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计学科属性与学科建设:问题及建议

2020-11-23陈希晖宋夏云奚玉国

商业会计 2020年19期
关键词:审计学门类专业学位

陈希晖 宋夏云 奚玉国

(1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江苏南京211815 2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3南京市江宁区审计局江苏南京211100)

学科属性是某一学科自身的性质及其在人类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学科定位、学科门类密切相关,学科建设应该在学科属性的框架内进行,不能脱离学科属性谈学科建设,两者密不可分。审计学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具有交叉学科属性,研究审计学科属性和学科建设有利于推进审计专业建设,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审计人才。

一、审计学科发展现状

(一)审计学科属性与学科建设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审计问题尤其是注册会计师审计问题的较多,但对审计学科属性和学科建设的研究较少。国内关于审计学科属性和学科建设的文献主要集中在2003年之后,重点研究了审计学科属性、学科体系构建和学科内容建设。

关于审计学的学科属性,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审计学科的独立性、审计学科的特征及其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观点主要包括:审计学是一门独立学科(齐兴利,2009);审计学是一种综合性科学,它涉及社会科学、应用科学、管理类科学(李建军,1994;石爱中,2005);审计学是集合科学(刘华,2003)、交叉学科(潘文林,2007),它具有综合性、多层次性、边缘性、经验性、逻辑性和理性特征(石爱中,2005;马琳英,2007)。2008年之后,随着国家审计事业的发展,学者们开始思考提升审计学作为一级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开始反思审计学科的隶属即审计学科属性定位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审计应隶属于法学门类(程乃胜,2017;刘旺洪,2019);有的学者认为应隶属于经济学门类(吴传俭、吴星泽,2018);有的学者认为审计应隶属于监督学门类(王平波,2017;刘国常,2019);有的学者则认为应隶属于管理学门类(池国华、杨金,2016;谢志华,2017;王会金、郑石桥,2019)。陈希晖、崔伦刚(2018)剖析了上述几种观点的利弊,提出了确定隶属学科门类的原则。金太军、赵军锋(2018)又进一步探讨了国家审计的政治学学科属性。扎根国家审计变革给审计学科带来的问题,李晓慧(2017)认为,审计学科建设没有必要纠缠于审计应隶属于什么学科门类,而应该建设跨学科的大审计平台。还有学者综合分析了前述学者的观点,认为近期可以在管理学门类中提升审计学为一级学科,未来可以考虑设置监督学学科门类,将审计学纳入该门类(杜仙玲等,2020)。

在审计学科体系建设方面,于东洋(1989)研究了审计学科体系的特征与构建;齐兴利(2009)关注了审计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郑石桥(2015)构建了基于审计主题的审计学科体系;前述研究审计学科属性定位的学者结合自己提出的审计学一级学科属性定位构建了相关的二级学科体系;还有些学者探讨了特色审计学科如社会审计学科(朱小平,2003)、宏观经济审计学科(周华楣,2003)的构建以及工程审计学科(王巧平等,2006)、军队审计学科(张李军等,2016)的发展。

关于审计学科内容建设,学者们关注了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规划、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育模式对学科建设的影响(王学龙,2004;刘德运,2006;卢传锋,2006;马琳英,2007;梅丹,2009;周福源,2011),另外,曾晓虹(2009)探讨了审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关系。近年来,作为审计学科基础的审计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一方面,原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主编的《中国审计理论体系研究》(2005)和原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2015)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分别对审计理论体系进行了探索;另一方面,郑石桥(2015)以审计主题为基础对一般审计理论进行了探索,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审计学科的发展。

关于审计学科建设,在南京召开过两次全国性会议,一次是2005年召开的全国高校审计学科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论证会,主题是审计学科独立和课程、教材体系建设(时现等,2006);第二次是2016年召开的“中国首届政府审计学科建设研讨会”,研讨的主题包括:设立审计一级学科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审计学科的学科门类归属。通过这两次会议,学者们在审计学科独立和审计提升为一级学科的必要性、可行性方面达成了共识,但在审计学隶属学科门类方面仍有分歧。另外,中国审计学会2017年在成都主办了审计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以审计学科建设为主题,围绕国家审计的学科属性与特征、我国审计学科的历史沿革和未来走向、国外审计学科建设情况与经验总结、国家审计学科建设的理论探索、新常态下国家审计发展对审计学科建设的影响分析、国家审计学科建设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等作了深入的讨论。

