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剧文化的传播探析

2020-11-18陈芬静

北方文学 2020年18期
关键词:审美京剧传统文化

陈芬静

摘 要:京剧素有国粹之称,是一种具有深厚民族特质的文化形式。改革开放以来,京剧逐渐走向式微,甚至面临着无人问津的传播困境。为此,我们要正确把握经济文化的内在特点和发展规律,深入推进京剧文化的现代传播和传承。

关键词:京剧;传统文化;审美;现代传播

京剧是一种昭彰着中国风范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形式,历经 200余年发展而成国粹。推动京剧文化的现代传播,不但能够提升国家软实力,还能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撑。新疆克拉玛依市是一个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现代化城市,它的城市发展历史并不长,是新中国成立后,因为西部大开发而逐步形成的一座移民城市,中华传统文化也随着东南部移民而逐渐传入到落地生根。目前克拉玛依经过普查有非遗项目九大类77项,其中京剧就是重要的市级保护项目之一。克拉玛依目前京剧艺术传播主要依赖于市京剧团,在城市建设初期,西部大开发的志愿者和上山下乡的知青们,通过自娱自乐,以人带人的形式,将京剧从京津冀一代带入西部边疆,从而形成自发性的群众业余团体,部分京剧团员退休后到京剧大师梅兰芳故乡江苏泰州、程长庚故居安徽潜山市等地进行学习,并回到克拉玛依进行传承和发展。因此,在中国的西部边疆,如何正确把握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要求和大众心理变化,立足京剧文化特点,深入推进京剧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成为克拉玛依非遗传承和保护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京剧文化的发展背景

京剧自清乾隆年间起,经过北京的四大徽班与汉调、昆曲、秦腔以及一些民间曲调不断交流、融合,最后形成于清光绪年间,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曾受到人们的格外推崇和喜爱,以至于晚清和民国时期将京剧视作舞台艺术的最高成就。不过,京剧本身是融合士人阶层文化品位和社会大众审美情趣的产物,内在地存在着宫廷雅文化和底层俗文化的冲突。尽管京剧实现了二者的巧妙对接和锻造汇融,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弭雅俗文化的审美矛盾,而只是维系了一种和而不同、雅俗共赏的内部平衡[1]。

在京剧艺术的起源期,富甲一方的徽州商人在商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成功刺激下,引发了对文化消费不断高涨的欲望,从而带动了徽班的兴起,技艺不断传承和发展。在三庆班进京成功扎根后,陆续有四喜班、和春班和春台班进京,并逐渐称雄京城,揭开了200多年波澜壮阔的京剧发展史的序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京剧逐渐形成了泾渭有别的两大传统:一是以北京京剧为代表,建构在传统文化土壤之上,虽然吸收了昆曲、民间小调等特点,但注重保持京剧文化的民族特色;二是以上海京剧为代表,建构在通商口岸和租界半殖民地的经济文化土壤之上,吸收了不少西方文化传统,形成了不同于京派的京剧艺术。1917年以来,京剧艺术流派纷呈人才济济,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程砚秋、孟小冬等,1919—1960年间,京剧大师梅兰芳多次赴美国、日本、苏联等国家,带动了京剧文化走向世界,消除了西方对中国戏剧甚至中国人的偏见,促进了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增加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京剧艺术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大放光彩,同时对日本和欧美戏剧及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二、京剧文化的传播困境

