理解会意字的含义。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8《人之初》中的“初”字时:教师先出示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它由哪两个象形字组成。通过图片学生懂得,左边是“衣”,右边是“刀”,两个合起来就是“初”。教师顺势讲清字理:会意字就是把两个汉字的意思合起来,组成一个新的会意字。教师再提问:请看图,你如何理解这个“初”字?学生通过图示理解“初”的本义就是用刀裁剪衣服、制作衣服的开始,后来引申为开始时或开始的部分。最后教师再问:与“衤”有关的汉字,你们还能举出几个吗?学生一下子就说出“裤、袄、衬、衫”等与衣服有关的一组汉字。教师借助图示解析会意字,不仅让学生学习了以“衤”为偏旁的一组字,还使学生了解了汉字的创造与古人的生活方式有关,产生了多重效果。

(四)形声构字法

形声字是由表示形旁和声旁的两部分组合而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识字。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中的“祖”字时,教师先出示课件“示”的甲骨文,让学生说说看见什么了。学生回答:“老师我看一竖好像一根柱子呀!上面的一横我觉得是表示一块石板。”然后教师顺势讲明示字旁的含义:“示”,用于部首变体为“礻”,甲骨文写作或,像远古人用于祭神的石制供桌,一竖是用于支撑的石柱,一横是用于放祭品的石板,小篆写作。接下来,教师相机出示“祖”“祖先”。在学生了解了“祖”字是左形右声后,教师可让学生来说说它们和什么有关,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老师,我知道‘祖’与祭祀有关。‘祖先’就是我们的先祖,我们要常常祭祀、怀念他们。”教师在课件出示神、祖、祭、祀、祈、祷、宗等一连串以“(示)礻”为部首的与祭祀有关的生字,最后告诉学生凡是与“示”有关的古字多与神事相关联,祭祀就是古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反映了他们的原始信仰。教师在“示”字旁的教学中,适时巧妙地向学生渗透了古代人类的祭祀文化,更好地凸显了课程的文化价值取向。

“六书”中还包括转注、假借两类字。由于平时接触到的这两类字较少,所以这里就不对其字理探究进行列举了。

三、字理探究的几点建议

在识字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汉字字理探究呢?教师要有扎实的汉字学知识,对于一个汉字,自己心中除了要清楚“什么时候讲”“讲什么”之外,还要关注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小学生的接受情况,不仅要讲得“对”,还要讲得“好”。所以接下来笔者提几点建议。

(一)讲清字理不是识字教学的目的

近年来,由于运用字理的识字教学探究越来越多,其效果也是很明显的。教师们也能自觉运用字理进行课堂教学。但是在各类比赛中,很多课的字理教学成了加分因素,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师为了讲字理而讲字理,却忘记讲字理不是识字教学的目的,这无形中给学生的识字学习带来负担。讲清字理是为了更好地识字,所以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点,才能更合理地运用字理探究进行识字。

(二)要与其他识字方法相结合

汉字在其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变形、简化,有的逐渐符号化,已经看不出原始的造字意图,所以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并不适用于每一个汉字。因此,在日常的备课中,教师要先进行选择,对于不能运用字理的汉字要注意与其他的识字方法相结合,从而避免把识字课上得太烦琐,偏离运用字理进行教学的目的。

(三)根据不同学段,分步推进

低年级识字,主要是独体象形字和简单的合体字。所以低年级教师借助字理教学时,应多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受汉字。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文化素养,也有汉字学基础知识,而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因此,教师可以借此机会,讲清字理,实现“讲一字,带一串”。

结 语

总之,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承担着文字启蒙的任务,要想改变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必须了解汉字文化,必须进一步研究汉字学的教学规律,教学中要遵循汉字独特的文化特征,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科学地理解并识记汉字,从而让语文课堂氤氲汉字文化。

猜你喜欢

字理识字汉字
“字理识字”与“俗解汉字”两种教学法的有效性研究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巧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效率
识字故事
汉字这样记
运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教学的实效
汉字这样记
识字谜语
字理,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