总体来看,国外审计学科问题研究没有得到重视,文献较少。国内关于审计学科的研究文献远远低于会计学科的研究,主要是在安然事件(2001)、审计风暴(2003)、内部审计规范化(2003)之后兴起的。随着国家审计范畴的不断拓展,审计地位的不断提升,学者们开始对原有审计学科地位和隶属门类进行反思。上述文献关于审计学科属性的研究是基于审计学一级学科的思考,忽略了国家审计的特殊性,关于审计学科建设的研究混淆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

(二)审计学科属性与学科建设发展现状

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密切相关,主要解决学科归属问题和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是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它决定了该学科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决定了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构建,对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有关键的导向作用(杨玉良,2009)。

国外学科一般偏向于扁平化设置,并且更多地关注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由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开发、美国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版学科专业目录(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简称CIP),设置了“11.1003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安全/审计/认证服务”和“52.0303审计”两个相关学科,前者是新增学科,属于“计算机/信息科学及支持服务”学科群下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学科,后者属于“商业、管理、市场与相关支持服务”学科群下的“会计和相关服务”学科。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处和高等院校招生委员会联合开发的学科专业目录经历了由综合学科编码体系(The Joint Academic Coding System,简称JACS)向高等教育学科分类系统(The Higher Education Classification of Subjects,简称HECoS)的转变,目前最新版为2019版,设置了“100756系统审计”和“100840审计管理”两个学科。美国和英国设置的审计相关学科并没有对应的相关专业,一般与研究生教育有关,有点类似于审计的相关研究方向。

我国审计学科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以下简称《学科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中的定位,早期属于经济学门类,后来属于管理学门类。审计学科设置与会计学科有一定的渊源,在《学科目录(1990)》中审计学曾经隶属于会计学科,属于三级学科,1997年之后没有明确的学科定位;在《专业目录(2018)》中设“120207审计学”,与会计学并列,同属于管理学门类,隶属于“工商管理”专业类,并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类特设“120109T工程审计”。然而,在学科建设实践中更多地依赖《学科目录》,受审计学师资的会计情结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专业的路径依赖的影响,审计学科建设一直依存于会计学科,使得审计学科建设远远滞后于会计学科,也阻碍了审计职业化建设。审计实践是审计学科发展的原动力,审计行为横跨了国家政治生活、资本市场运作和各类组织的内部管理,涉及了政治学科、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它融合了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随着国家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学早已突破了工商管理的范畴,政策落实审计、合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也远远超出了会计的范畴。

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密切相关。1985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率先开设审计学本科专业,1997年教育部第二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审计学成为目录外专业。与此同时,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七所院校首批获准开设会计学(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并将原审计学专业改为会计学(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后来设置会计学(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的高校达22所,原南京审计学院保留了审计学专业。2003年之后,随着内部审计的快速发展,设置审计学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2011年教育部调整专业目录时恢复了审计学专业,到2019年,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达190所。在国际上,虽然设置审计学专业的院校较少,但在内部审计教育方面,截至2019年底,全球有54所高校开设了内部审计教育合作伙伴项目(Internal Auditing Education Partnership,简称IAEP),开设了IT审计、舞弊审计等审计相关课程。

二、审计学科属性和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学科隶属关系的定位不利于高质量人才培养

在1990年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曾将审计学置于会计学科之内,1997年版的学科目录中没有提及审计学,2011年版和2018年版的学科目录只列示一级学科,对审计学科也没有明确定位。尽管在专业目录中审计与会计专业并列,隶属于工商管理专业类,并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类下设工程审计专业,但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方面基本还是依据学科目录,审计学科在大多数院校依然依附于会计学科,按照会计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审计人才。这种学科定位与国家审计事业发展严重不符,审计组织从事的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业务,涉及多学科知识,甚至对于有些审计业务,会计学并不一定是必须的专业知识。在审计教育领域,审计教学机构设置、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对会计学科的依附性较强,审计学科建设力量不足、力度不够,审计教育偏向注册会计师审计,很难做到兼顾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而恰恰是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更能体现学科交叉,需要多学科知识。因此,这种学科的不独立,导致审计人才培养的供需不平衡。

