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战“疫”要上好“三堂课”

2020-11-24

甘肃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防控疫情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疫情当前,作为教育人,在这样一次跨学科、多层次、高难度的疫情大课中,应该通过抗灾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进一步树立和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首先,上好“生活即教育”这堂课。此次疫情,每个学生都是疫情防控的亲历者,教师要把握“世界是最好的教材,教材是真实的世界”的深刻内涵。教育学生懂得生活没有“大纲”,也远远高于“试卷”,因为大自然会不停地给人类制造新的挑战。

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关注疫情发展变化,大年初一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全国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蔓延,落实到户,精准到人;几千名工人争分夺秒修建医院;成千上万的物资从全国各地调配武汉……从国家到每一个个体,都在争分夺秒与疫情赛跑。这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鲜活的案例!84岁的钟南山,72岁的李兰娟,闻令而动的解放军战士,骑行几百公里往武汉送新鲜蔬菜的菜农……他们不计得失甚至不顾生命安危驰援武汉。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逆行而上的医护人员、攻克医学难题的科学家、恪尽职守的基层干部,这是各条战线的无私奉献,这是最可贵的责任担当!他们是可歌可泣、可敬可爱的英雄,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最近,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面对国际疫情大规模扩散,我国主动提供医疗援助,这是大国风范、中国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制度优势让人民无比团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强有力的表率,这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教育不只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学习应该落脚于提高人的学习能力。因为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正确理论和课程可以留给学生,可以让他们在未来面临问题时可以照方抓药。

其次,上好“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堂课。此次疫情是一面看真假、照美丑、察善恶的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人性的光明与黑暗。从对疫情的模糊认知到改变我们的吃饭穿衣行走,疫情都在考验着人们的规则意识与理性。“方舱医院”中,高三学子奋笔疾书,海归博士沉静读书,白衣恋人“相见不相识”,他们冷静,理智,客观,积极配合治疗,服从医护人员安排、听从指挥。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心态和冷静理性思维,遵守规则、保持向上姿态的最好案例。在这场全民参与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也有人不服从疫情防控规定,还飞扬跋扈;也有人隐瞒行踪导致多人感染;还有人不顾时局对医护人员颐指气使。他们无视法律和规则,给防控工作增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这种不顾他人生命健康的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公愤,有人也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规则,大到国家的法律法规,地方规章制度,小到地方的风俗习惯。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无视规矩和制度,恣意妄为。疫情既是试金石,又是磨刀石。教师要利用好正面和反面的案例,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是非观,让学生懂得如果没有规矩约束,各行其是,社会就会陷入无秩序的混乱中。

最后,上好“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堂课。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自我学习完善的过程,在生活中,个体应该根据社会的要求,把自我作为教育对象,提高和完善自我素质,这是人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觉能动性。教师要把握好此次疫情中传道解惑的“机会”,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想反省和行为控制,达到自我完善,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实现人生价值,在疫情“大考”中淬炼使命担当,要让学生对自己脚下的土地、生活的国家、身处的群体、无私奉献的英雄有深沉的情感。今天的学生是明天的社会栋梁,要让学生懂得“铁肩担道义”,才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事业,是一项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每一个人对国家的认同,对文化的理解,对社会公民角色的认知,勾画了每一位公民在自己社会角色中的行为担当。

“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这是艰难的时刻,我们不幸突遇疫情,我们忧虑担心,还有很多牺牲;这也是最好的时代,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拥有优秀的政治制度,拥有着勇敢顽强的人民。我们要相信,疫情过后,人民更加团结,综合国力更加强大。

猜你喜欢

防控疫情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战疫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题解教育『三问』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