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复习课教学反思

2020-11-24段雪萍许大龙

求知导刊 2020年44期
关键词:风带环流气压

段雪萍 许大龙

摘 要:“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热力环流”内容,是对大气运动的深化,同时能为学生学习气候的成因和特点做好铺垫,所以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难点。由于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机械记忆、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无法理解原理、习题训练难以下手等问题。鉴于此,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总结了“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教学中应关注的教学细节,供相关教师参考。

关键词:大气运动规律;地理教学;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44-0077-02

引 言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沈建曾说:“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小精灵,他们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愿尽我的全力去点燃学生心中求真、求善、求知的火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践教学方式,开展创造性教学。为此,教师应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教学反思可以对教学活动发挥监测、评价、调控、优化的作用。教学反思活动可分为课前反思活动和课后反思活动。本文尝试对“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复习课教学实践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反思。

一、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对以往的教学活动设计进行调整、重组、优化和完善,在对教学经验与教训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教学设计[1]。课前反思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了解本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要求;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学习兴趣、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预设新课教学时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困惑并制订预防措施;选择教学方式,尽可能采取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将本次课堂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包括教学中的小组安排与课堂纪律把控、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活动环节的展示等。

在对“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一课进行备课时,笔者认真分析了教材,三圈环流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应用,又是学习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知识的基础。在前一节课中,学生学习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具备了学习三圈环流的基础和能力。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不仅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内容,还是分析气候的形成、特点及分布的基础,而自然环境中活跃且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同样是气候因素。因此,笔者将其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开展看图、说图、绘图等活动,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移动的相关视频,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课后反思

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观念作为教师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影响着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教师一般采用讲授法,即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着听,课堂气氛较沉闷,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积极地对传统教学观念进行反思,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以此指导教学实践。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勇于创新,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一课的教学目标中出现了“討论”“说出”“绘制”“画出”“观察”等词语,笔者在课堂上将其付诸教学实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学过程与预期教学设计间有时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准备好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未发挥出预想的作用,其原因在于教师在课前设计教学时没有对教学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假设和反思。因此,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及时预料教学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偏差,积极改进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由于“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课是复习课,首先,笔者用幻灯片展示了学法指导——口诀记忆法,并留给学生约3分钟的时间来讨论口诀内容;其次,演示“纬度画图法”,并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绘制“三圈环流简易图”;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左右手定则法”在图上画出各风带内的盛行风向。这种教学设计是简化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学生只要根据“零三六九”纬线上的高低气压带,结合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知识即可快速画出南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并可从图中观察得知“南北半球三圈”的方向及各风带内的盛行风向,很容易就能掌握并学会绘图。但是,这种设计缺点也很明显,一是忽视了形成三圈环流的重要因素——地转偏向力,二是违背了热力环流基本形成过程。由于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不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权衡优缺点,笔者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思路设计值得教师在复习课教学中采纳。

3.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是教师教学反思的重点。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重难点的处理、师生互动、授课语言的简练、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学目的的达成等情况进行反思。在反思—实践—再反思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教师设计的内容一般逻辑性较强,不利于学生理解。因此,笔者采取了新教法——纬度画图法,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图,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以便更好更轻松地习得知识。教师在学生历经探索、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归纳总结,可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深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从而对教学活动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学习情感体验等情况。通常,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渠道主要有课堂观察、课后作业批阅、课后检测、课后学生辅导等。知识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在设计课后练习时,笔者整合了几道三圈环流变式图相关练习题,引导学生利用纬度画图法解题。从课堂学生反应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辨认出变式图环流圈及形成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学习效果相比以前确有较大的提升。

三、教学重建

经历本节课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一些经验:(1)教学方式和方法应符合国家新课程理念;(2)教师要少讲、精讲,不需要连篇累牍,但讲解必须到位,让学生厘清知识间的关系,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3)课前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总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4)复习课更要加大知识容量,提高知识的深度和宽度;(5)平时要关心身边的天气与气候状况,让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和分析实际案例。

基于此,笔者重建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教学情境:播放“马纬度”教学视频。

师:在30°N附近的海域为什么会“风平浪静”?学习了这节课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环节二】新课讲授

回顾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热力环流”。

1.单圈环流

师: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且太阳直射赤道,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同,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

学生自主思考,并尝试画出单圈环流示意图。

师:想想单圈环流是否能够一直维持下去?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地表是不均匀的,各地接收到的热量是不同的,且任何运动的物体都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的理解,让学生先行了解单圈环流,为后面三圈环流的学习做铺垫。

2.三圈环流

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且太阳一直直射赤道不移动,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下面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北半球低纬环流。

(1)赤道常年炎热,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在南北纬5°之间的近地面范围形成赤道低气压带(热力原因),气流由高空流向南北两侧。

(2)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赤道高空中的向北分流空气不断向右偏移,最终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

(3)赤道高空中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附近高空的空气因为重力作用下沉,从而使3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原因)。

(4)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和向南分流,向南分流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不断向右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带。

立体展示:幻灯片展示“北半球低纬度环流圈”立体图。

教具演示:教师使用自制教具进行辅助教学。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分析单圈环流的思路,阅读课文34~35页文字,尝试画出北半球中、高纬环流,并写出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名称。

师生总结:总结北半球三圈环流的成因及形成过程。

回归导入:在30°N附近的海域形成了无风带,所以海面才“风平浪静”。

知识迁移:运用知识迁移的方式让学生画出南半球风带中的风向,进而理解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形成机制。

师生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运用口诀进行巧记:零三六九、六风七带、风压相间、南北对称。

结 语

教师如果能以研究者和反思者的身份进行教学,并能够进行有效的反思和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好教师。因此,地理教师要更加深入地进行地理教学反思的研究,提升自我反思能力,重视自我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廖名良,赫兴无.中学地理教师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8):60-62.

作者简介:段雪萍(1974.12—),女,甘肅康乐人,高级教师,荣获“优秀教师”称号。

许大龙(1982.11—),男,甘肃高台人,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风带环流气压
内环流控温技术应用实践与发展前景
观安顺黄果树瀑布(新韵)
初见
带雨梨花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谜底大揭秘
变压器并联运行在旁路带电作业中的应用
近40年玉树地区地面气压变化特征分析
全程健康教育对高压氧治疗引起气压伤的影响
气压马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