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班主任就是好的德育课程

2020-11-20金海清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0年8期
关键词:德育课程班主任

金海清

【关键词】李庾南;班主任;德育课程

教师即课程,好的教师即好的课程,好的班主任就是好的德育课程。60余年连续担任班主任,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学子,仅此一点,就可以确认,李庾南老师是一位好班主任,要不然,她早就被时代、社会以及学生、家长等“谢绝”了。可以说,李老师本身就是好的德育课程。

一、李老师把自己“修”成了好的德育课程

李老师本身就是好的德育课程。她的确是更多教育者可以“拿来教人(包括教自己)”的、极具教育价值、极富育人魅力的“课程”。或许只有极少数特别优秀、杰出的教师才有狭义德育课程的价值与功用,这也是他们区别于一般教师的重要标志。

李老师把自己“修”成了好的德育课程。幼年失怙,青少年时期生活艰辛,姐妹三人靠母亲为别人打零工的一点收入维持生计,勉强度日。作为长女,李老师自小养成独立自主的品格。她靠人民政府接济,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高中阶段,凭着不服输的精神,成为优秀毕业生。因为要早点工作养家,她没有考大学,而是直接走上了教学岗位。她的大多(数学)学科知识和全部学科教学知识都是在工作和生活中自学、自练、自悟、自得的。而当她业已成为一名熟练的、优秀的教师之后,还是没有停下自学、钻研和进取的脚步。1978年,她开始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创立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获评首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正如冰心老人所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曾有一段时期,“活在当下”似有成为社会主旋律的趋势,时时、处处不乏“佛系青年”的身影,勤奋进取甚至被一些人调侃和讽刺。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时代强音,使得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意志又重新回到一代人的心灵深处。今天,我们有必要认真聆听李老师的奋斗故事,挖掘她的奋斗史,让她以及更多老一辈教育人身上所蕴含的可资成为优质德育课程资源的奋斗精神弥散于学校工作、师生生活之中,相信更多人将由此受益,实现人格境界的跃升。李老师长期修为、积久而成的这些“课程”正是“活的课程”,倘能活学、活用它,则一定会为各自的生命成长注入不竭的动力。

二、李老师用“最优化教学”实现自身的课程价值

李老师善于用“最优化教学”实现自身作为德育课程的价值,这里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正如赫尔巴特所说,没有无教育(德育)的教学,每一门学科、每一种教学都有它一定的德育意蕴,都有它作为一种独特的德育课程的独到价值。李老师很好地发挥了数学“使人严密”的学科功能,并且始终如一。每一轮新的教学,她都不重复过往,总是重新备课、重构新课;每一堂课,她都引领学生沉浸在数学学习的世界之中,和大家一起充分领略数学的理性之美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所带来的深度的(而不是肤浅的)学习乐趣。唤醒、重现和激活、放大学科自有的魅力,这是“教学道德”的应有之义;让学生因喜欢数学、爱数学而学,这是数学教师德性光辉最重要的体现;其二,“自觉觉人,自度度人”,李老师不仅用数学来教人,而且“用自我来教人”,她的教学行为闪耀着宗教般教育情怀的光泽。

佛教有“自度度人”之“教义”,而真正进入某种化境的教学一定是教者抵达了渗透学科知识的彼岸而又把学生度向彼岸的行为。可以说,每一堂课,李老师都是这样“度人”的,更可贵的是,基于个人的“自学人生”,她也把自学的方法及其内蕴的高度智慧、顽强意志等“度”与学生。李老师是自学成才的楷模,没有一以贯之的自学,她不可能掌握高深的数学专业知识,不可能教给学生良好的自学方法,更不可能在改革开放之初便独创与后来新课程精神(如自学、合作、探究)深度契合的教学法。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中,自学是基础,失此便失去此种教学法的根本与全部。自学是一种自我教育,学科自学除了能使学生在相关知识和能力上获益,也能对他们的德性自养、良知自育等产生正向的迁移和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自学也是“人”的自我确立。在较大程度上,自学即自育,自育能自立,能为社会或人类培养出更多合格之人、优秀之才,可以也应当将“自学”确立为一个重要的逻辑起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对李老师而言,不是未来已来,而是未来早来;她不仅站在时代浪潮的前头,而且也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她把教学变革之矢射向学生自学与自我教育,射向(教师)对自学与自我教育的引导和促成,这就是一种“最优化教学”;而为这种教学所用的不只是一般教材、普通知识,也不只是某种创新方法、艺术方式。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她这个人”,或者说是“她整个人”,也是她的“自学人生”。

