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学校研学旅行活动开发与设计的思考

2020-11-23曾蓉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29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学校

曾蓉

【摘要】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研学旅行教育成为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以研学课程的形式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本文结合本校进行的多次研学旅行实践,对研学旅行活动开发和设计的原则和要点进行了阐述,以期对其他学校开展活动有所借鉴与启发。

【关键词】学校;研学旅行;开发与设计

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 11 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作出规范。此后这一年多,研学旅行受到了多方面的重视,各地都在积极推进研学旅行,各学校也在进行积极探索。

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是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确保研学旅行实现教育功能的关键环节是学校对于研学旅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实施。本文将结合我校四年的实践,就研学旅行的开发与设计作一阐述。

一、课程开发的三大原则

(一)教育性是首要原则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教育活动,教育性是其首要原则。研学是目的,旅行是手段,两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

在研学旅行活动的课程目标的制定上,要与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教育部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作了明确规定,在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均强调通过亲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场馆体验、红色之旅等,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形成国家认同等。所以学校要与研学基地紧密合作,充分挖掘各种场所和活动的教育意义。因此,我校将研学旅行中的活动分为四类: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育身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和践行能力的育心活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动手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动脑活动。并要求每次的研学旅行活动中至少要有两种以上的活动,以利于综合性、实践性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实践性的原则

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设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学习。与传统意义的学科课程相比,研学旅行活动是一类新型的课程。它的授课地点从室内转到室外;授课者由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转变为具有专业知识和素养的人才;从课程特征看,它是一门集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于一体的课程;从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看,它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通过旅行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引导他们面对各种现实问题,主动探索、发现、体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实践性活动课程在培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在价值体认、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体验性的原则

研学旅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体验性。不同于传统的到此一游、走马观花,研学旅行追求更多的是参与、体验和互动。所以,在每次的研学旅行中,应该多设计文化参与和互动体验活动,使学生加深感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共学会生存、生活,提高实践能力,应从教育层面把课本活动化、活动教育化、逐渐突破“游”和“学”的简单结合,打造符合青少年核心素养发展和学校、家长需要的体验式教育产品。如每次的研学旅行,我们都安排了当地传统文化的研习体验活动,拓印、木偶操作学习、学做扬州炒饭、大理扎染、甲马制作、学习吹芦笙等。

二、研学旅行的重点是研究性学习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因此,研学旅行的核心是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其实质与灵魂是知识的自主建构。所以,研学旅行的主题选择与课题设计都必须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以2017年我校六年级的研学旅行“福建龙岩客家文化之旅”为例,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分了客家美食、服饰、建筑、节日等几个大类别的主题,然后再根据兴趣爱好确定了多个小题目,如,“从永定土楼的门楣看家风”“培田古村的窗户雕花研究”“培田古村的门当与户对”“龍岩客家建筑的外型与利弊”“为什么客家建筑的土墙那么坚固”等等。通过网络资料查询、现场观察调查、听讲座等多种方式进行研究,最后得出研究结论。

三、研学旅行是与课堂关联的项目式学习

要让学习真正发生,需要转变教学方式,为此,我们在研学旅行课程中引入了项目学习方式,让学生所经历的旅行过程成为学习过程,收到了实效。

(一)学科拓展,确定项目

项目式学习,首先要确定项目。以2017年3月六年级的研学旅行为例,研学旅行课程工作组根据六年级学科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选取了爱国教育、自然生态、民风民俗(古都北京、客家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多个主题,并且将各目的地的行程书发给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代表座谈的方式确定毕业研学目的地和学习主题,最终确定了前往福建龙岩进行客家文化调研。

(二)多方联动,多轮备课

学校在研学旅行目标设定和课程框架设定方面占主导地位,研学基地在场地熟悉、资源运用、现场实施、安全管理方面有校外教育自身的优势,所以两方合作备课,充分融合校外机构与学校团队的智慧,保证了课程的质量,推动了课程设计落地。

确定好地点后,学校与研学基地分别组织相关人员围绕主题进行备课,包括内容设计、实施流程、人员分工、课程保障、安全预案等。然后两方进行深度沟通、研讨,完善教案。最后将教案交给各班主任,带着家委会成员再一次讨论、细化、完善,形成最终的教案定稿。

以2018年4月的长沙韶山立志游为例,在湖南第一师范进行游览时,研学基地安排了常规导游讲解,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小组则根据课程目标,设计多个具体活动:每班在毛泽东主席学习过的教室讲述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故事,诵读《少年中国说》;坐在毛主席的座位上拍照,回家打印照片,写上自己的座右铭永久保存……

(三)学生为主,项目学习

确定研学旅行教案后,教师们要查阅该年级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整合、提炼,拟定学习的标准。学生要根据项目主题自行提出研究课题,每个课题需要5-6人,这样每个班共有10多个课题组,如,“鹤湖新居与承启楼的异同”“客家民居的窗户雕花研究”“客家美食”“粤闽客家服饰比较”等。每个课题组再依据小组课题进一步细化学习方案,每个课题组都配备有1个指导教师。4天中,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课题在自然的课堂中,在基地提供的资源和教师的协助中,通过实践寻找自己的答案。在返校后,每个学生都需要通过班级汇报、梦想讲堂演讲、校园宣传栏展示等多种渠道去进行研究成果展示。

研学旅行活动具有综合实践课程的基本样态,也包含德育课程的各种元素,是复合型、多功能的课程。如能开发和设计好此课程,必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8.

[2]成都市教育对外交流中心.中小学生境外研学旅行手册[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7.

[3]刘海金.研学旅行教育课程研发与实施标准指南[M].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18.

[4]李峰.我的研学足迹[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

[5]本书编委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手册[M].湖北美术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学校
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是这样吗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学校推介
上学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