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廊道内的风景道规划策略研究

2020-11-23金洋洋陈楚文

现代园艺·综合版 2020年5期

金洋洋 陈楚文

摘要:以义乌南江风景道沿线的自然文化资源现状为出发点,遵循风景道规划的一般规律和原则,结合浙中生态廊遭的概况,从道路規划、路侧景观规划、廊遭生态保护和配套设施等方面探索了生态廊道內风景道的规划策略,串联沿线各类资源点,使得沿线地区可以形成协同发展的网络,保护和修复生态廊道,缓解风景道建设与生态廊道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同时优秀的自然生态资源可以提升当地的自然景现品质,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旅游亮点吸引居民和周边游客,进一步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关键词:风景道;生态廊道;規划策略;义乌南江

我国公路路网的建设发展迅速,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又让私家车进入了千家万户,自驾游催化了风景道的开发建设。近年来浙江省开始了浙中生态廊道的建设实践,以保护城乡生态安全格局。在前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上,研究生态廊道内的风景道规划策略。在遵守风景道规划的普适性方法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义乌画里南江风景道的现状概况,总结出生态廊道内的风景道规划策略。

1 生态廊道内的义乌画里南江风景道概况

1.1浙中生态廊道义乌段概况

浙中生态廊道义乌段以义乌江、南江水体以及两侧绿带为生态核心,结合沿线双林文化园、义佛农业区、白沙湖湿地公园、双江湖等生态空间以及丝路新区、老城中心。开发区中心、森山小镇等重点城镇建设空间,形成义乌生态廊道核心区,总长度约45km,总面积约230km2。义乌南江生态主廊道作为义乌生态廊道核心区,依托义乌江、南江形成T型生态走廊,形成“双核八段、T型走廊”总体结构。义乌段规划提出要加强南江水环境治理,严格保护现状自然河滩地、村庄、道路,游步道建设应尽可能避开该区域,确保原有生态完整性,局部生态破坏地区应尽快实施生态修复。应依托秀丽的山水环境以及保存较好的传统村落,联动双林文化园、双江湖旅游休闲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充分保留生态本底与环境风貌,以钟村精品村、画坞坑、八岭坑、梅林等特色村为重点建设区域,打造乡村民宿、户外运动、艺术创作等功能为重点的乡村休闲旅游功能。

1.2画里南江风景道概况

画里南江风景道位于义乌佛堂大道以东、甬金高速以南,东与东阳市交界,横跨义乌佛堂镇和江东街道2个行政区域。风景道自东向西分别经过画坞坑、坑口、八岭坑、石壁村、陈村、钟村、南王店、东上村、许宅村、梅林村、奕岩头11个行政村,以及王坞坑、金光顶、摇石里等自然村,东西单向全长约11km。

风景道沿线山林属低山丘陵区,青丘环抱,岗峦起伏,整体上地势东高西低,高度顺江递减,沿线山体以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杉木林为主,水土保持较好,植物茂密,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沿线多个村庄仍保留有高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建筑,如宗祠建筑、坑口清代古民居、南江文化村、山野仙境摇石里,这些保存良好的传统村落是风景道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义乌市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画里南江风景道依托南江沿线秀丽的山水环境以及浙中生态廊道,将自然生态资源和传统古村落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2 画里南江风景道规划策略的研究意义

在风景道规划理论研究方面,国内目前暂时落后欧美,并且处于理论研究未能及时追上实践研究的阶段,在生态廊道与风景道规划相结合的理论方面更是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将为国内风景道规划研究理论添砖加瓦,同时弥补生态廊道内的风景道规划研究方面的不足。我国的风景道建设正处于如火如茶的状态,亟需不同类型的风景道来丰富项目实践。将生态廊道与风景道规划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实践上的特别意义。目前,国内在生态廊道内的风景道规划实践方面存在着风景道选线布局不合理、廊道生态系统稳定性不足、沿线村落景观风貌混杂且趋同等问题。本文的策略将提升南江沿线道路景观风貌,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提高南江生态廊道稳定性,并带动沿线经济产业发展,以风景道连接各自为政的资源点,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使画里南江风景道辐射区域成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平衡各个区域原本发展不均衡的态势。