有怎样的教师,就有怎样的教学;有自育的教师,就有(指向)自育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必定是道德性的教学,也是别样的道德教育。

三、李老师“敢于”把自我“生成”为学生的师本显性德育课程

“教师即课程”,有学者将此分为缄默性课程、体验性课程和生成性课程。本文分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它们无意中与上述分类基本对应。接下来,我将说说李老师基于自我人生经历的师本显性德育课程的“生成”问题。

我们说李老师“敢于”,也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她有作为学生学习之优质德育课程的资源、资格和底蕴、底气。我见过一些班主任,动辄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这一说法本身妥不妥当姑且不论,有一点很现实且不容回避,那就是:我们自身有没有努力地去“做最好的自己”?很多教师非但自己没有做到,甚至根本就无意于将之付诸践履。自己不想做的事却要学生去做,岂非悖论和怪事?李老师堪称“做最好的自己”之典范,她也一直在引领、促进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这在她那里,没有半点矫情和勉强——她自己就是这样做的,如此教人,自然而然,不厉而威;其二,她每每巧抓契机,和学生分享自己的奋斗经历、成长故事、成功感悟,此时,她不故作低调,也不“琵琶遮面”,而是亲切坦诚、磊磊落落。

李老师有许多故事,其中不乏“励志篇”。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为选举国家领导人投上神圣一票;外出講学,回来路上却在颠簸的海轮甲板上完成一篇重要的教学论文;参加全国性数学工作会议,面对来自各地的名家,敢于发声,使自我探索的经验及其理性思考受到关注,并由此初步跻人国内初中数学名师之列;为弥补教育理论上的不足,于一天之中,穿梭于省内三座城市,虚心向专家请教……学生是喜欢听故事的,尤其是听自己非常尊敬和崇拜的老师的故事,这些故事把他们带入较高的精神境界,使他们不免稚嫩的心灵时时响起清脆的拔节声,甚至偶有“脱胎换骨”之感。是的,学生精神成长需要一些“关键事件”,这些会使其在历经较长时间的、悄然的“心灵量变”之后发生一次(次)质变。李老师讲述的故事此刻就生成了显性的德育课程,它让学生美妙的“心灵质变”成为一种可能,进而成为一种现实。我们常说“行胜于言”,我们也折服于一些具有卓越人格的人们的嘉言懿行。无声的行动可以成为一种好的隐性课程,而以实际行动作为强大支撑力量和生动注脚的言说,则是为当前学校教育所亟须的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润物无声,使人悄然拔节;显性课程激荡人心,使人昂扬向上。两种形态的德育课程融为一体、交互辉映之日,也常常是学生道德成长态势最为喜人之时。我们在李老师的班主任工作中,不时能感受学生如此喜人的成长态势……

澳大利亚课程学者沃尔克说:“教师的日常生活已经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教师与课程不可分隔,就像骨骼与肌肉不可分隔一样。”其实,何止于日常生活,李老师整个教育人生都与“德育课程”浑化无痕。她用60余年“班级育人”的实践,几近完美地写就了一部“教师即课程”的德育哲学。

猜你喜欢

德育课程班主任
我的“自画像”
我的班主任①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小学德育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解读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探讨
体验式学习模式在中职学生德育课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信息化教学与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整合实践研究
我们的班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