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州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2020-11-18陈烦刘丹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黔东南州侗族苗族

陈烦 刘丹

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业发展已达到到一个新高度,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已成为当下研究热点,如何构建现代旅游经济体系,探寻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黔东南州旅游发展现状,剖析了黔东南州旅游转型升级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路径,以期为黔东南州旅游转型升级发展做出贡献。

一、黔东南州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黔东南州旅游发展系列指导性文件的出台,黔东南州旅游业发展的规模逐步壮大、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旅游总收入从2014年的314.7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937.23亿元,2018年的旅游收入是2010年的2.98倍,年均增长率高达到39.55%,超出贵州省的平均水平(平均水平为32.26%);旅游总收入占黔东南州GDP的比重呈现逐步增长的态势,且增长幅度在逐步提升,由2014年的44.86%逐步上升到2018年的90.41%,这说明黔东南州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在逐步增大,旅游的地位、发展水平在逐步上升。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次也呈现逐步增长态势,由2014年的3 744.58万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10 807.59万人次,年均增长率达37.72%(具体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二)A级旅游景区资源丰富

黔东南州A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表2),共拥有66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占贵州省A级旅游景区数的15.71%。其中,国家3A级旅游景区51家,占贵州省3A景区的18.09%;国家4A级旅游景区14家,占贵州省4A景区的11.67%;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占贵州省5A景区的14.29%。与其他民族地区相比,黔东南州5A、4A和3A景区数量都位居首位。此外,5A景区的绝对拥有量不多,2019年12月黔东南州镇远古城旅游景区被评为5A景区,州域内其他颇具声誉的老牌4A景区至今还停滞不前;3A、4A级景区的绝对拥有量相对较高,发展潜力大。

黔东南州拥有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资源的数量在贵州省中排第三,总计拥有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资源14个(其中,2012年评选的镇远古城旅游景区在2019年升级为5A景区),如下所示。2012年评选出2个国家级4A景区,分别是雷山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和施秉云台山旅游景区;2014年评选出1个国家级4A景区,即黎平肇兴侗文化旅游景区;2015年评选出1个国家级4A景区,即施秉杉木河景区;2016年评选出1个国家级4A景区,即凯里云谷田园生态农业旅游综合体;2017年评选出4个国家级4A景区,分别是凯里下司古镇、雷山郎德旅游景区、剑河温泉文化旅游景区、从江岜沙原生态苗族文化旅游区;2018年评选出4个国家级4A景区,分别是镇远下舞阳河旅游景區、丹寨万达旅游小镇景区、黄平旧州古城旅游景区和锦屏县隆里古城旅游景区;2019年评选出1个国家4A景区,即黔东南州麻江县蓝莓生态旅游区。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富

表3是贵州民族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统计表。由表3可知,黔东南州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扩展名录位居贵州民族地区乃至贵州省首位,总计56项,占贵州省的53.33%。其中,民俗类15项,位居第一;传统技艺类14项,位居第二,民俗类和传统技艺类占黔东南州总量的51.8%。黔东南州民俗类主要有苗族栽岩习俗、侗族服饰、苗年、苗族服饰、苗族鼓藏节、侗年、侗族萨玛节等15项19处。黔东南州传统技艺类主要有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蜡染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皮纸制作技艺、苗族织锦技艺银饰锻制技艺、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赛龙舟等14项18处。传统医药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黔东南州侗医药、苗医药(九节茶药制作工艺),雷山县苗医药(骨伤蛇伤疗法),从江县的瑶族医药(药浴疗法)3项4处;民间文学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黔东南州的苗族贾理和仰阿莎,从江县、榕江县的珠郎娘美,施秉县的刻道,黄平县、台江县的苗族古歌5项7处;传统美术类主要有凯里市的苗绣,锦屏县的侗族刺绣,雷山县、剑河县的苗绣,黄平县的泥塑(苗族泥哨),台江县的苗绣,剑河县的剪纸(苗族剪纸)6项7处。黔东南州传统音乐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黎平县的侗族大歌,丹寨县的芦笙音乐(侗族芦笙、苗族芒筒芦笙),从江县、榕江县的侗族大歌,台江县、剑河县的多声部民歌,从江县的侗族琵琶歌,雷山县的苗族民歌(苗族飞歌),榕江县、黎平县的侗族琵琶歌,剑河县的苗族民歌(苗族飞歌)8项11处。