3 画里南江风景道定位与结构

以南江生态廊道的山水环境以及保存较好的传统村落为依托,以优秀的自然资源、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丰富的休闲游憩活动为旅游卖点,以山水悠闲生活为开发理念,打造以山水慢生活体验为核心的休闲度假地带,成为义乌市民与外來游客山水观光、休闲游憩和户外运动的佳处。

画里南江风景道的主体规划结构为“一带四区”。其中一带指的是南江沿岸的带状山水空间,四区指的是山地活动区、江川游憩区、田野休闲区和林园区。

4 画里南江风景道规划原则

4.1 自然生态原则

由于道路的选线一般在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进行,难免或多或少会对自然环境有所干扰,为了尽量减少选线对生态的负面影响,应当留出足够宽度的生态廊道,以提供给生物迁移。在道路选线时,尽可能保护自然生态,如果能绕开山林就不进入,如果能弯曲路线就不开凿山体,减少对原生态的破坏。另外,在道路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景观形式与地区风景面貌融合在一起,在树种选择上以乡土树种为主,材料选择也应以环保型材料为主。

4.2可持续发展原则

道路景观设计必须在各个主要因素之间寻求平衡,主要因素包括社会与自然因素、生态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在规划中,降低地区生态负面影响是必要的,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还能做到建设和养护的低成本效益。例如可以对当地的废弃物料进行回收和循环利用,树种应具备抗性好且养护的成本低等特性。

4.3地域文化原则

地域文化元素是一个区域在历史文化资源中的标志,风景道在穿越各个地区时,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质来进行设计。地域文化景观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传承当地文化,营造特色景观,还能通过文化旅游产业,将历史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实现文化历史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经济产业的发展又可以反哺当地文化保护事业,由此形成一个良性的正向循环,体现风景道的综合价值所在。

4.4 以人为本原则

道路景观和节点的设计应充分考量其在人体工程学方面是否符合要求,因为景观设计的本质是对于体验的设计,风景道的建设是为了提升旅客和沿线居民在各方面的体验。为了避免出现建设完成后体验不佳,应该在规划时本着景观为人服务而非人为景观失误买单的心态。在一些人流量较大的地点,例如游客中心、驿站和公共卫生间等,更加要详细推敲细节,营造优美并且使用舒适的构筑物和景观。

4.5景观美学原则

風景道的景观美学是吸引各地游客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对于不同类型风景道,在景观美学设计方面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在规划过程中,应当扬长避短,突出其自然和文化特色,通过色彩和材料表达和强化当地的景观特征,让景观各有各的特色美学,提升旅游者的视觉体验。

5 画里南江风景道规划内容

5.1道路规划

在对外车行道规划方面,佛堂大道、徐佛线以及规划建设的江赤公路,将成为风景道直接对外的主要交通线路,并与佛堂“千年古镇”文化慢旅风景道、双林景区串联。

在内部车行道规划方面,一级道路是风景道主线,依托徐佛线、佛画线以及各条村道组成的沿溪游览道路,规划道路宽6m,为沥青路面。二级道路是通往支线游赏项目的车行道,规划路宽4m,为沥青路面,局部拓宽作为会车点。停车场的规划将结合游客中心、各村庄及主要活动项目的场地空间,灵活布置分散的集中式生态停车场,生态停车场与传统停车场相比,可以减少对于生态过程的负面影响。

在慢行绿道规划方面,利用现有交通路网,沿江布置慢行绿道,宽2.5m,为慢行主线线路,局部与车行道并行,或从村庄边侧穿越,选线尽量减少生态破坏。在南、北两岸结合交通衔接需求,设置慢行道支线,与周边旅游资源、主要交通路网贯通。在山林地与沿江滩地,布置宽1.5~2m步行道,南侧与双林风景区、白岩山相通,北侧借八岭坑古道与东郊森林公园、东阳形成空间上的联系。

5.2路侧景观规划

5.2.1沿线植物景观规划。山地活动区的植物景观主题为“佳木繁茂、层林尽染”,包括王坞坑、画坞坑、八岭坑山谷等地。该片区观光带沿线植物要利用原有良好的山林、竹林、田园环境,增加质感粗犷和乡野的秋色叶树种,减少中下层花灌木的应用,突出松涛竹海、秋山红叶等山林景观效果。

