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筑精神长城,培养和谐少年

2020-11-23施萍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29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榜样德育

施萍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家把“素质”这一抽象的名词解释为:走出校门后,学生们身上所剩下的东西。小学作为学生们第一个走进的集体,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对学生一生所起重要作用无可厚非。小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做好育人工作。爱因斯坦说过:“学校教育,就是让学生走出校门时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什么专家。”一句话,道出了学校教育的本质,那就是培养和谐的人。那么,怎样培养和谐的人?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教书育人也。教书育人决不是简单的教书和育人的叠加,而更应该是教书与育人的整合,知识教学更应该成为一个载体,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获得一份自信、一份自我,一份勇气,从而使他们成长为形神兼备、真正意义的人。目前,教育界已达成一种共识:对学生的教育应该从“知识关怀”转变为“精神关懷”,从“知识本位”转变为“人本位”。

1.淡化知识分数,重视人文精神

曾几何时,我们心中关心的一直都是学生的分数。分数高的,就是好学生,哪怕他是个自私的孩子,教师依然视而不见他的缺点,把赞许的目光、表扬的话语都给了他们,而哪怕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但是成绩很差的学生,怎么也得不到教师的垂青和喜爱,厌恶的话语、嫌弃的目光压得他们抬不起头来。而今,社会上种种丑恶的现象再次叩问我们的教育——到底知识分数重要还是人的精神道德重要?无疑,时代选择了后者。

小学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关注学生的道德培养,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注重对学生的精神关怀,锻炼学生的德育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校教育,应当将良好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过程。我们所有的课堂教学,都应该向学生输入真善美的情感,让学生们的心灵从小浸润在积极美好的情感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态度,让他们首先要成为善良、正直、淳朴的人,拥有一个现代人必须具有的道德和良知。其次,再成为优秀、向上的人。

2.加强德育渗透,追求高效双赢

以知识为中心,目中无人的教学无疑是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在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德育渗透,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要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实现双赢,首先要从以知识本位转到以人为本位的观念上来,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给予他们人文关怀。首先,让我们相信他们,事实上他们也是值得我们信任的。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有一首小诗:“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倘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教师应行动起来,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再给予他们一份信任、一份理解、一份包容,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成为品行兼优的人。

二、用“鲜花”占满“荒原”

苏格拉底有一次指着脚下杂草丛生的土地问他的学生们:“怎样除去杂草?”有的学生说用铲子铲,有的学生说用火烧,学生们的想法不一。苏格拉底静静听着,只是笑,最后他说:“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法除去杂草吧,一年之后再来看。”一年后,学生们的草地依然青草萋萋,而苏格拉底的土地上却开满了鲜花。学生好奇地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回答说:“在草地上种满鲜花,杂草自然就灭迹了。”

品德教育,其实也就是一个用“鲜花”去占满“荒原”的过程。因此,把真善美的“鲜花”种在学生的心田,赶走假恶丑的“杂草”,就是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

1.弘扬传统美德,打造真善灵魂

在物质欲望横流的现代社会,在小学阶段加强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兴旺。根据学生成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小学阶段要侧重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文明礼貌”“孝敬感恩”等良好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是非观念、公德意识和规则意识,因为,这些是“成人”的基本准则。

2.加强榜样教育,培养高尚新人

榜样和榜样教育,一直是古今中外通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孔融让梨,一直传承着谦让的美德;负荆请罪,千百年来承载着宽容的品质;学习雷锋,改变了神州大地的社会风气;张海迪,影响了代代青年的精神世界。然而今天,榜样似乎离我们渐渐远去,仿佛成为一种符号,代表着时间的记忆。

小学德育,要大力提倡“集体意识”“奉献精神”,颂扬“勤俭节约”“见义勇为”,主张“正义、正直”,赞同“宽容、忍让”等主流价值观,让学生学会“见贤思齐”。教师要加强对主流价值的坚守,让榜样走进学生的心中,让榜样走近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榜样的事迹,让榜样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学生时时沐浴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用心去感受成功的喜悦,品位生活的快乐,让学生随时“胸有鲜花”,去享受花的芳香,这样,“杂草”还会有“立足之地”吗?

三、开展有益活动,实践道德行为

人只有在道德行为的反复实践过程中,才能加深对道德的认识、巩固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也只有在道德行为反复实践中,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自觉完善和稳定的道德品质,以便在生活中指导学生的行为。

1.打造“主题月”,突出德育目标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假日,这些节假日都有丰富的意义和内涵,营造“主题月”活动,可以有计划、有目标地加强德育实践。

例如,三月份,开展“感恩妈妈”的活动,要求学生为妈妈做一件事,唱一首歌,写一封信,培养学生孝敬的美德;五月份,开展“我劳动,我光荣”的活动,要求学生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培养学生勤劳的美德;十月份,开展“祖国妈妈我爱你”“重阳敬老”的活动,要求学生为祖国的进步和成就而骄傲,树立为祖国而努力学习的高远志向,养成尊敬老人,善待老人的良好习惯;正月,开展“拥抱亲情”活动,教育学生珍爱家庭生活,珍爱亲朋好友,培养他们浓浓的家庭观念。

日常的德育工作,不仅指向学生的现实生活,更指向学生未来的生活;不仅仅是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更应该是精神的引领,给予学生一个充盈而丰富的精神生活世界。

2.利用班集体,建设德育阵地

学生每天生活学习在班级里,点点滴滴,浸润熏染,班集体对学生品德的塑造和影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要把班集体建设成德育阵地,在班级形成正确的舆论,倡导正确的言行,制止批评不正确的行为,发现学生中关心集体,关爱他人,无私奉献、勤奋努力、谦和友爱等好人好事,大力表扬,尽早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在班级多组织开展“我为大家做好事”“我是环境小卫士”“我为同学送春风”活动,开展“帮一帮”“扶一扶”“扫一扫”的好人好事活动。在活动中,实践道德行为,培养了学生们仁爱、宽容、友善、团结、负责等优秀品格,同时还帮助学生们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他们品质的提高。

3.宣扬“优质文化”,提高人生品位

要努力用优质文化去教育学生,鼓励他们多接触优质文化,远离低俗文化,号召学生多看励志书籍和电影,唱积极健康的歌曲,讲真善美的故事,看“感动中国”和“焦点访谈”的节目,让优质文化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主流。

“身体垮了,精神可以负载,而人的精神垮了,那还靠什么负载呢?精神就像是空气,便宜得不要一分钱,而没有它,五分钟人就会死掉……”细细咀嚼《根与叶的絮语-安克慧母子家书》中的这段话,使我们不得不重视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和雕琢。

教育工作者应保持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为学生砌起一座精神的长城,抵御各种不良现象的侵扰,抵制各种邪恶思想的入侵,培养学生成长为心灵阳光、气质和谐的人。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榜样德育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远和近
榜样
榜样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