(二)审计学科建设受制于学科属性定位

学科专业目录是项目申报、经费申请、人才培养、成果鉴定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审计学科属性定位不合理必然影响资源配置,进而影响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学科建设。一方面,教育部和相关部门一般以学科层次考核绩效和配置经费资源,由于审计学科地位较低,审计学的课题数量远远低于相关学科的课题数量,与审计相关的科研项目和经费也比较少,从而影响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学科发展。另一方面,审计教学机构设置在会计学院(系),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会计化倾向和审计师资的会计专业知识要求,加上学术研究的实证化倾向和国家审计实证研究难,以规范性研究为主的国家审计论文很难在高层次期刊上发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科研队伍建设。

(三)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不理想

2011年2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设置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截至2019年,我国有51所高校院所具有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MAud),2011—2019年审计硕士招生院校由16所发展到48所,录取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401人发展到1 895人。201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中公布了30所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点评估结果,其中6所学校限期整改,具体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整改期满后,南开大学于2018年主动申请撤销审计硕士专业学位。不仅如此,根据历年学位点评估结果,中国海洋大学、吉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也先后撤销了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点,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将审计硕士并入会计硕士。目前审计硕士教育由于师资不足,课程开设不充分,受“审计即会计”观念影响较深,导致审计专硕与会计专硕区分度不够,部分高校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弱化了审计专业硕士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审计硕士教育虽然发展较快,但困难重重,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不太理想,发展动力不足。

三、未来提升审计学科地位的路径

将审计学提升为一级学科应按照《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要求的程序、条件和标准,积极创造条件,做好有关工作,按照一级学科设置要求,尽快查漏补缺,及时研究提交一级学科设置方案,同时也要为审计学一级学科设立后的正常运转创造条件。其具体路径包括:

(一)探索审计学科规律,尽快达成学科属性的共识

学科属性影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审计学一级学科定位上,目前,有隶属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监督学四种观点。在深入探索审计学科规律的基础上,确定隶属某学科门类时应考虑该门类学科的共同特征,审计是否具备这些特征?二级学科设置是否考虑了审计学科建设的传承性,能否得到相关门类一级学科专家的认可和支持,是否有利于审计学师资、课程和教材建设?鉴于提升审计学科地位的迫切性,在综合考虑各种观点优缺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如果没有最优选择,可以考虑次优选择,并力争尽快达成共识。

(二)加大审计理论研究,推动审计教育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国本科阶段设置审计学专业的高校数量有190所;硕士阶段设置审计专业硕士学位的高校有55所,其中14所属于“985工程”高校。尽管审计教育规模在扩大,但审计本科人才培养供需脱节,师资结构、专业设置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审计硕士教育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审计博士学位教育还没有起步。审计教育亟需进行供给侧改革,以推动审计教育高质量发展。目前,审计理论研究滞后于审计实践是审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各承担审计教育的高等学校,应加大审计理论研究力度,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扩大专业和师资交流,提高审计理论的共识。

(三)增加审计专业设置试点,推动审计相关专业院系调整

工程审计特设专业的设置为审计学成为一级学科提供了契机,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在此基础上根据实践要求争取特设大数据和信息系统审计等专业,加大不同审计专业师资之间、教师与实务骨干的交流,壮大审计学二级学科体系,按照审计学一级学科调整院(系)设置,并在师资、课程、教材方面进一步摆脱对会计学科的依附。鼓励审计学一流专业建设高校审计学科与交叉学科相关学院合作形成的跨专业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阶段,与相关学院合作设立工程审计专业,尝试建设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人工智能+审计、大数据+审计、信息系统+审计专业方向,形成新的专业增长点。审计硕士阶段,在原注册会计师审计方向的基础上,积极设立内部审计、政府审计方向,更好地适应审计事业发展对复合型、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需求。时机成熟后,建立审计学院(系),实现教学组织独立。

