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探讨

2020-11-19李林杰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人学层面马克思主义

李林杰/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浅析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当代高校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一)填鸭式灌输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应试”似成为教师与学生在授课与学习层面所追求的唯一目标,而考评成绩的标准往往也局限在学生对教师所“灌输”的理论知识与道德规则等固化内容的被动接受程度,缺乏灵活性与发散性,十分不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与思想活跃度的提升;并且,各大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填鸭式教学中,所能灌输的内容也仅仅局限在理论层面的知识与规范,而对于更加深入思想层面,如:政治态度、价值观念等却难以单纯“灌输”。人是具有独立意识的独立个体,如何塑造这一独立个体在思想意识上的正确方向,在这种填鸭式教学中是无法得到解答的;并且这种没有客观实际做支撑的片面性灌输,对于主体运用理论而去发展实践的能力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这很可能导致主体地位的失落;同时这种不对等的教学关系,与缺乏交流的教育方法是难以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的。如果灌输性教育带有的这种强制性长期发展下去,会使学生逐渐产生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抵抗情绪,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带有更加强烈的抵触心理。

(二)教学方法固守传统

现下,虽然信息技术革命不断深入,各大高校也都致力于倡导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但出于形势所迫,依然有许多的高校课堂,仍然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这样的状况无疑会对教学工作的进行起到一定的阻碍,特别是对于大学思政课这种涉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等深刻内容的科目,传统的固化教学在效果上往往事倍功半。教师枯燥的口头讲述容易造成学生的疲惫,使学生对于理论学习失去兴趣。而想要改善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勇于突破,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设置“兴奋点”的分散设置,以抵抗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疲惫,但这种“兴奋点”的添加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严肃性无疑是具有相当的对抗性的,这就使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陷入了一种难以化解的矛盾。

(三)课程设置流于形式

在日渐浮躁的社会风气影响下,“重利主义”“现实主义”日渐兴盛,这样的大环境对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人学理论的教学实践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高校思政课的开设,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学习,更多的好像只是流于应付的“形式工程”,这具体表现在:大学思政课在各大高校的设置情况绝大多数都是采取大班、跨专业、无针对性的授课,教学效果不佳。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探讨

(一)利于实践育人观念的深化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十分重视对个人实践能力的提升,认为:理论总是要指导实践,若缺乏实践的能力,那理论也只会成为一纸空谈。因而,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中,将思想政治实践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各大高校及高校思政教师组织、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主观世界,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使得学生的社交、应变能力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于实践育人观念的深化具有深刻影响。

(二)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个体,其发展问题受到马克思的全面关注。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论点鲜明的阐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即——社会的发展视为个人的发展奠基,而个人的发展与进步才是最终的目的。这也恰恰体现了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塑造人的品格方面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以人的智力和体力为核心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二是建立在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基础上的人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设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在全球化激烈变革的国际大环境下,肩负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篇章培养更加全方位、更加综合性的接班人的重任。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目标并不是模块化、缺乏自主性与创新能力的人,而是旨在要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深厚思想道德基础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对其进行基本人文思想的熏陶,使其成为一个真正具有独立意识的人,进而以其自身独特的个性和本领来对中国未来的伟大蓝图注入独特的鲜活力量。

(三)利于营造高校思想的政治教育氛围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依此,我们需要明确: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是社会的产物,其思想与实践无时无刻都在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样的客观实际,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对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进行不断的优化与更新,同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要达成这一宏远目标,则需要各大高校及整个社会给予源源不断的支持与帮助。在高校层面,我们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统筹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营造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宏观层面,就是要积极利用学校的社会资源,发挥“学校”这一个体所具备的社会功能,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络网,进而为整个社会对这些优良社会资源的利用与思想政治熏陶的社会化奠基;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来看,人学理论所能产生的校园文化效益是不可限量的,这一作用不仅能使广大学子尽量过滤掉社会中的不良风气,且这些优秀的校园文化“连成片”对于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是不可限量的。

三、结语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经过马克思深思熟虑与具体实践后所提出的科学理论,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依旧具有相当的指导作用。因此各大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应该积极借鉴于此,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应用和研究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后备人才力量。

猜你喜欢

人学层面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人学视野与世界文学建构:蒋承勇教授学术访谈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北人学没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北人学没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王夫之人学思想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