二、黔东南州旅游转型升级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

在黔东南州州域范围内,凯里市旅游总收入一直位居首位,2018年达到443.65亿元,占全州旅游总收入的45.14%,远超其他15个县,排名依次是凯里市、雷山县、镇远县、丹寨县、黎平县、施秉县、锦屏县、黄平县、从江县、榕江县、剑河县、天柱县、麻江县、台江县、三穗县、岑巩县,岑巩县旅游收入最低,旅游收入仅9.22亿元,占全州旅游总收入的0.94%,比最高的凯里市低44.2%。旅游发展整体水平不均匀,地区旅游资源、旅游收入差异较大(表4)。

(二)旅游融合效果不佳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旅游产业链条延伸是旅游产业附加值的主要来源,旅游产业附加值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经过多年的发展,黔东南州旅游总体水平不断提升,旅游收入、旅游人次不断增加,但旅游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认识不够、融合力度不足,旅游业态融合创新发展缓慢,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产业不完善,融合发展效果不佳,苗侗特色景区雷同及同质化趋势严重,模仿拷贝、重复开发、商业化问题突出。

(三)旅游人才匮乏

黔东南州高校旅游专业应届毕业生人数不能满足旅游发展需要,旅游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不匹配,且大部门分旅游专业应届毕业生缺乏服务技能与知识,旅游专业设置有待完善,旅游师资力量有待加强,校企合作水平较低,产教融合有待加强,社会总体评价不高。缺乏对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系统培训,尤其是乡镇一级的旅游从业人员,他们整体素质不高,专业知识匮乏,对互联网等多媒体现代技术不了解,服务意识不强。据统计,2018年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仅1万人次,远达不到全景区、全域覆盖。

三、促进黔东南州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

(一)优化县域旅游产业升级

通过分析黔东南州16个县市旅游资源及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可以明确旅游产业发展所处阶段,进而统一规划,适度推动县域旅游产业升级,推动旅游产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县域之间相互配合、交错发展,加强县域重点旅游景区的改造升级,缩小县域差距,从而促进黔东南州整个地区旅游转型升级。

(二)产业融合发展有待加强

促进农旅、文旅、工旅等旅游与其他产业的互动、融合,促进旅游产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与辐射作用,汇聚发展力量,逐步形成旅游产业集聚,促成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旅游+”模式探索,推动“旅游+大数据”深度融合,促进线上线下交融,建设具有黔东南州苗侗特色的旅游类APP,优化产品,完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强化智慧营销、监管与服务等功能。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旅游产业的扩展与应用,尤其是民族文化旅游方面,推动5G、VR、AR等数字技术在民族文化旅游融合方面的应用,催生旅游融合新业态,形成数字化旅游新型产业链,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技术含量,实现旅游由古板迈向活力、由静态迈向动态转变,延伸旅游产业价值链条,助力黔东南州旅游产业价值体系转型升级。

(三)强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培养旅游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夯实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凯里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灵活设置专业,为黔东南州旅游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人才。推进高校与旅游企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高校要发挥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设置旅游管理类课程,以企业实训为关键环节,探索旅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高校旅游人才培养与企业联盟,与景区、旅游行业联结,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比重。强化高校与地方政府、旅游景区联结,加强乡镇一级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实行培训下乡、下基层。

(作者单位:1.凯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凯里学院大健康学院)

猜你喜欢

黔东南州侗族苗族
捕鱼节上捉鱼忙
补妆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黔东南州广场体育文化探析
苗族民歌
关于促进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发展的研究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贴近大地:侗族栖居之所的智慧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