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两山”理念,助力生态扶贫

2020-11-24袁新月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0期
关键词:绿水青山小康社会贫困地区

文/袁新月

实现生态扶贫将会使我们国家的发展实现双赢,既保证贫困地区的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又能使这些生态脆弱的地区环境不被破坏,实现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1]。

一、生态扶贫的背景

(一)“两山”理念的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于2005 年初步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此时“两山”理念还处在萌芽阶段。此后,“两山”理念分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章、宪法,“两山”理念逐步得到充分认识和发展,这一理念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指明灯,同时也为我国的脱贫道路打开了新世界。

想要摆脱贫困,就必须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得到发展,脱贫才能实现;然而过去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的案例历历在目,如何把握好二者的关系至关重要。“两山”理念的提出,为生态扶贫思想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扶贫必须要发展经济,但新时代的脱贫路是不能单纯地只发展经济的,必须使经济发展和青山绿水齐头并进[2]。要充分发挥绿水青山的潜力,发挥绿水青山的潜力既能创造生产力摆脱贫困,又能使我们的生存环境不遭到破坏,坚持“两山”理念能够真正实现一个战场两场战役的双赢,实现生态与脱贫的共赢。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有了新变化。从原来的“物质文化需求”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改变体现了人们从单纯追求物质享受到现在追求生活质量思想的转变。“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转变体现了我们国家对于发展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从追求经济发展的单一性到追求政治、生态等各方面发展的多元性。

因此,促进脱贫任务的完成不能仅仅只为追求经济的提高而不顾其它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注定使我们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势必保护好“绿水青山”。新时代下,势必要做好“绿水青山”和“脱贫攻坚”两条腿走路,破坏“绿水青山”基础上的脱贫是不全面的脱贫。

(三)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年,能否把生态文明建设好是能否建成全面小康的关键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使得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才能在不破坏环境的条件下,真正地建成全面小康。迈向全面小康社会意味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这种提高是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所有地区的提高。同样,经济水平提高是必然的,但绝不能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没有“绿水青山”的小康不是全面的小康。

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使“两山”之间的关系得到恰当处理,处理不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很难实现。而生态扶贫理念的提出,将使二者的关系达到完美融合[3]。以生态促扶贫既保证了经济的发展,同样又能够保证天蓝、水绿、土净,只有这样的小康才是人们真正向往的小康。

二、生态扶贫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任何时期、任何工作,我们都不能违背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我们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生态扶贫的提出与逐步落实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体现。

(一)生态扶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群众观点的生动体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思的一生都在思考如何实现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毛泽东曾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国各个时期的领导人无时无刻不在贯彻这一理念,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一切工作都要看人民是否满意、是否高兴、是否答应。我们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我们奋斗的目标就是让人民越来越幸福,2018 年生态扶贫理念的提出就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对人民群众生活重视的表现。

生态与扶贫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生态不完全等于扶贫,但生态可以促进扶贫。如果只强调保护生态,那么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天蓝、水绿、土净,但人们吃不饱饭、睡不暖觉;同样,如果只强调促进扶贫,忽略了生态,那么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人人吃饱饭、睡暖觉,但人们将看不到天蓝、水绿、土净。试问这样的脱贫有意义吗?扶贫固然要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发展,扶贫才能得到实现,发展生产力是脱贫的基础。为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的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同样重要。我们国家提出生态扶贫,追求的不仅是当下脱贫的完成更是对子孙后代几百年生存环境的重视[4]。“生态扶贫”的理念使我们看到了党、看到了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不仅仅是形式的关心,更是对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关怀。

(二)生态扶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统一规律的生动体现

矛盾的普遍性寓以矛盾的特殊性之中。毛泽东说:如果不对矛盾的普遍性进行认识,那么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原因和根据就无从发现;若不对事物的特殊性进行研究,就无从辨别事物。看不到事物的普遍性,就无法在许多不同的事物中寻找共性;看不到事物的特殊性,就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的生态扶贫已取得了巨大成效,在扶贫工作中我们既看到了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地域特点,同时又能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具体分析。只有了解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认识其特殊性,才能推动生态扶贫工作的进一步落实。

我国贫困地区有一个普遍性的特点,这些贫困地区大都是生态敏感区,如果一味地发展经济,那么生态环境很容易遭到颠覆性的破坏。但各个地区又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对于不同地区我们必须在共性的基础上认识到各个地区的发展特征,只有正确认识各个地区的特点,才能将各地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比如,河北省围场县城子镇八顷村的主要作物有金莲花和土豆。金莲花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随着人工种植规模的扩大,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又发展了经济;土豆的蛋白质等含量高于国家标准,且硒的含量达到了“富硒产品”的国家标准,“八顷土豆”得到认证。八顷村的发展正是生态扶贫的生动体现,根据当地的特点,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了贫困问题也就解决了,这样就真正实现了一场战场打赢两场战役,既保护了绿树青山又发展了金山银山。

