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拉氏酵母菌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肠道菌群及胃肠动力的影响

2020-11-19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布拉酵母菌双歧

蒋 芬

(丽水市中心医院/浙江大学丽水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儿科,浙江 丽水 323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为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以上腹痛、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较为常见,FD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其中亚洲患病率约为20%[1],尤其好发于婴幼儿期,有发病缓慢、症状多、持续时间久以及反复发作等特点,对小儿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现阶段临床对FD治疗尚无特效药,以对症经验用药为主,主要采用抑制胃酸分泌、促胃肠动力等药物,但仅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有一定积极作用[3]。随着临床对FD病机认识的不断加深,研究表明FD发病与肠道菌群失调以及胃肠动力障碍密切相关[4],而近期有文献报告表明布拉氏酵母菌散可有效改善湿疹患儿肠道菌群。鉴于此,推测布拉氏酵母菌散对FD患儿治疗有一定积极作用,为此本文以纳入的78例FD患儿为对象展开临床前瞻性研究,旨在为FD有效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8例FD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3~12岁;参照《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与治疗》确诊为FD[5];无器质性病变,持续时间超过半年;患者及家属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肝肾功能不全;敏感体质;存在其他类型功能性胃肠疾病;服药依从性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39例。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3~12岁,平均(7.21±1.04)岁;病程2~8个月,平均(5.24±1.05)个月。实验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3~11岁,平均(7.33±1.06)岁;病程2~9个月,平均(5.45±1.07)个月。对照组和实验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一定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一般治疗,指导患儿合理饮食(少食多餐),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同时,①对照组:给予患儿乳酸菌素片(国药准字H21021292)治疗,3岁小儿0.5片/次,3次/天,>3岁患儿1片/次,3次/天,餐后嚼服,持续治疗1个月;②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法国百科达制药厂S20150051)治疗,≥3岁患儿,2次/天,1袋/次,持续治疗一个月。

1.3疗效评估

临床症状体征(如上腹痛、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失,实验室检查(如胃排空功能检查等)恢复正常为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改善为显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减轻为有效;未达到痊愈、显效、有效标准,或病情加重为无效[6]。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观察指标

①炎性因子变化:治疗前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患儿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②肠道菌群变化: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均于空腹12h后,晨起留取粪便标本2g,置于2mLEP管中低温保存待测,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两组患儿肠道菌群(包含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变化;③胃肠动力比较:检查前患儿需禁食10h以上,检测当天在院内口服标准餐,在15min内食用完毕,口服院内自制胶囊1粒,餐后4h、6h,患儿仰卧位行胃X线检查,确保整个胃在X线片范围内,可加摄侧或斜位片,依据每次检查结果对患儿胃内残留钡餐数进行记录,其中胃排空率=(20-胃内残留钡餐数)/20×100%,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餐后3h、6h胃排空率;④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1.5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两组脱落情况

对照组有1例因疗效不明显而脱落,实验组1例因失访脱落,最终两组各有38例纳入分析。

2.2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070,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3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变化

治疗前两组IL-6、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IL-6、CRP较治疗前均降低,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1.242、25.561,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变化

2.4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

治疗前两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明显增加,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而大肠杆菌明显减少且实验组少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6.554、7.785、7.045,均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

2.5两组治疗前后胃肠动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餐后3h、6h胃排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胃排空率明显增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7.497、4.149,均P<0.05),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两组胃肠动力比较

2.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3.1研究背景

尽管临床对FD病机尚未完全明确,但不少学者一致认为FD发病与胃十二指肠蠕动异常、精神心理、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胃酸分泌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且近期有学者研究发现FD发病与肠道微环境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会影响脑-肠轴和肠道内的免疫系统,部分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可通过调节血脑屏障以及血液循环,从而发挥保护内环境稳态的作用[7]。文献报道FD患儿存在明显胃排空延迟,而早饱、餐后饱胀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的发生与胃肠动力功能异常密切相关[8]。现阶段临床对FD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鉴于FD病机,考虑从改善FD患儿肠道菌群以及胃肠动力学方面着手,以提高FD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近期张振山[9]研究表明联合乳酸菌素片治疗可明显改善FD患者临床症状,且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控制复发等方面有明显优势;而国内外学者均证实布拉氏酵母菌散在改善疾病患儿肠道菌群方面有明确效果[10-11]。因此积极探究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乳酸菌素片治疗FD患儿效果及相关机制,有望为FD患儿早期有效治疗提供参考。

3.2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作用效果分析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可有效提高FD临床疗效。在人体肠道菌群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均为肠道有益菌群,其中乳酸杆菌有加强代谢碳水化合物产酸能力,可合成葡聚糖以及杂多糖;双歧杆菌为人体肠道菌群中的生理性有益菌,其对人体健康有生物屏障、营养、免疫增强以及改善胃肠道功能等作用;大肠杆菌可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多种动物胃肠道感染等[12]。另外相关研究表明炎性反应是引起肠道菌群失衡的重要影响因素[13]。而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实验组IL-6、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大肠杆菌明显少于对照组,初步证实了布拉氏酵母菌散在FD治疗中可明显抑制机体炎性反应,同时有效调节患儿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对促进患儿肠道微生态平衡有益,与上述学者研究报道一致。另外本研究还证实治疗后实验组餐后3h、6h的胃排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布拉氏酵母菌散应用于FD治疗中可明显促进患儿胃肠道动力恢复,继而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并提高临床效果。

3.3乳酸菌素片和布拉氏酵母菌散作用机制分析

乳酸菌素片作为消化不良、肠炎以及小儿腹泻的常用药物,研究表明其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并改善肠道微环境,且同时可有效防止病原体侵入,通过促进胃酸分泌和胃肠蠕动加快食物消化[14]。但单纯乳酸菌素片改善患儿肠道菌群和胃肠动力效果有限,而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可较好发挥药物协同作用。药理学研究表明布拉氏酵母菌散不仅可调节机体免疫力,且可通过中和有害菌毒素进而发挥抑制肠道炎症反应的作用,并利于益生菌定植于肠道中,抑制有害病菌的定植和生长,从而有效调节患儿肠道菌群分布[15-16]。而肠道菌群参与了人体营养物质的消化及吸收过程,如肠道分布数量最多的双歧杆菌可分泌多种酶,从而将不溶性的蛋白、脂肪及糖等变为可溶性,利于肠道的吸收,对改善患者胃肠动力有积极意义,故而实验组在改善FD患儿肠道菌群以及胃肠动力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此外本研究还证实联合用药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

布拉氏酵母菌散在调节FD患儿肠道菌群和胃肠动力方面有明确效果,有一定临床推广应用优势。但本研究依然存在随访时间短和对象来源集中等不足,未来还需完善研究。

猜你喜欢

布拉酵母菌双歧
战斗机、导弹头和布拉嗝
益生菌产品中双歧杆菌计数培养基的比较研究
米卡芬净对光滑假丝酵母菌在巨噬细胞内活性的影响
全国1 200例VVC致病菌的常见抗真菌药物MIC分析
为什么酵母菌既能做面包也能酿酒?
双歧杆菌及其产品缓解肠炎症状的研究进展
吉米问答秀
酵母菌及其衍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与应用
安安琪琪的故事16不拉肚就靠“布拉杜”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蒙脱石散联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