(四)稳定审计学生就业预期,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按照审计学一级学科进行建设,考虑到专业建设的继承性,一些高校将增设政府审计专业、内部审计专业、工程审计专业、大数据审计专业、信息系统审计专业,审计专业毕业生将达到相当规模。相对而言,大数据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工程审计等专业具有普适性,就业韧性较强,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需求较大,而政府审计专业则不然。为此,审计机关应协调好公务员考试与审计机关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为政府审计专业毕业生进入审计机关工作提供便利;同时,也要从课程设置、资格考试等方面为政府审计专业毕业生进入财政、金融、企业等领域工作创造条件,必要时可建立本硕连读制度,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当然,也可以在本科阶段不按照审计主体设置专业,而是在研究生阶段区分审计主体,设置研究方向,以缓解上述就业问题。

四、审计学科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设置审计博士专业学位

当前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国家对高层次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杜占元,2008)。《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急需紧缺人才。自1998年开展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以来,我国已经先后设置了包括临床医学、工程、兽医、口腔医学、教育、中医等六种博士专业学位①根据2018年新修订的《学科目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调整为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八种博士专业学位。。审计学是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大量高层次人才。新时代审计机关培养了大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家型实务人才,学术型博士对申请者的时间和精力要求让这些人才“望而生叹”,实际上这些专家型实务人才的“经验或者经历”不仅是其本人的宝贵财富,如果可以充分挖掘,提升学历层次,一方面有利于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其研究思维,造就更多的应用型研究人才。同时,设立审计博士专业学位有利于从多学科视角推进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反哺审计学科建设,带动审计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材建设,也有利于提升审计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二)提升审计硕士教育质量

首先,学制方面,在对生源专业没有限制的情况下,大家普遍反映两年学制太短,尤其是对非相关专业学生而言,学生缺乏相关基础,可以借鉴法学硕士的学制经验,考虑对非相关专业学生采用两年半学制。其次,毕业论文方面,对案例的写法意见不一,缺乏统一的认识,导致学生撰写案例困难,导师指导案例困难,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从博硕优秀论文数据库中985高校和211学校相关专业硕士论文中,研究和整理几种科学的案例写法,制作成模板,供师生参考。再次,师资方面,审计专业硕士导师普遍来自多个学科,对审计学的理解深度参差不齐,论文导师管理和论文质量不好控制,建议毕业论文增加预答辩环节,预答辩时,导师应参加其学生所在答辩组,并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与学生积极协商,指导学生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毕业论文。

(三)加快审计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一些审计师资对审计的了解仍没有跳出会计的圈子,没有跳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范畴。正如原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所言:“审计教师应该摆脱会计阴影,摆脱CPA束缚,摆脱国外审计的束缚,走自己的路,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应该立足中国具体国情,立足中国审计的具体实践,立足辩证思维与实践应用”。由于审计的应用性很强,审计教师必须深入审计实践,审计师资的培养成本很高,为此,应加大对审计人才能力框架体系的研究,并据之调整审计师资结构,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加大审计师资培训。可以借鉴会计师资建设经验,启动“审计名家培养工程”,建立“全国审计领军人才(学术类)”培养项目,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审计学术带头人。

(四)加强审计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

目前,审计学课程和教材建设受制于师资队伍,一些高校审计专业课程因人设课;审计学教材较少,且参差不齐。笔者建议,在审计署的支持下,可以成立审计教育指导委员会并下设课程建设委员会和教材建设委员会,指导各高校根据审计学科定位和学科建设规律科学设置审计课程,组织审计理论和实务界专家进行课程论证和教材论证,尽快形成立体化系列教材,并尽快建设五大“金课”。

猜你喜欢

审计学门类专业学位
梁潮印风得意忘象篇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李欣:小众门类征集反而更占优势
千奇百怪的动物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对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新形势下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