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奇袭白虎团的九旬老兵:“冷枪冷炮打活靶”

2020-11-23

新传奇 2020年43期
关键词:战俘俘虏志愿军

最初,敌人凭借其空、炮优势,骄横轻狂,大白天就敢在阵地前大摇大摆活动。“甚至有的军官牵着狗、带着女人,在阵地上游逛、跳舞、打球。对此,我们战士非常气愤。”作为回应,志愿军将枪炮瞄准了这些“活靶子”。

这是一张泛黄的、从未公开过的老照片(如图)。照片的主人公张克让,是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如今,96岁的他视力微弱,已看不到自己年轻时帅气的英姿,可关于照片和“奇袭白虎团”的记忆,却深深烙在了老人的脑海里,成为老人一生的骄傲。

传奇的照片

照片上,张克让一身戎装,精神抖擞,胜利的喜悦挂在嘴角。他的手里抓着一面旗子,正中是一个虎头,左右写着“优胜”两字。这面旗子就是赫赫有名的“白虎团”团旗,后来成了志愿军的战利品,如今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白虎团”的正式名称叫南朝鲜首都师第一团,享有“国防军主力”“无敌猛虎”的美名,因李承晚(韩国首任总统)亲授“虎头旗”而得名“白虎团”。作为首都师的王牌团,“白虎团”武器装备精良,作战实力雄厚,是南朝鲜军精锐中的精锐。

1939年,张克让参加了革命工作,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表现突出。1951年春,他所在部队赴朝作战,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八军。

1953年,朝鲜战场迎来和平曙光,但敌人仍心存侥幸,在谈判桌上玩起拖延战术。这年7月,为了以打促谈,志愿军发起金城反击战。当时,张克让先后任第六十八军203师政治部联络科长、607团政治处主任。他回忆:“奇袭白虎团的就是我们团。团里派出了迂回支队向敌纵深插进,在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指挥下,用化装奇袭的方法直接摧毁了‘白虎团团部。”

这一战,志愿者仅凭十几人孤军深入,便击毙了“白虎团”团长,缴获了团旗,完全捣毁了团部。此举不仅创造了抗美援朝的经典战例,而且打得谈判桌上的对手没了底气,为停战谈判赢得了筹码。

“奇袭白虎团”后,张克让来到位于山洞里的“白虎团”团部清点战利品,并在洞外拍下了这张照片。“当时有机会到‘白虎团团部的人寥寥无几,能留下照片并保存至今的就更少了,所以十分珍贵。”张克让的大儿子张新凯说。

“我们小时候,《奇袭白虎团》家喻户晓,父亲的这张照片一直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我们把它拿出来,也算是给历史一个交代。”张新凯说。

战俘打篮球

志愿军战士为什么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张克让的一段经历似乎可以给出答案。

1951年底至1952年,第六十八軍在金城前线进行了为期13个月的防御作战。据张克让回忆,那时敌我阵地相距很近,只有百米左右,最近的甚至只有几十米距离。

最初,敌人凭借其空、炮优势,骄横轻狂,大白天就敢在阵地前大摇大摆活动:有规律地送饭换哨、在地堡外吃饭、在坦克旁边嬉笑打闹。“甚至有的军官牵着狗、带着女人,在阵地上游逛、跳舞、打球。对此,我们战士非常气愤。”

中国有句老话叫“骄兵必败”。张克让说,作为回应,志愿军开展了“冷枪冷炮打活靶”的狙击手运动,将枪炮瞄准了这些“活靶子”。此举彻底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从此敌人再不敢轻易离开地堡一步。

作为一名军事政治工作者,张克让最难忘的还是1953年。

“奇袭白虎团”只是那年夏季战役的点睛之笔,此役前后,志愿军还打了不少仗。随着志愿军的节节胜利,上千名战俘的管理成了难题。因为俘虏数量大,来的时间比较集中,志愿军战俘营短时间里容纳不了,因此组织决定未送的战俘由各军进行短期管训后再行移交。

此时,第六十八军的收容站改为管训大队,张克让具体负责了此项工作。“为了做好战俘管训,我们反复讲明志愿军宽待俘虏的政策,要求俘虏服从管理,尊重管理人员。”此外,强调俘虏之间要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不准打架斗殴,离开分队要请假。遵守纪律要受表彰,违反纪律要受处罚。

“战俘的饮食问题是体现我军宽待俘虏政策的重要方面,在物资供应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照顾他们的饮食习惯,改善好伙食。”张克让介绍,停战协定签字后,志愿军的物资供应得到根本改善,战俘的饮食也有了提升,做到了一日三餐不误时,粮食、蔬菜和肉类应有尽有,有稠有稀。“伤病战俘在我军医护人员精心治疗下,伤、病情逐渐好转,对志愿军非常感激。”

到战俘管训后期,文体活动也逐步展开了。“早晚组织战俘唱唱歌、跳跳舞,中队设置了篮球场、篮球架。9月中旬,大队举行了运动会,有百米跑、拔河、摔跤、篮球比赛,战俘的拉拉队口号不断,气氛活跃,不少人激动得流出了眼泪。”

1953年9月底,战俘全部移送志愿军战俘营。让张克让自豪的是,他管辖的范围内,没有发生战俘逃亡和伤害事故。

不谈苦和难

“抗美援朝战争是残酷的,打仗怕是没有用的,唯有拼死战斗。”几十年过去,谈起那段生死相搏的峥嵘岁月,张克让只是云淡风轻地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对此,张克让的子女倒不觉得意外。“我是当过兵的,提起战争的苦,能够想象到。可是父亲几乎没有给我们详细谈过那些,问他也不说,只是用‘苦‘挺艰苦简单带过。吃过的苦,他都埋在心里。”张克让的二儿子张新文说。

老人只是在一次说自己“命大”的时候,才无意间让子女感受到了战场上的残酷。张新文介绍:“父亲说抗美援朝的时候,一次在山里行军,一颗炮弹炸了,他前后的人都被炸死了,他‘命大躲过了一劫。”

在张克让家中,除了那张见证“奇袭白虎团”历史的照片,还有许多老人的老照片、军功章,一张张、一枚枚都收纳得整整齐齐。张新凯说,这些东西都是父亲的宝贝。“(我们)小时候,(这些)都藏在盒子里,塞在床底下,平时我们也没机会看。只有父母收拾屋子时,才能拿出来看看。”

(《齐鲁晚报》 2020.10.25)

猜你喜欢

战俘俘虏志愿军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俘虏
狼被俘虏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
什么是战俘?(答读者问)
云山战役中志愿军的作战要览
灾难现场,这支华侨华人的“志愿军”令人动容!
也门交战方两天内交换224名战俘
外星人
以哈有望交换战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