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分析及发展辅导策略
——以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为例

2020-11-24李英英赵正艳王浩鹏王源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0期
关键词:慢就业辅导毕业生

文/李英英 赵正艳 王浩鹏 王源

就业工作一直是各高校的重点工作。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长,“毕业即工作”的传统正在改变,越来越多毕业生选择暂缓就业,成为“慢就业”族。“慢就业”现象日益突出,“慢就业”群体不断增大,已经成为就业现状的一部分[1]。其中,有些学生有着明确的自我规划,或继续深造,或选择旅游、支教拓宽视野,而另一部分学生不找工作,也不做规划,在“慢”的过程中,逐渐失去目标与方向,成为“啃老族”。本文通过对“慢就业”群体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旨在为消极“慢就业”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发展及心理发展双重辅导,实现对症下药、精准帮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提升学生就业竞争意愿。

一、“慢就业”产生原因分析

本次共完成调查问卷495 份,调查对象某高校信息类专业学生,其中本科生318 人,硕士研究生177 人;男生317人,女生178 人。问卷共设13 个问题,包括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喜爱程度、对“慢就业”的了解程度和看法、对未来的规划等。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归纳了学生慢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1.不喜欢所学专业

在问到“是否喜欢并将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中,54.55%的同学选择喜欢并从事专业相关工作,25.66%的同学选择不喜欢但会从事相关工作,9.7%的同学选择不喜欢也不会从事相关工作,高达10.1%的同学选择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可见有一半的被调查学生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这一现象或许可以从家庭原因寻找答案,现如今,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依照父母的意见行事,缺乏主见,在高考前选择专业的时候主要听从父母和老师的意见,学生本人对大学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未来发展并不了解,没有清楚认识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也有部分同学仅按照高考分数盲目选择专业,导致进入大学后才发现所学专业并不喜欢,进而影响就业和职业生涯,从这方面可以看出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多待完善的地方。

2.就业期望值过高或能力不足

这部分学生之所以选择“慢就业”的原因如下:27.47%的学生选择继续找工作,直到找到满意工作,18.18%的同学选择尚未明确择业方向,17.98%的同学选择自身能力素质不够强,培训后再就业,9.29%的同学选择求职受挫,对找工作积极性不高或缺乏信心,其余同学选择休息、旅游等选项。

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需要平衡的因素包括专业、发展前景、薪资待遇、公司文化等,当就业职位与个人需求出现偏差[2],一部分同学选择继续找工作,直到满意为止;另一部分同学则在找工作中受到打击,没有信心再找工作,出现就业难的情况;还有同学认为大学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实践能力有待增强,自身能力与岗位需求有差距,希望毕业后经过培训,提升本领再就业,以上都会导致某种程度的“慢就业”。

(二)家庭支持

在“您认为家庭背景或经济状况对选择慢就业的影响大吗”一题中,有55.96%的学生选择影响非常大,29.9%的学生认为影响一般,仅14.14%的学生认为影响小或无影响。在“如果您选择“慢就业”,您认为家长会支持吗”一题中,有61.21%的学生认为家长会支持或尊重自己的意愿。

可见家庭条件在学生“慢就业”的选择中影响较大。特别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学生家庭条件殷实,父母不会因为经济原因强迫学生一毕业就工作;或者家长已经为学生规划好未来,使得学生没有迫切寻找工作的心理;也有一些家长尊重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愿望,支持其选择“慢就业”并提供经济保障[3]。

(三)社会就业大环境

1.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产业结构分布不均

在“您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的问题中,有39.19%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现在就业形势“很严峻,毕业即失业”。2015 ~2019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749 万、765 万、795 万820 万和834 万,连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减。

当前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不容乐观,供需不平衡,经济下行等问题使得就业形势更为严峻[4]。究其原因,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在第三产业中,又以低端服务业为主,专科学生需求量较大,但却无法满足高校毕业生对职业的要求。经济新形势下,经济结构面临着转型升级压力,落后的产业需要淘汰,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校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未能根据当前形势进行调整,同时也加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5]。

2.就业形势更加灵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大批灵活就业方式,如微商、网络作家、自媒体运营等,但在这种就业或创业的形势下,学生无接收单位,无正式合同,还不能被纳入就业范畴内,对高校就业统计有一定影响,但准确地讲,这部分同学不应纳入“慢就业”群体,但是由于就业率统计机制的变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部分同学被动成为“慢就业”一族。

二、高校针对“慢就业”的辅导策略

对于未来有明确规划和想法的毕业生,他们的慢就业可称为积极式“慢就业”,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参与社会和理性思考人生方向的能力,有利于形成更明晰的职业规划。但是也有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缺乏就业能力和职业规划,或存在逃避心态等造成的就业延迟,可称为消极式“慢就业”,是高校就业工作重点关注的群体。

(一)职业发展辅导策略

1.做好专业认知教育

如前文所述,很多学生步入大学进行专业学习,但并不清楚自己所学专业是否感兴趣,以后能做什么工作。所以高校应结合专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前做好专业认知教育工作,提高新生专业认识,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专业认知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而是要通过系统规范、循序渐进、讲练结合、实际操作的专业认知教育,帮助新生树立良好的专业思想、专业意识和专业精神,提升专业认同感,明确专业内涵及目标,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2.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

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不是仅针对某一时期的学生开展,而是以“三全育人”为指导,将此工作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班主任、辅导员及专业授课教师,在平时授课及谈话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对职业发展的思考和追求,在课堂外,也要多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校友典型事迹报告、朋辈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高校应重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将授课内容与专业相结合,课堂与实践相结合,而且要保证师资力量,适当控制课堂人数,提升学生课堂融入感和重视度。

3.整合就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所学知识和行业进行融合,培养实践能力,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预备人才。学校应建立自己的就业平台,为学生和企业搭建点对点沟通渠道,企业可以筛选自己需要的毕业生,同时毕业生也可以直接和企业沟通,减少就业成本,增加就业成功几率。紧密联系校友网络和专业教师储备资源,拓宽就业渠道。

三、心理发展辅导策略

(一)长期心理问题辅导

对于大部分消极“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也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们需要持续关心的群体。有些同学因为成绩问题,自暴自弃,有些同学存在心理问题,对未来失去动力,有些同学或有身体上的疾病等,所以找出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协同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学生逐渐克服自身问题,必要时要采取就医等方式。同时也要发动同学、朋友、家长等一起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学校应畅通心理咨询渠道,随时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二)求职过程短期心理辅导

很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因找工作受挫、面试过度紧张或对未来迷茫等原因会导致一些临时心理问题,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随时给予疏导和支持。一可鼓励学生参加求职类讲座和公司宣讲,了解社会需求;二可通过谈心谈话和相关的兴趣、职业测评工具,使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三通过面试技巧、形象礼仪、简历撰写等相关培训和指导,使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求职过程中的障碍。

四、结语

“慢就业”现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已然成为高校毕业生的一种常态性选择,应客观、理性地看待,相关就业政策和数据统计应该给予“慢就业”群体一定的空间,高校就业工作者也应提高自身能力,及时分辨积极“慢就业”和消极“慢就业”,提高工作效率,真正把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慢就业辅导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警惕“慢就业”变身“懒就业”
最“叛逆”的毕业生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