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乡村民众文化素养的培育策略

2020-11-19高春菊

现代农村科技 2020年11期
关键词:培育民众价值观

高春菊

(衡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尤其强调思想强农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2022年)》 中明确规定:“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倡导科学文明生活,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从我国具体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升乡村民众的文化素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但能够丰富农村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还有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成乡村社会的价值共识,进而推动乡风文明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诸如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但硬件建设水平的提升不能代表人的素质的提高,乡村民众文化素养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来考量,实现物质富裕后的农村民众精神富足问题依然令人担忧,一些地方因民众文化素养相对低下致使封建迷信、盲目攀比、高价彩礼、扭曲的婚恋观、虐待老人、欺诈乡邻等不良社会风气不同程度的存在甚至是盛行。摒弃陋习,倡导新风,必须从根本上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使社会主义文化成为引领农村民众健康文化生活的主导力量。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农村民众文化素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的现代新型农民,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教 培育现代政治素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新时代背景下,对农村民众的思想引领,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节农村民众的价值认知,培育正确的价值观。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悟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2]。目前,大多数农村以文字或图画上墙的形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民众的日常生活,真正发挥其在社会风气治理中的引领作用,还需要结合乡村实际,在入心、入脑上下功夫。具体要做到:

第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营造良好的文化和乡风建设环境。针对乡村民众文化生活与价值观存在诸多不良问题的实际,地方政府和乡村文化建设者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将理论宣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同乡村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同人们最关心的提高家庭收入、子女上学、婚丧嫁娶、养老孝亲等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提高民众认同度和付诸行动的自觉性。

第二,建立一支懂理论、懂农村、懂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队伍。现实生活中,不少乡村文化理论宣传队伍存在诸如人员不能保证、宣传动力缺乏、宣传方式简单生硬、内容单一等问题,导致乡村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不深不透。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建立一支既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又了解农村实际、了解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宣讲队伍。

第三,培养乡村本土文化带头人,发挥新型农村知识精英和乡贤的引领作用。目前,大部分地区留守农村的多是中老年、妇女和儿童群体,受文化基础、兴趣爱好、自觉性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认知程度有限,参与村内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农村知识精英和乡贤文化带头人在普及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榜样和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村民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进而在乡村确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2 完善教育事业 培育基础文化素养

乡村民众受传统社会意识影响至深,小农意识是制约民众文化素养提高的重要因素。提高乡村民众文化素养,首要的问题是抓好农村教育,培育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型农民。

第一,加强乡村义务教育,确保少年儿童能够接受系统优质的学校教育。乡村民众文化素养偏低,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过去农村基础教育的不完善和低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农村义务教育硬件设施建设加以完善,并出台政策吸引和支持大学毕业生投身农村教育事业。但目前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仍然是优秀师资缺乏。加强和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使乡村孩子能够接受和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机会,仍然需要国家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支持。尤其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充实农村教师队伍,让更多高素质的优秀教师安心扎根农村教育事业,这对于提高农村民众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二,加强科技文化教育,提升乡村民众的科学文化素养。要引导社会教育机构,特别是种植养殖、职业技能等贴合乡村发展实际、符合民众致富需求的教育机构下乡进村;引导农业类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和相关专业技术与经营管理人才进村入户。对乡村民众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养成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展专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有专业技术技能的新时代新型农民,引导他们走技能致富、产业致富的小康道路。

3 强化参与意识 培育公共精神素养

公共精神是指与公共事务公共利益相关的意识、理性、情感和行为倾向[3],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契约,也是有效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表现[4]。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公共参与意识、爱心和奉献精神、民主平等精神以及独立人格精神构成了公共精神的主要内容[5]。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理念的提出,公共精神成为现代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是现代公民一种基本的素养。现实乡村中,由于民众公共精神的缺失,乡村在人居环境、产业发展、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公共资源的共享利用上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改善和提升乡村民众公共精神,使其自觉养成宽容、责任、正义、参与、奉献等公共习惯,着重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通过国家制度,保障农村各项事务的公开、公正,保证民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民众公共精神的养成既与民众自发组织的生产生活与社会交往活动有关,更与国家意志、国家制度规范有着密切关系。从国家角度来说,为培育乡村民众的公共精神,需要在农村健全、完善农民经济权利、自治权利等保障制度,扩大民主决策的途径和渠道,实现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第二,发挥样板引领效用,改善乡风民风。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要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培育和宣传各类先进典型。如,通过文明家庭评选、孝老模范评选、最美乡村医生和乡村教师评选等活动,抓住身边的典型、模范,引导民众学习模范、争当先进,在学模范当先进的过程中激发民众提升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养成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成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现代新型农民。

第三,承精华、去糟粕,以优秀传统文化育新时代乡村民众。乡村民众是一个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群体,培育他们的现代文化素养,既要使其摒弃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思想,更要引导他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思想。要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相结合,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讲奉献、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等思想的现实价值,引导民众明辨是非观念、凝聚公共精神,自觉培育符合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公共责任感。

猜你喜欢

培育民众价值观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我的价值观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蟑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