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营企业家刑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2020-11-18李浩东

法制与社会 2020年30期
关键词:防范机制

李浩东

关键词民营企业家 刑事法律风险 防范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家凭借着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精神,组织一批批劳动者前仆后继,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在促进经济、推动供给侧改革、助力精准扶贫、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但近年来,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犯罪率不断攀升,引起了司法实务界和学界的重视。如何把控民营企业家刑事法律风险,思考和改善民营企业家犯罪的制度困境,进而推动我国民营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非常关心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激发市场经济活力、创造社会财富,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作用的发挥,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手段大力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着重加强对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的营造,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企业家群体、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作用的高度重视;无独有偶,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企业家、尊重纳税人、尊重创新创业者的良好環境。

然而,与国家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相悖的是,民营企业家犯罪现象近几年来却愈发严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企业家犯罪预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发布的《企业家刑事风险分析报告》统计,2012年中国民营企业家犯罪有158例,2013年有352例,2014年548例,2015年650例,2016年1255例,2017年2106例,2018年2559例,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民营企业家犯罪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如图1。从民营企业家犯罪主要触犯的罪名来看,多触犯非法吸收存款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职务侵占罪、合同诈骗罪、单位行贿罪、挪用资金罪、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从民营企业家犯罪的身份来看,多是上市公司的董事、法定代表人、总经理、负责人、实际控制人等;从民营企业家犯罪的表现形态来看,暴力驱使下的非法经营充斥市场、资金困境下的融资犯罪居高不下、侥幸心理下的偷逃税款屡禁不止、权力笼罩下的官商勾结成为常态、监管失灵下挪用侵占不断攀升;从民营企业家面临的刑事法律风险类别来看,可以分为经营刑事法律风险,融资刑事法律风险,财税刑事法律风险,商业贿赂刑事法律风险,企业人员侵犯财产刑事法律风险等。为什么身为“社会精英”的民营企业家在犯罪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最后身陷牢狱,是否我们的制度体系已经不再适应现实的发展,这是当下国家决策层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正是立足这一现象,结合刑法学、心理学、管理等多学科知识对民营企业家犯罪进行剖析和研究,进而寻求其刑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二、民营企业家犯罪的成因

民营企业家犯罪的成因是多元的,既有制度层面的原因,也有民营企业家自身的原因,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外部环境的原因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在资源配置上有绝对的支配权,那时民营经济几乎是没有发展空间的,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民营企业才有了生存的空间。但长期以来,由于政策和资源的倾斜,民营企业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市场准入、经营范围、融资等方面较国有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另外,近几年来,“官商勾结”现象的存在和泛滥在一定程度上扭曲民营企业家的价值观,久而久之,部分民营企业家认为只有依托权力才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捷径,只有多同官员勾结才能寻求企业发展机会,反之则“出局”,而现实中处于“官商勾结”外围的民营企业家不能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占有市场资源则更加剧了这种错误认识。

(二)内部规范原因

企业管理的内部规范的是现代企业必备的要素之一,它不仅能使企业运行有规可循,而且能明确企业内部人员的职责权限,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风险。然而,我国的民营企业普遍未建立内部规范制度,“一把手”拍脑袋决策和“家族式”管理现象极为普遍,规范意识的缺失加剧了民营企业家的刑事法律风险。同时,在当前社会中,一些民营企业家还存在严重的投机心理,明知有可能违法但为了利润铤而走险,一旦东窗事发,运用法律进行事后补救,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规范,不懂如何避免碰触法律“红线”。如在财务管理方面,仍存在白条抵现金、虚列账目内外两套账、不按规定入账、为客户虚开增值税发票等,极易诱发刑事犯罪。其次,在一些家族企业中,财务监管人员多是民营企业家的亲戚,在财务监管过程中往往对违法犯罪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难以有效发挥监管作用。

(三)部分民营企业家刑事法律风险意识的淡薄

对民营企业来说,利润往往是第一位的,只要能创造足够多的利润,有时走向违法犯罪也在所不惜,如在生产安全和招投标方面,由于企业的资金、资质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一些相关肇事企业的老板明知自己的企业不具备相关资质,但为了利润不顾一切,通过向相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贿等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在民营企业运营过程中,企业家往往关注民商事法律的规定却忽视对刑事法律风险的防控。

三、民营企业家刑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从民营企业家犯罪趋势来看,对其进行防控是必要的,但这只是“治标”而非“治本”之策,只有从民营企业家犯罪的成因上“对症下药”,运用政策、法律和心理对民营企业家进行“松绑”,从制度构建、内部控制、提高认识等方面多措并举共同推进,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市场活力,达到降低犯罪率的目的。对民营企业家犯罪进行防控,需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一方面要优化和改善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营商环境,加强顶层设计,一方面要提高民营企业家的法律认识、规范企业内部行为。

(一)优化和改善民营企业家生存和发展的营商环境

优化和改善企业家生存的制度环境是预防企业家犯罪的治本之策。要想有效降低民营企业家犯罪数量,首先,要从制度上着手,要破除“国进民退”的制度安排,打破资源垄断的市场格局,要让国企和民企拥有平等的市场地位,形成更良性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其次,要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优化企业信息评级系统,及时向贷款资质的民营企业发放贷款。由政府牵头设立企业信贷补偿基金,优先支持拥有核心竞争力的“独角兽”企业,对生物、医药、养老、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再次,设立专项扶持民营企业的金融机构和部门,在企业经营方式、经营规模、财税政策上享有跟国有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最后,要加强顶层设计,废除、修改跟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为民营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规范企业内部行为

规范企业内部行为,一方面要完善民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内部的预警和监督机制。完善民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首先要从企业的公司章程、股权结构、财务管理、用章流程制度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用人体制机制,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决策和制衡机制。同时在企业内部加大对公司高管权力行使的监督,配置行之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制度,摒弃熟人文化,落实公司内部问责机制,培育职业经纪人,用公司内部制度解决和处理矛盾。在民营企业内部建立审计部门,聘请具有良好品行和职业操守的专业审计人员对公司账目进行严格把关,在把控刑事法律风险方面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企业不定时“体检”,以规范企业内部行为,提升民營企业的抗刑事风险能力。

(三)加大法治教育,增强法治素养

对于部分经常“钻法律空子”的民营企业家,一方面应该加强价值观念的引导,另一方面应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家的责任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受一些错误价值观的影响,有些民营企业家奉行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在金钱的诱惑下,违法犯罪在所不惜,在关乎人民性命的食品药品等关键领域,制假售假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此种行为,国家应倡导和营造良好的价值观,继续高压反腐,严查行贿受贿,还民营企业一个风清气正的市场竞争氛围。相关行业协会要加强法治教育,促进行业自治,抓住董事、监事等高级管理人员等“关键少数”,进行普法宣传和培训,进而提升民营企业家的法治素养。另一方面,应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家的责任意识,提升其责任感和责任能力,从而有效避免部门民营企业家恶意拖欠职工工资,无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猜你喜欢

防范机制
“三权分置”背景下农地流转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
助学贷款制度的违约风险与防范机制分析
学术不端行为防范机制的构建
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机制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
试论民间金融风险识别及防范机制的构建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风险及对策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西方文化间接渗透防范机制研究
我国群体性事件防范机制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