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课程边缘化之反思*

2020-11-23宿继光

体育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

郑 耀 宿继光

(中北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1 问题的提出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由最初的简单实用技击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瑰宝。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方的体育思想不断侵蚀我国民族体育的传统思想,使具有厚重底蕴的中国武术无法得到传承和发扬,武术逐渐被遗忘在一个文化的角落里。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武术究竟应该怎么走,才能跟上世界的步伐,对民族、人类有所贡献,被人们所喜爱、所追寻?

“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武术的发展必须依靠教育,必须进入校园,融入学生,这应该是武术发展的最佳选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是教育的首要平台,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渠道,只有从学校武术教育着手,让武术教育真正在校园“落地生根”[1]。2004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明确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2]2010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和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通知》,决定自2010年9月1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推广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即便是在国家如此重视与关怀之下,学校武术教育依旧问题百出,李龙《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教育》一书中谈到,今天的武术教育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谁都说武术好,但是学的人不多,门可罗雀[3]。董新伟等人认为,在体育全球化过程中,外来武技的冲击和武术发展的自身原因导致我国青少年习武的兴趣发生转移,习武的人数日益减少,武术在我国学校体育中处于非常尴尬的境遇[4]。面对美好的愿景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我们不得不对学校武术教育进行反思。

2 学校武术课程的问题探析

2.1 武术课程目标设置不明确

在教育领域中,关于目标的术语较多,有教育目标、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等,课程目标与以上目标既存在密切联系,又具有明显的差异。钟启泉认为,“课程目标是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方向标,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起着指示方向、引导轨迹、规定结果的作用。”[5]也就是说,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整个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都受到课程目标的指导和支配,课程目标决定着课程设计的方向,同时也是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的依据。课程目标制约着课程实施者和接受者的教学行为,是解决学校教与学的方向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但长期以来,武术教育始终没有得到一个准确的学科定位,一直处于“体育教育”的下位概念,将其框定于“体育”的范畴,并将武术锁定于“体育课”之内,把武术视为“身体运动”的考量标准[6]。学校武术教育始终缺乏明确的课程目标,往往被学校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所代替。这种教学目标的混淆与迷失,使得武术课程处在看似“表面繁华”而实际“地位飘渺”的生存处境之中。

2.2 武术课程内容设计不合理

课程内容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也是课程运行过程的主体部分。靳玉乐在《课程论》一书中指出:“课程内容的构成包括三个维度:科学知识、社会生活经验、学习活动。”[7]课程内容的主体是具有教育性的科学知识。然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的不只有科学知识,还包括社会生活经验。社会生活经验也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丰富学生情感、培养正确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也就是说,课程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程目标能否得到实现。迄今为止,我国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还是以技术的传授为主要取向。长期以来,高校的武术课程内容主要停留在以套路运动形式为主的初级长拳和简化太极拳上,使得许多普通大学生学习武术课程的兴趣不高[8]。这种以套路为主的教学方式与武术的本真要求大相径庭,只介绍武术套路的规格和路线而不讲动作背后的攻防运用方法,只讲表面符号而不讲背后的深刻含义。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难以激起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不仅导致学生无法学到所期待的影视中的“武功”,就连真实生活中的武功也学不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受动作性质的制约,技击性较强的动作,遗忘较慢;实效性较差的动作,遗忘较快”。这也是导致学生“练拳不知体中用,枉费功夫终无成”的原因所在,更别提学生的智力、能力和情感、态度、动机、价值观等的发展。

2.3 武术课程评价体系失衡

评价标准是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指标。根据评价标准对课程实施进行评价,根据实施效果与目标之间的差异对课程进行调整。课程评价实质上是测量学生行为的变化,力求达到的目标是要使学生行为方式产生所期望的某种变化[9]。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保障,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持续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来源。1942年新中国成立前的教学大纲对武术课程的考核方法有明确的规定,“就习得的简易国术表演其熟练度与正确度”,武术课程的考核以武术技能为主,武术考核成绩只占体育课程总分的10%。时至今日,武术课程考核仍在实行以“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和完成程度”为主要指标,兼顾“平时上课的表现”的武术课考核模式[10]。评价指标所针对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其将武术教学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掌握的动作技术效果上,而对学生的武德修养水准,以及学生是否掌握了动作的攻防实操用法等鲜少涉及。课程评价无法显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身能力的变化,很明显也无法对武术课程实施进行全面而客观地评估。同时,课程评价的鼓励、监督、调控及甄别的作用处于完全失效的状态。

3 武术课程回归学校课程主导地位的思考

3.1 武术课程目标应具有系统性与层次性

教育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学生参与的兴趣是紧密相连的。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实践的主体也是学生,武术课程目标应满足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在武术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应试图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在设计课程设计上,不能以单一的学习“技术动作”来进行设计,而应该在学习技术动作的同时,将提高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多层面的教育初衷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因此,在选择和确定武术课程目标时,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做出全面的规定,而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完整的系统,包括认知、情感和操作三个子系统。武术课程目标不能是单一的,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三个子系统做出明确而具体的发展规定,形成一个群集,这就要求武术课程目标具有系统整体性。当然,武术课程目标的实现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渐进性的、累积性的过程。在武术课程中,培养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武术技术动作深刻内涵的能力。只有经历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思想碰撞,才能最终达到武术课程目标。

