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类专业“专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20-11-23尚英熊荣园叶明芬罗通彪伏冬王怀禹程犇冉茂中

食品安全导刊·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尚英 熊荣园 叶明芬 罗通彪 伏冬 王怀禹 程犇 冉茂中

摘 要:本文对食品类专业双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进行了分析,对食品类专业“1234专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以及南职院对该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阐述,并对实践效果进行了总结,可对推动食品教育领域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食品类专业;专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1 背景

本课题组经过调研发现,专创一体虽逐渐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但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专创一体只是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正和补充,人才培养模式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而且由于缺乏目标导向,双创教育并没有真正与专业教育融合,形式重于实质,在“双创型”专业人才培养中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1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准确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缺乏对行业标准、职业岗位要求、1+X证书、行业及企业发展需要等的系统分析,只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对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的重视不够,造成学生的“双创”能力、技术水平、生存能力不强。

1.2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是跨学科教育,对师资的要求较高,一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由辅导员等人员兼任,多讲授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而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且具备学科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的专业教师不足,无法对学生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

1.3 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创新不足

部分教师仍然墨守“照案宣讲”“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了遏止,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部分高职院校临时组建创业创业团队,以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养,效果不甚理想。

1.4 人力、物力资源缺乏

对于很多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通常不是学校的重点主流专业,生源通常不多,但专业的实践性强,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和贡献,而食品人力、物力资源不足。如何在学校条件与经费等制约的条件下开展专创一体人才培养是很多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面临的问题。

1.5 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足

在校高职以“00后”学生为主,他们生活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思想活跃、个性张扬、网络运用能力很强,但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价值取向较为功利,限制了其创业意识的形成。而目前高职院校很少能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融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1234专创一体型”人才模式的内涵/主要内容

“1234专创一体型”是本院在专创一体基础上,根据食品行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四川食品工业发展对多样化、多层次人才的需要,结合本院的实际及高职学生的特点,经过两年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在优化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的食品类专业人才模式,其以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食品类专业教育为主线(1根主线),采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学生班级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2个结合)的方式,将高职三年分3个阶段(3个阶段),构建“意识—能力—实践”递进“专创一体型”食品专业课程体系,深度融合创新创业于专业教学实践、创新技能大赛、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就业创业实训(4个融合),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让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全面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和专业技能,促进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

3 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过程

3.1 明确目标导向,校企共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组织教师先后到川北凉粉饮食文化有限公司、成都桃李食品、四川全益食品等十多家企业进行了调研,对目前食品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广泛征求行业专家的意见。通过网络及实地调研等途径对食品类专业近5年毕业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对新形势下社会对食品类专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了综合分析。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学生代表座谈会、课任老师及辅导员座谈等方式,系统分析了本院食品类专业高职学生的特点。从为地方行业经济建设服务和食品工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教育的不同模式,与食品行业专家、企业主要负责人一起,于2019年共同制定了新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2 优化师资结构,打造高水平“1234专创专创一体型”的教学团队

制定了食品类专业教师培养的“五一”规划,即精通一个食品行业、选定一个研究方向、上好一门课、当好一位导师、从事一项社会工作。同时通过提供带薪实践的机会,鼓励教师进入生产一线了解并掌握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最新应用成果,学习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效果。举行并鼓励教师参与各项教学大赛,使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打造一支能讲、能做、专兼结合的“1234双创一体型”教师队伍。

3.3 整合教学实践资源,打造食品专业实验实训超市

整合现有教学实践资源,对资源进行分类化、模块化管理以求最大化利用,打造食品专业实验实训超市。把食品类专业实验教学分为4部分,即食品基础实验、食品综合设计实验、食品应用创新实验、食品研发创业实验。建立一个包括原料分析、产品加工、产品分析、设备使用等单元在内的资源库。同时改革校内食品加工中心的运行管理模式,打破实训室由学院实训中心统一管理和使用的傳统模式,采用由学生班与学院签定“实训中心安全使用协议书”的形式,把食品加工实训中心室转交给学生班使用和管理,实行各年级(班)自主负责的生产实训模式,使食品加工中心实训室逐步建设成为集“教、学、做”功能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实训基地[1]。

3.4 发挥专业特色优势,服务师生员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结合本院食品类专业核心课程的特色及优势,以课堂带课外,开展了“食品安全 人人有责”演讲活动,组织了“杜绝浪费、兴新食尚——文明餐桌监督员”活动,让学生进食堂应用《食品营养与卫生》等课程的相关知识指导同学们合理选择食物,减少对食物的浪费。以课外促课堂,与南充市营养膳食健康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组织带领学生参与了“南充市名厨名菜评选活动”“南充嘉陵美食节暨农餐对接展览会”等,助力全民大健康、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3.5 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1234专创一体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建立“1234专创一体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及考核方式,着重强化对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改革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确立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的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改进学生综合测评考核办法,将“专创”精神和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体系[2]。

3.6 逐步提升学生的1234专创一体综合能力

在大一学好理论基础知识,为以后创新创业活动打好基础、储备能量,同时依托“创业培训”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大二期间,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实践创新,如在实训室模拟食品企业的生产,利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进行创业创新实体训练。大三期间,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先后到成都桃李食品、四川三全食品、川北凉粉、南充汇源饮料等多家企业进行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以及大二期间的实训训练,结合企业实践,进行创新设计,在创业一条街建立自己的创业场地,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技能比赛,实现“意识—能力—实践”三个阶段的阶梯上升,逐步走向成熟。

4 成效与结论

4.1 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通过“1234专创一体型”人才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本院食品类专业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更贴近实际,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技能水平提高更快。经过该模式的培养后,学生的就业质量更高,很多学生仅仅在顶岗实习阶段就成为了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管理干部。17级毕业学生中有30%选择了自主创业,18级顶岗实习学生受到了成都、北京、西安等多家食品类企业的欢迎[3]。

4.2 专业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再上台阶

目前已建成食品加工中心及食品检验分析中心等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打造了食品专业实验实训超市;成功申报了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食品营养与安全》项目;食品类专业教师还积极参与优质校建设,完成了《焙烤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安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畜产食品加工技术》《果蔬加工技术》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升了专业综合实力,受到了同行与专家的好評。目前已有5人次教师参与科技扶贫工作,学生与教师多人次参与学校及当地的社会服务工作,使专业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4]。

4.3 实现了专创一体的可持续发展

依托学院食品加工中心及食品检验分析中心等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贯彻“三化四结合”教学,以学生班级为单位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根据《焙烤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添加剂与软饮料加工技术》《畜产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自主生产、开发和销售以焙烤类食品为主的各类食品。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培养与提升,而且有助于减轻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同时利用食品加工实训中心的盈利补充一般设备养护费用以及实训原辅材料费用,减轻学校实践教学经费的压力,不断改进和完善实训条件,实现了专创一体的可持续

发展[5]。

总体来说,食品类专业“1234专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食品类专业范围及其广泛,食品工业发展飞速,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形成具有行业针对性和地方特色的专创一体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还需继续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卫,程芳,李斌.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探索与创新[J].广州化工,2017,45(5):171-173.

[2]吴菲菲,李化强,赵良忠.地方高校食品专业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调查[J].食品工业,2017,8(4):248-251.

[3]胡燕.食品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10):159-160.

[4]于中玉.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研[J].吉林农业,2018(9):106.

[5]李婷."新工科"背景下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探索[J].现代食品,2019(19):7-9.

基金项目:南职院2018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nzjgy1815)。

作者简介:尚英(1969—),女,汉族,四川南充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生产、营养及检测。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