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运动游戏 融合发展的创新理念与内容解读

2020-11-25王庭照胡碧升

少年体育训练 2020年4期
关键词:动作身体运动

宁 科,王庭照,胡碧升

(1.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3. 贝玛积木教育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1215)

1 时代诉求

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日趋凸显。一些幼儿园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强化知识技能训练,“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这不仅剥夺了幼儿童年的快乐,更挫伤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2018 年教育部办公厅开展关于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要求各级各类政府、幼儿园应坚持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学习兴趣和需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促进幼儿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实践操作进行自主游戏和学习探究。此外,以“幼儿体育或运动游戏”为关键词查阅文献显示,大部分文献中游戏设计的主观经验延续较为明显;内容仅为体育活动的游戏化体现,基本动作技能学习的科学化、规范性目标缺失;部分体育运动相关游戏的技能目标过度放大,单一、刻板训练的痕迹较为明显,未能从儿童全面发展的视角兼顾领域发展目标;从体育教育和幼儿教育的跨领域融合设计游戏的文献少有鲜见。本研究结合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从体育学与教育学的融合视角出发,创新幼儿运动游戏的结构。游戏目标旨在引发幼儿运动好奇心,通过积极有趣的游戏互动,让幼儿不断探索动作活动,熟练基本动作技能,建立运动自信,并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身体活动渗透到一日生活中,积极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2 幼儿运动游戏创新的理论视角

2.1 身体素养的发展始于儿童早期

“身体素养”(Physical Literacy)一词的出现已有80 年,是由英国学者M. Whitehead(1993)首次指出的。身体素养是为了生活而重视并承担参与身体活动的责任所需要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及知识与理解。国际身体素养协会解释身体素养包括情感的、身体的和认知的3 个维度,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 年发布的《高质量的体育教育—决策者指南》指出,“身体素养是体育教育的基础”。体育教育工作者应鼓励儿童日常的积极性游戏活动,如跑步、跳跃、攀登、跳舞和跳绳等早期教育计划为身体素养提供支撑。英格兰青年体育基金会(Youth Sport Trust)于2013 年推行《小学身体素养框架》,旨在为培养每名小学生的身体素养提供支撑,并明确了在学校环境中身体素养成为体育教育和学校竞技运动的基础。2017 年英国又将身体素养的培育提前到婴幼儿,制定了《幼儿身体素养框架》,并将早期培育内容分配在婴幼儿的各个时期。美国于2014 年修订了《K-12 体育教育国家标准与等级》,确认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身体素养的人,并对“具有身体素养的人”提出相应的5 项标准。因此,本研究认为在幼儿阶段,身体素养(physical literacy)发展的初始要引发幼儿运动好奇心,通过积极有趣的游戏互动(active play),让幼儿不断探索动作活动,通过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重复动作练习,熟练基本动作技能,建立运动自信,并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身体活动渗透到一日生活中(everyday),积极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2.2 幼儿运动游戏的创新应多元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这就意味着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要改变传统的方式,更多地通过游戏进行学习教育,寓教于乐。将幼儿园的教学游戏化就是将幼儿教育的目标、理念等内容融入幼儿园的游戏中,通过做游戏,潜移默化地让幼儿学到各种知识和技能。在我国现行的幼儿教育研究中,采用的游戏分类方法主要从两个维度对游戏进行分类:第一,根据游戏规则的内隐或外显特点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两大类;第二,根据游戏形式和内容的差异,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又可分别划分为3 种,其中创造性游戏分为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规则性游戏分为体育游戏、智力游戏和音乐游戏。例如,积木游戏作为幼儿园中最常见的游戏之一,既有与其他游戏一样的一般特征,也有其他游戏所不可比拟的独特价值。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积木游戏对学前儿童的数学逻辑、空间知觉、动作发展、社会性及审美能力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儿童早期的体育活动应以游戏化进行组织,传统的游戏活动主要以规则性游戏为主,难以实现游戏多元化发展和儿童游戏的需求。因此,将体育活动中幼儿需要发展的动作技能、体能,多样的身体活动融入多种游戏形式中,符合当前国家推行的教育政策,亦能契合幼儿教育领域融合发展的目标需求。