(三)生态扶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质量互变规律的生动体现

这一规律主要说明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永远也无法发生,只有经过一定的量变才会有质变的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无尽地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从2018 年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制定的《生态扶贫工作方案》到现在,生态扶贫取得了极大的成效。生态扶贫欲速不达,只有一点一滴积累,才能发生质的变化,既摆脱贫困又保证生态完整。目前,我国已达到了减贫史上的最好成效,贫困人口从2012 年的9899 万人减到2019 年的551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2013 年至2019 年,832 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 元增加到11567 元,年均增长9.7%;2015 年到2019 年,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3416 元增加到9808 元,年均增幅30.2%。扶贫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完成的,从2012 年到2019 年的贫困人口减量、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到2020 年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摆脱贫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时,量变过程中包括质变。2016 年十八洞村实现整村脱贫、2019 年延安各县整体脱贫摘帽,这正体现了量变过程中的质变,对于这些贫困地区已经实现了质的变化,实现了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双向发展。

生态扶贫急不得,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积累,一个村一个村、一个县一个县实现自己质的飞跃,这样,当量变达到一定的度必然会实现质的变化。

三、将生态扶贫贯彻到底的措施

我国脱贫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不能放松,剩下的未脱贫地区的任务更重、脱贫更难,在这紧要关头,需要坚定不移地将生态扶贫措施贯彻到底。

(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发展的目的是人民,发展的依托是人民。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为了发展而发展的现象,将人民利益抛之脑后。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屈指可数,现在时间紧任务重,脱贫任务还未全部完成。虽然广大地区的脱贫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剩下的未脱贫的地区更是难啃的骨头,对于这些地区更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思想。脱贫方案的实施要符合人民的发展利益。如若摒弃了这一理念,一味追求脱贫形式的完成,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而且必定是形式上的脱贫。因此,脱贫政策的实施既要保证当代人民的生活质量,更要保证后代子孙的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关键时刻,在2020 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要坚决杜绝因为急于求成而不顾一切地脱贫形式的完成,更要杜绝在这个特殊时间节点上出现投机取巧、贪污腐败的现象。时时刻刻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做到忧人民之所忧,思人民之所思,只有人心向背,才能得到长远发展。

(二)始终坚持“两山”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不是不可协调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对于贫穷的农村地区,更要做到以水润村,以绿兴村,青山绿水就是农村的最大资源。大多贫困地区生态脆弱易受伤害,但同样可以利用这些地区的生态去发展经济,发展经济的基础不是以破坏这些地区的生态为代价,而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去发展经济,做到“四宜”,即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粮则粮、宜渔则渔,根据当地的情况发展适合该地区的农作物,并适宜地开发旅游景点,从而真正做到以生态促发展、带扶贫。若在最后的攻坚期摒弃了这一理念,只强调脱贫而忽略生态,最后扶贫任务虽然完成了,但生态却遭到了极大破坏,那么最终带给人们的只能是灾难而不是幸福;若只强调生态而忽略扶贫,那么2020 年真正完成脱贫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过也是一句空话,经济得不到发展,又如何实现脱贫呢?因此,必须将“两山”理论贯彻到底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两山”理论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坚守这一理论,坚决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又能保证看得见蓝天白云,望得见山青水绿。

在这一重大时间节点,更加需要而且必须将这一理论贯彻到底,决不能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而将其抛之脑后。只有坚守这一理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

(三)始终将中央统筹、省总负责、市县抓落实贯彻到底

在最后紧要关头,要将生态扶贫贯彻到底,实现质的变化,就必须将中央统筹、省总负责、市县抓落实贯彻到底。中央统筹就是要保证资金、政策和脱贫效果监管,只有做好顶层设计才能使基层脱贫目标更加明确。政策、资金、监管力度的缺失,脱贫将很难完成。中央总领全局,必须制定好的政策、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使基层干得更有劲、更有信心。省总负责起到的是一个中介的作用,将中央指示和基层更好地连接起来,对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指出,对基层做好监督,没有这一环节,中央和基层将不能有效地连接。市县抓落实,要推进各项政策落地生根。对于贫困地区,最熟悉的莫过于市县基层,他们最了解这些贫困地区的情况,最能科学合理地将政策和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生态扶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上至中央,下至市县基层,无论官员职位大小,都应不忘初心,牢记人民立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生态扶贫落到实处。

四、结语

保持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是脱贫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生态扶贫战略的提出更好地将脱贫工作与生态工作合二为一。到目前为止,生态扶贫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对生态扶贫进行科学的理论分析、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对在最后阶段啃下难啃的骨头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绿水青山小康社会贫困地区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