3.2 制定武术课程总目标

武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通过武术课的学习,掌握基本的武术技能,提高自身身体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3.2.1 武术课程兴趣培养目标武术课程兴趣培养目标:通过相关武术文学、影视作品及武术游戏的学习和接触,重点培养学生的武术兴趣。

3.2.2 武术课程技能目标武术课程技能目标:通过具体的武技学习,掌握基本的武术技法,重点培养学生的武术技能。

3.2.3 武术课程武德目标

武术课程武德目标:通过学习武术礼仪以及武术理论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武德。

3.3 武术课程内容应由传承知识走向发展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教育的任务不在于把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而在于使灵魂转向。”[11]所谓的“灵魂转向”,指的是教师通过对学生知识的学习引导,促进学生智慧的成长。课程知识之所以能引发价值观的变化,是因为课程所具有的“转知成识”的内在价值逐渐被异化。武术教师把传授武术动作和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为课堂的重点,使学生苦于机械式的记忆,从而渐渐失去了对武术的喜爱。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应把武术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单纯的死学苦学而不经过思考就会迷罔模糊,只思考却不下功夫也会空泛危殆。武术课程的教学应该打破以技术为主体的授课方式,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把所教的传授于学生,更应该发掘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能力。在学生学会技能的同时,体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持之以恒;培养“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中”的探索能力;领悟“练武先修德,德高艺更高”的崇高品质。增强武术课程的知识属性,使得学生更全面的认识武术。

武术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落脚于课程内容,但区别于其他课程内容,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个性三者相融合。第一,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武术课程除了传统套路外能否融入学生喜爱的内容,如少林拳脚之类既有故事又有动作的内容。第二,课程内容的现代化。能否让学生通过力的展示来证明动作的科学性、实用性,或尝试加入运动人体科学的内容,使学生更加直观了解发力的过程。第三,课程内容的生活化。联系实际生活场景,在内容设置上简单易行,使学生成为武术的传播者。第四,课程内容的创造性。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尝试自创动作套路,并集体讨论套路动作的合理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建立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鼓励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

“学习结束后的考核是评价学生所演练的套路是否规范和熟练,此种评价对拥有多重教育功能的武术教学无法做出全面而客观的衡量。”罗杰斯认为,如果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方式仅用分数衡量,那么这种评价方式只是单一的要求学生记住所学内容即可,其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的干预,是把学生的能力和熟练程度与他人作比较而已。

而事实上,学生作为学习者本身,对课程内容学到了多少,掌握了多少,只有学生自己最为清楚。因此,这就需要武术学习者对自我做出评价,确定武术学习评价标准,并实际执行评价,看是否达到了原来的目标。这种自我评价的方式并不是传统的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而是将同一学生学习前与学习后的情况进行对比,这样做不仅避免了传统的分数竞争造成的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及厌恶等不良情绪的发生,而且还可以从源头上端正学习态度,使其对自己负责,对学习负责,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当然,自我评价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限于对知识结果的评价,也可以从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抗挫折能力等方面来评价。但是,完全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不现实的,应当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教师的评价应是鼓励性的、表扬性的,而不是等级性的、评价性的,因为前两者更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在实施鼓励性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规律为切入点,尽可能多地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发扬学生的优点,发掘学习的潜能和优势,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武术知识。课程评价涉及的内容需从多方面全面考虑:①评价的主体,教师、学生、同学,甚至是路人(观察是否有体育之美)都可以成为评价主体。②通过评价所达到的目的,是优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这些都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反映出来。例如一学生学习效果很差,问题究竟是出在目标定制上(目标过高),还是内容较为深奥,抑或是在课程实施中没考虑到因材施教?③评价的种类。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是内部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反思)还是外部评价?④评价的对象,是套路的掌握情况,还是身心发展水平,或是理论的了解情况?需要全面考虑评价环节,最终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

4 结语

武术教育在其百年余年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受到西方教育、科学、体育思想的影响,武术逐渐被“游戏化、简单化、规范化”的西方体育原则所控制,回眸一个世纪的武术发展,“现代武术、竞技武术”俨然已经成为中华武术的商标。思想是变革的先声,武术教育要想摆脱现实困境,必须改变思想。改变以往“物”的教育为“人”的教育。武术对人的影响并非德育、美育所能涵盖的,武之“教育”不在于循循善诱,不在于填鸭式的灌溉,而在于通过“武”的手段达到对人生意义之“觉”“悟”。武术课程重回学校教育主导地位,必须让武术走出“物”的世界,让教育与教化并重,让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专业认证视域下高师院校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三星堆考古启示下的儿童美术项目化课程设计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