3 幼儿运动游戏创新解读

3.1 运动能力拓展游戏

运动能力拓展游戏准确来说是运用体育运动的方式获得技能以外体验式学习的游戏方式,是通过特别设计的一些情境和游戏环节,让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自己去体验、感悟和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这样的学习体验更深刻、更具趣味性。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拓展合作游戏更具有优势,更受幼儿园、家庭欢迎。幼儿运动能力拓展游戏通过特别设计的游戏情景,让幼儿基于身体动作练习获得经验、提高运动能力、扩展对环境的认知能力的一种游戏方式,注重幼儿游戏中的学习、游戏中的运动及游戏中的认知能力提高,从体能、感统、专注力等方面,以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拓展和改善身体大小肌肉协作、空间感知、情感认知、思维创意等。这类游戏过程能够促进家庭亲子关系,活跃家庭集体运动气氛。

3.2 全面体能开发游戏

幼儿体能游戏作为身体活动游戏的一部分,是以身体教育为目标,将体能发展作为游戏内容的主体,以游戏活动作为组织形式,全面开发幼儿身体运动能力的一种游戏活动。教育部2012 年颁布的《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了幼儿需具备一定的力量、耐力及协调的体能目标,基于体能发展的全面性与适宜性,从参加体育活动需具备均衡体能发展的要求,在幼儿运动游戏设计过程中,应全面涉及体能的各个方面,且依据适龄幼儿特点,兼顾练习负荷的适宜原则。幼儿会通过参加各种身体活动发展基本动作技能,并促进其体能水平的发展,幼儿阶段体能与动作技能、体能与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会不断强化。幼儿阶段全面适宜发展幼儿体能,首先,可以促进幼儿骨骼、肌肉发育。其次,可以刺激感觉神经, 活化全身的组织与神经系统,使其更早的完善,促进大脑全面发育。最后,体能游戏的运动量和强度可使幼儿的呼吸肌发达,肺活量增大,能促使胸廓发育,加强呼吸系统的功能,同时还能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持续一定时间、强度的体能游戏亦可促进幼儿心脏形态与功能的全面发育。

3.3 视觉—运动整合游戏

视觉— 运动整合游戏源于K.E.Beery 设计的幼儿运动发育能力测验,是早期识别和促进儿童肢体运动和学习行为统合的游戏运动方式,由几何图形、线条、颜色组合并融入运动游戏中,主要目的是幼儿在各种几何图形搭配中通过肢体动作运用、视觉选择及多种感知体验的融合方式来促进幼儿的运动能力,进而促进幼儿手眼协调、眼脚协调的能力。大量文献研究显示,幼儿的智力发展、学习能力和行为进步需要建立在感知觉和精细运动能力的基础上,高水平的思维和行为须有大脑感知觉信息的输入和运动能力的整合才能实现。空间感知能力是幼儿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感知的能力。幼儿生活在有在空间结构的环境里,帮助幼儿提早认识空间,建立敏锐的空间感,充分调动右脑的灵感和知觉,全面开发右脑功能至关重要。幼儿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仅靠自主观察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精细动作与粗大动作的整合游戏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形状、颜色、线条、路线、通道、层面等空间基本元素,同时还可帮助幼儿熟悉和创造出三维空间,让幼儿真真切切地感受空间的存在。游戏中空间感觉能力的提高也会促进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视觉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此外,通过身体运动游戏促进幼儿对空间关系的把握,也可发展幼儿对方位的内部定向和秩序感,提升幼儿在生活中二维及三维空间的转换能力。

