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对性阅读法在小学语文课后阅读链接中的运用

2020-11-24兰州市城关区柏道路小学

甘肃教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对性语文课课文

○ 兰州市城关区柏道路小学

比对性阅读法,在小学语文课后阅读链接的教学中体现出重要的价值。课后阅读链接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采取比对性阅读法进行小学语文课后阅读链接的应用和自主学习,是十分有效的方法,需要学生扎实掌握相关知识。因此,让学生在比对阅读中更自主地完成探索、学习,更愉悦地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涵,比较不同文章在表达和叙述上的差异,比对文章语言文字的变化,从而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等一系列积极的教学实践,可以为广大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更多经验参考。

一、比对性阅读法在小学语文课后阅读链接中发挥的作用

1.比对性阅读法能实现语文传统课堂局限性的突破。

在语文课后阅读链接中运用比对性阅读法,能够让学生在比对课内外阅读内容的过程中探索、比对,发现和接受更多新鲜的知识,而且比对阅读的同时,学生能够发现课文和课后阅读链接内容在知识、文章情感等方面的相似之处,能够让学生复习和巩固以往的知识,让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1]。

2.比对性阅读法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语文教材中设置课后阅读链接板块内容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课后阅读链接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进而逐渐积累和提高学生的语文人文综合素养[2]。而比对性阅读法在语文课后阅读链接中的运用,并不需要学生耗费更多课余时间进行阅读,而是通过比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在比对性阅读法运用中,学生通过比对,能更快地地掌握教材和课后阅读链接主旨的相似处,比对二者语言运用和表达方式的异同,总结其中的精华内容用于写作,可进一步地深入分析阅读内容[3]。这样高效、高质,带着问题去探索和思考阅读,能用更少的时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学生阅读眼界的拓展,也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力。这些都是比对性阅读法在语文课后阅读链接中运用的重要作用。只有明确了比对性阅读法的作用,教师才能更充分地在语文课后阅读链接教学中应用这种高效阅读方法,这也对教师以后的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二、比对性阅读法在小学语文课后阅读链接中运用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后阅读链接的作用主要是促进学生对课文情感内涵等方面的深度理解,实现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课外阅读的拓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知识面、人文素养,以及课内外阅读能力。而为达到课后阅读链接设置的教学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科学的阅读方法,要指导学生提升学习能力,把握课文重难点,使比对性阅读法发挥出教学优势。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着重谈谈比对性阅读法在小学语文课后阅读链接中运用的策略。

1.抓链接点,以点带面。找寻和发现主体课文与链接阅读的链接点,构建起二者之间的联系和桥梁,是比对性阅读法实施的关键,通过以点带面的阅读比对和分析了解,才能达到比对性阅读法的有效合理运用。那么,教师该如何找到比对性阅读的链接点呢?在教学中,笔者一般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对性阅读实践。

(1)文章主题的比对性阅读。以同一主题为链接点,更便于学生针对相似主题内容深刻理解课文和课后阅读链接内容在主旨、情感方面的相似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相近主题的对比阅读中形成更独立的体悟,建立学生基于文章主题进行语言分析和遣词造句的能力,运用修辞手法进行欣赏和品读的能力。

另外,在同一主题文章下进行对比阅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和练习同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通过课后阅读链接和课文同主题下的比对性阅读,摸索阅读方法的规律,掌握同一主题文章的阅读思考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4]。

如,六年级下册课文《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所紧接的阅读链接,包括《除夕》和《过年》这两篇写节日的经典文章片断,作为斯妤和梁实秋的名篇,“过年”主题之下,比较阅读这两个片段,并将其同课文中的“过年”相关段落进行比较,挖掘和分析它们在内容、写法上的异同之处。在这一比对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会发现节日特点、人物感受、表达方式,在不同作者笔下都有不同之处,学生可以分析其中细节的差异,理解同一主题下不同作者寓情于景和寄托的思想的差异,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想法也能够表达出来,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阅读思路。

(2)文章体裁的比对性阅读。以同一体裁为链接点,能够让学生触类旁通地掌握同一体裁文章的一般阅读和分析规律,在语文课后阅读链接的阅读教学应用中,基于某篇文章,将其作为辐射点,教师引导学生在相同的体裁下,探索阅读的关联点,开展相同体裁的阅读,从多角度分析这类体裁文章的情感主旨、脉络侧重点,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把握这一类体裁阅读内容在理解和分析时的阅读特点与规律,提高学生对相似体裁文章阅读的把控能力,也让学生对文章体裁的差异有更清晰的理解[5]。

例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守株待兔》这两则寓言时,笔者是通过让学生填写表格,在课文与课后阅读链接的文章进行对比中把握寓言的特点,完成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引导。

(3)写作方法的对比性运用。以写作方法为链接点,就是将写作方法相同的课文与链接课文进行比对。如,将运用借物喻人的《白杨》和《帐篷》进行比对。学生们会发现《帐篷》这首小诗也和《白杨》一样,讴歌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劳动者们。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含义,理解和认识到爸爸表白心声的深层含义,进一步深度领悟作者在文章中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并在小练笔中尝试运用,强化学生对对比写法的认识与运用等。

总而言之,比对性阅读中,灵活多变是关联点的特点,在语篇特点之下,结合教学目标,进一步灵活地分析阅读关联点,是教师课后阅读链接中运用比对性阅读法的关键。也只有通过这种灵活多变的方式,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知识内容的吸收和提炼。枯燥的教学方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只有通过多变的创新方式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下去。比对性阅读相对其他阅读方法来说,更能突出表现出阅读方式渗透的有效性。

2.求同存异,发展思维。对相同事物或事情进行表达时,不同作家都会存在一些描写上的个人特点以及偏好。在不同的语言特点、表达方式、描写风格下,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和启发。语文教材中“阅读链接”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在课后阅读链接中获得一些启示。求同存异、思维拓展,是相似或者相同题材下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中的主要收获,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表达分析上的引导,引导学生关注作家表达的差异性,让学生的语文思维获得发展,是课后阅读链接的目的,通过比对性阅读,就能实现这一教学目标[6]。

例如,《猫》的课后阅读链接关联的其他两位著名作家,他们写出了猫的经典段落。相关联的三位作家,在写猫的内容、写法上各不相同。通过这三篇文章的对比,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猫的形象,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对文章的结构层次以及写作技巧也能够深度把握。学生可针对不同作家的语言特色完成比对阅读,进一步理解和分析作家的创作思路和写作风格,这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和知识迁移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文章解读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比对性阅读法的训练、引导和帮助下,学生语文思维得到发展和促进,更有利于建立学生求同存异、思考探究的阅读习惯,能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3.读写结合,提高表达。实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因此,利用比对性阅读法进行课后阅读链接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读、写结合,让学生借助阅读把握文章的主题,积累写作方法,认识和学习更多的文体等,让学生实现阅读和写作的共同促进,实现读写相长,进而用练笔的方式,将阅读中学习到的表达方法转化为实际写作能力。

例如,《威尼斯的小艇》和《威尼斯之夜》这两篇文章的写法上各具特色,形成互补,阅读这两篇文章,从写一个地方、一个人、一件事的特点进行把握,抓住感受最深的地方,挖掘细节,或者教师用比对性阅读法引导阅读,借助读书笔记和心得等方式,记录阅读收获,能更好地强化阅读成果,也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借助比对性阅读,让学生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多种方式下进行高效阅读,能拓展学生阅读思维,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促进学生深入阅读和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发现和体会到阅读的成就感,促使学生在阅读的道路上不断提升和前进。

猜你喜欢

对性语文课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你的性爱观从何而来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怎样克服性厌恶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