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

2020-11-24张小方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0期
关键词:倡议跨文化国际化

文/张小方

2019 年4 月25 日至27 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300 多位来自50 个国家和20 多个国际组织的中外友人参加会议,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作重要讲话,这标志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进入新高地。同时,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高标准和新要求。

一、“一带一路”倡议背景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一带一路”坚持和平、合作、共赢的精神以及平等、和谐、包容的内涵促进沿线国家在各个领域加强合作,以实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民心相通。得人才者得未来,人才要素必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因素,缺乏人才资源作为动力保障就无法成功抵达“一带一路”倡议的胜利彼岸。然而,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过程中,国际化人才瓶颈问题仍旧是很突出的现实问题。

学界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提出,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此同时,也为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新挑战。在国家“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高校应深入思考和科学探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问题,使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事业,为“一带一路”提供思想保障[1]。培养大批能够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通晓国际规则,了解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国际化人才,是顺应新时代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的关键问题。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和问题

时代发展的大潮促进高等教育要紧跟潮流,与时俱进地培养出能够服务于全球化背景下“一带一路”的宏伟建设,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智力支持。国家和高校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上取得了明显成效[2],然而,与“一带一路”人才基本需求相比尚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大学外语教育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学校的教学课时安排有限,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语言的时间无法满足熟练掌握一门语言的最低要求。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缺乏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课余投入的时间不够,故而导致学生普遍外语水平不乐观;其次,高校开设的大学外语课程主要是英语,较少高校开设其他国家语言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学生外语能力普遍不高,同时学生所掌握的外语语种也较为单一;再次,高校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偏重技能性培养,强调语言的工具性。然而,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外语教育就不能单纯地只是把语言视作一个工具。语言承载文化,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强调语言工具性时,同时应兼顾人文性;最后,外语教育应培养学生世界眼光,塑造国际视野,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思辨地审视西方文明核心价值取向,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受外语教育偏重工具性的影响,国际化人才对语言技能的掌握备受重视,然而,在涉外交流的过程中,寻求西方文化能够接受的方式展现中国文化是国际化人才所欠缺的能力。这就要求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本土文化为根本,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具备文化自信的国际化人才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应对中外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锋的挑战,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3]。

三、多举措突破国际化人才培养瓶颈

面对“一带一路”倡议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带来的新挑战,高校应结合当前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主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语言竞争力、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拓展国际视野[4];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能力。

(一)培养复语型人才,提高学生语言竞争力

扎实的外语水平是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基本要义,目前,从整体上看,普通高校大多数学生的外语水平不够理想,尤其是外语听说等实践应用能力更为薄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未来的发展空间。尤其面对“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特殊历史时期的严峻现实挑战,高校须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从宏观到微观对大学外语教学进行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引进优秀教育专家或教师,灵活并高效运用慕课等线上教育资源,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利用选修课补充、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注重第二课堂建设,与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合作创设学生实习实践课堂知识的机会,提供学生输出知识的有效渠道,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然而,单一语种人才适应面太狭窄,必须培养复语型人才,提高人才竞争力。目前,语言人才短缺,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瓶颈问题。面对沿线国家的50 余种官方语言、近200 种主要语言,我国高校能够教授的仅有20 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多元化格局要求中国高校顺势规划多元化的外语人才培养体系。但我国“单一型”语种结构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通用语言人才匮乏的问题逐渐严重,长期以来形成了英语一种语言独大的局面,很多高校仅能开设英语、日语、法语、德语等少数通用语种,学科同质化倾向明显,小语种数量不足,课程设置不科学,非通用语种较少,如中亚、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语言很少开设。“掌握一种语言,就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我们要通过一国的文化,去掌握这个钥匙。用人家懂的语言,可以与之沟通,用懂人家的语言,可以进入他的心灵”。实现“民心相通”需要“语言相通”,高校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人才的培养重任,尤其是“多语种”人才培养的重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复语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应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引进人才,加大对非通用语师资培养的规模和力度,在“引进来”的同时,鼓励学生和教师“走出去”,与沿线国家的师生增进交流,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课程,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的强度和密度,创设有利于学生多语种学习的良好校园环境。

(二)加强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何为思辨能力?有关学者指出,在情感态度上,思辨能力指勤学好问、理性客观、谨慎公正、追求真理。在认知技能上,思辨能力是指能对背景等要素进行推理分析,并进行阐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同时兼顾思辨能力的培养,真正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能力。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是布道者,而应是发问者,通过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选择能够挑战学生的认知并反映时代信息的新颖主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社会观察,推理分析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学会讨论、提问和评价不同的观点和论述,学会综合不同信息,学会跨学科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整合各种论据的重要性和相关性,学会反驳不同观点,学会提出和辩护新观点。通过思辨能力的训练,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面对陌生的语境仍能够在既定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推理,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节,形成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国际化人才培养应当把语言的工具性学习变成人文教育的过程,并注重教育过程中,语言能力,思辨能力以及跨文化能力的同步发展。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英语交际场景,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能力,逐渐过渡到培养借助英语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以及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本领,大学生外语能力培养过程中体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除了语言交流沟通的能力,国际化人才应当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国际视野。高校在强调学生熟练掌握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应将国际视野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深入系统地了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文概况。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教育意识和能力不高,学生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较弱,跨文化教育不够深入有效。高校急需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国际化课程的比重,通过必修课或者选修课,重点突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历史、政治和经济等相关知识的灌输,激发学生对异国文化的兴趣,并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强烈的敏感性和认知度。提供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前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深入对象国生活和学习,一方面将所学语言知识应用输出,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深入对象国了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国民的思维方式等,提升跨文化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文化冲突之中,找到彼此相通之处,实现求同存异共同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有中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人才在未来的国际交流过程中肩负着将中国介绍给世界,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使命。国际化人才要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跨文化能力,文化不仅是指对象国文化,而同时还包括本国文化。培养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一流国际化人才,必须要有坚定的中国立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扩大,世界各国紧密联系,不同文化之间亦在交流和交锋。各国尤其是西方大国大量的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涌入中国,许多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被不良思潮所渗透,形成文化自卑心理,也有些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盲目自信,这两种文化认知都是不可取的。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浓厚的中国情怀深入扎根并非一蹴而就的,高校要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植人心,在育人的各个环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大学校园文化滋养人才,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国家情怀。首先,要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夯实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基础。大学外语课程的教学中应传播正能量,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外语的过程是了解和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也是在比较和辨别中西文化差异中深刻认知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强化英语教学的文化性和育人功能,既彰显了英语教学的质量和高度,也彰显了英语教学的视野和担当。”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需要相应开设中国文化主题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弥补课程设置中“中国文化”元素之不足,介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熟知中国文化,逐渐形成文化自信意识,教师可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就中西方文化差异选取某一话题,组织学生思考、查阅资料、讨论辩论,引导学生具有识别中西文化差异的能力。其次,要注重打造校园文化,优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勇敢地追逐真善美。同时,高校要紧跟信息时代步伐,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客观认知主流文化,不断提升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文化自信。

四、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现实需求,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必须加大对人才的开发,筑牢“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根基。高校需在理清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突破传统模式,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高校应加快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小语种语言人才,打造复语型人才,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塑造人才国际视野,同时,还应加强文化自信教育,培养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国际化人才。

猜你喜欢

倡议跨文化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