江川游憩区的植物景观主题为“滩林片片、大美山水”,地区为金光顶村至坑口村沿江两岸。沿路植物景观应保留原有行道树,增加林下夏、秋季节的观花、观叶植物,讲究空间上的疏密相间、节奏与韵律的变化,保持疏朗、开敞,体现地方代表性的大尺度、纯粹性的林木景观效果。沿江和滩涂植物景观,对区内已有的枫杨林、马尾松林等自然滩林进行保护抚育,结合水文情况,增加适宜的水湿生植物种类与数量,形成滩林景观。

田野休闲区的植物景观主题为“多彩田园、蔓草沙洲”,主要包括南王店村等区域。该区段植物空间以疏朗的上下层为主,打开中层的视野,以彩色稻田、菜田、果木林为农田植物景观。保留沿江大面积的芦苇丛、莎草丛,并结合湿地公园的要求,营建野趣十足的水岸植物群落。

林园区植物景观主题为“俏梅报春、果香绕林”,地区为佛堂大道至车行桥区段。该段属于从城市到乡村的过渡,规划引入外围的田园、果林景观,沿风景道以乡土树种为基调,搭配细腻、精致的中下层的春花植物、花灌木,形成区别于城市,品种多样、层次丰富、富有乡村野趣的植物景观主题。

5.2.2沿线村庄风貌。乡土建筑是与土地和当地人的生活状态息息相关的,当地人运用地域性材料,以适合自己生活状态的方式建造而成。所以画里风景道沿线村庄有机更新的规划策略,应尊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采用生态性手法,采用乡土材料,融人乡村生活和体现乡村风貌,制定乡村风貌控制框架,根据各等级标准,对各村落空间与景观,建筑风格各要素进行具体控制,规定相应的设计原则。

乡村风貌控制框架主要包括空间环境景观与建筑风貌两大块。其中空间环境景观由道路景观、公共空间、景观小品、公共构筑物、卫生设施、绿化布置等组成,建筑风貌控制则包括建筑整体风貌和建筑单体风貌,应从色彩、轮廓、空间和尺度等方面控制建筑整体风貌,在院落、屋顶、墙体和其他细节部等方面限定建筑单体的风貌。

5.3生态廊道保护与修复规划

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总体规划分为水岸生态缓冲带、植被结构改良、采石场生态修复、生态停车场建设等多方面。水岸生态缓冲带位于南江边缘区域,是水体与陆地的过渡带,配置丰富的植被种类,既可防止水体对岸线的冲刷,又可净化水质,防洪蓄洪。植被种类选用丰富的乡土水陆植被,以改良局部地区单树种纯林状态,水湿生植物在丰富景观的同时,也起到了对水体的过滤净化作用。采石场岩石裸露问题可用绿化恢复措施加以缓解,人工生态覆绿技术可以有效增加绿量。

5.4配套设施

风景道标识系统分为指示牌、科普解说牌、警示牌、坐凳和垃圾桶等,整体采用原生态乡土风格,与周边自然环境较为融合,材料以木材和石材为主,色彩上以深浅不一的原木色和灰色为主,另外辅以红灯笼和船桨等乡土元素作为装饰点缀,整体形态上较为低调,不张扬,更侧重于其作为信息载体的定位。

风景道的旅游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游客中心、旅游咨询点、餐饮点、医疗卫生设施、驿站、码头、公共卫生间、住宿点、停车场等,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满足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需求,并打造智慧旅游服务设施系统。项目将规划通过装设身份识别系统、防火监控系统、信息发布平台、GPS车辆调度系统、智能导游、交互式购物平台等数字化、智能化项目,建设智慧风景道,推广边界安全、科技体验的智慧旅游系统。

风景道沿线村庄经五水共治整治后,污水处理情况有一定的改善,但仍未贯通市政污水管网,随着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游客量的增加,将带来较大的污水处理压力,建议远期铺设市政污水管网,将污水引入污水处理厂,也为南江水质提供保障。

6 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风景道规划在实践方面蓬勃发展,而生态廊道内的风景道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风景道,既遵循风景道规划的一般规律,又自有其独特的规划方法,其规划应合理选线,避开生态敏感区,以风景道串连并且整合沿途各级资源点,形成沿线产业协同发展网络,提升沿线景观风貌,完善配套设施,并制定生态廊道保护与修复策略,而廊道的生态恢复可以反哺风景道的自然景观资源,从而让生态廊道和风景道形成双赢共生的融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