3.4 趣味主题互动游戏

趣味主题互动游戏是通过简单的道具使用、易懂的游戏规则,让游戏过程呈现出乐趣多、互动性强、体验感丰富的一种主题活动。美国教育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构建的儿童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指出,儿童生活与学习所依赖的家庭、社区、学校及文化环境都可以促进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的不同领域均需要与环境积极的互动,以生活、学习及自然环境中的感知元素,通过亲子互动、同伴接触及师幼互动的方式传递给幼儿直接经验。幼儿在趣味主题互动游戏中积极参与,乐趣锻炼,协作配合,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个性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幼儿自信、大胆、勇于竞争的品质。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趣味主题互动游戏,提高幼儿间协作的氛围,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技能、认识自我、接纳同伴,在环境中互动、在环境中学习,以促进幼儿健康、幸福成长。

3.5 身体协调运动游戏

协调性指身体肌群在时间速度、空间方向及节奏等方面的一致性表现。协调性受到遗传、心理、肌力与肌耐力、动作熟练度及其他身体素质的影响。幼儿身体协调性游戏基于协调性练习的集中表现要素,设计灵活性、反应、平衡能力、柔韧性等多种运动要素,并将其练习形式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幼儿阶段身体协调练习游戏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及适宜性。另外,协调性与个体的主观运动感知具有较强相关关系,有文献研究指出,感知运动协调水平高的个体对外部环境节奏在时间上的协调有更高的匹配度,是运动表现和外界环境的重要枢纽。幼儿在运动游戏中发展身体协调性的外在表现,内化为协调能力的元认知,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的作用。在幼儿运动游戏的设计目标、内容中体现日常生活化运动元素,通过走、跑、跳、投、接捕、击打等基本动作技能促进幼儿的身体协调性,亦可采用游戏器械、道具辅助完成一些简单、有趣的协调性游戏,如通过肢体的弯曲、蜷缩、扭转动作爬行穿过窄小通道,跑跳结合的方式跳越跨栏,在敏捷梯上多样动作在节奏、方向变化移动等。此外也可以通过手持轻器械跟随韵律节拍发展幼儿的身体协调性,通过配合协作的游戏形式,幼儿与同伴一起进行身体协调性练习,在动作节奏、口令、方向等方面设计游戏趣味环节。

3.6 造型模仿感知游戏

造型模仿感知游戏是通过运用各类形状、颜色、重量、材质和组合结构的多元化游戏道具,在游戏情景中激发幼儿运用大肌肉参与的粗大动作和小肌肉操控的精细动作,进入预设的游戏环节中采用身体动作模仿、造型拼搭建构、想象感知探索等游戏方式,对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及本体感觉产生强烈的感知刺激,促进幼儿动作发展、运动能力提高的一种游戏形式。通过对玩偶造型、自然实物及生活元素进行拼搭、组装、模仿,让幼儿依靠想象、观察实物来建构、造型,提供幼儿探索和思考的机会,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也逐步得到发展。游戏过程中生成的区域摆放造型、高低错落层面、多样空间方向、路线通道组合等,富于幼儿多样的创意思维元素,培养幼儿积极的探索精神与同伴合作意识,激发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勇于面对问题、善于分析困难、敢于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幼儿独立性、决策力和自信心,提高幼儿在各种复杂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同时,造型模仿游戏可以让幼儿脱离当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象征代替实物,并学会用象征物或者替代物进行思维,不断促进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在幼儿用肢体语言表达造型模仿的过程中,幼儿身体的平衡性和协调能力也会不断发展。

4 结 语

本研究依据幼儿运动游戏碎片化、理论基础薄弱、目标单一的现实背景,从身体素养累积幼儿健康习惯、运动习惯和运动能力的视角切入,剖析幼儿运动游戏多元化发展的理论依据,分层、分类阐述了幼儿运动游戏的结构要素基础,并在此之上提出了运动能力拓展游戏、全面体能开发游戏、视觉运动整合游戏、趣味主题互动游戏、身体协调运动游戏、造型模仿感知游戏所组成的六类创新游戏结构。本研究属于体育学与教育学整合视角初探幼儿运动游戏的结构维度,以期为我国幼儿体育课程游戏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猜你喜欢

动作身体运动
下一个动作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不正经运动范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