随着新中国建立后,经济发展需求为先,人们生活重心迁移,新型传媒工具的推广,社会大众的审美标准发生变化,这些都使得京剧的地位和影响开始受到挑战。改革开放以后,京剧的受众数量急剧减少,影响效力大大下降,几乎陷入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综合因素来论,造成京剧文化传播困局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四个因素。一是京剧自身存在的雅俗审美冲突和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文化因素刺激,高要求严标准的选人和培养机制使得京剧虽然兴起于民间,却少了些乡土气息,这种矛盾既造就了京剧文化的兴盛,又为其在现代社会的式微和衰落埋下了伏笔;二是在全球化影响之下,当代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京剧空谷净灵的文化底蕴显然不够接地气、通世情,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排斥和冲击;三是京剧艺术是结合了音乐、文学、表演、唱腔、化妆等多方面艺术,结合艺人长期舞台实践构成的一套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艺术形象的艺术手段十分丰富,却也十分严格,对技艺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要求也更高,高層次全方位的京剧创作、表演人才培养不易,又日益凋零,缺乏堪当带头人的编剧和导演,各个流派和剧团颇有青黄不接之景象;四是传播营销能力明显不足,京剧虽起源于民间,但在发展过程中曾走进宫廷,受到统治阶级的喜爱和推广,逐步形成精致细腻、悠扬婉转的表演形式,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普通百姓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感受京剧的魅力,但社会大众对于京剧的认识和了解还是非常不足,群众基础非常薄弱,京剧需要积极地利用更多新媒体技术走进大众、推销自我。

三、京剧文化的多维特点

京剧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满足新时代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追求的重要资源。我们要在现代语境下推动京剧文化的传播和复兴,就必须正确把握京剧文化的内在特点。

一是京剧具有博大的内容体系。京剧不是一种单一的艺术门类,而是文学创作、音乐编排、舞蹈设计、歌剧美术、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元素的有机融合和交相融汇。京剧演员必须掌握多种才艺和知识,能够熟练使用折扇、手帕、武器等道具,巧妙展示行船骑马、登楼闭门、饮酒遛鸟等行为动作,借助语言、动作和道具准确传递角色人物的心情境界和行为意向,演绎出“三四人千军万马,六七步万水千山”的艺术效果。

二是京剧具有厚重的价值意蕴。京剧在发展过程中汲取了文学、美术、音乐、武术等多个领域的特质特点,成为一种具有艺术、美学、文化等多向度审美情趣和多重性价值意蕴的文化凝合体,成为一种超越传统艺术和京剧自身的艺术载体。京剧文化内容层面的综合性和价值层面的复合性,都要求从整体视角建构京剧文化的传播路径,避免京剧认知的碎片化和文化传承的裂变性。

三是京剧具有规范的程式要求。京剧追求意境之美,以“虚实相合”的原则设计直观化的舞台表现手法,对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贪痴笑骂进行艺术化的包装和呈现。演员的表演技巧必须遵循京剧艺术手法,演员展示的表现效果必须符合剧作的艺术表达原则。在京剧文化发展和繁荣时期,这一规范有力地维系了京剧的艺术特征。

四、京剧文化的传播要求

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產物,都必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丰富变化。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京剧文化的传播困局,我们要立足京剧的艺术特质和发展规律,积极探索京剧文化的传播路径。

一是尊重和遵循京剧发展规律。京剧发展过程中,不少文人学者参与剧目创作,既为京剧增添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意蕴,还带来了时代化的审美标准。从这一角度而言,作为国粹的京剧从来不是高居庙堂之上、酷似高空明月的宫廷艺术,而是先天地蕴含着流行文化的基因。传播京剧文化不必执守那些复杂晦涩的文化元素,而要契合大众的情感和认知,通过激活内在的流行文化基因来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持久的艺术生命。

二是运用现代媒介衬托表现效果。现代传媒技术能够赋予京剧人物生动的形象写照和鲜明的角色定位,更好地体现京剧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促使京剧文化走进大众生活,帮助人们品味京剧艺术。2013年发行的 8集《京剧》纪录片,就依托现代媒介简明完整地呈现了京剧的诞生和发展、辉煌和失落,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抉择,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京剧文化的内涵和旨趣,淋漓尽致地传递出京剧文化的传承与嬗变、融合与突破,带来了极佳的审美体验。2016年,知名相声演员郭德纲联合多位京剧名家创办了国剧社团麒麟剧社,利用自身影响力积极推广京剧艺术。

三是贯彻受众中心原则。京剧自诞生以来,就以受众为中心进行剧目编排和表演设计。舞台上各类角色的一怒一笑、一式一动,无不尽心揣摩,迎合观众情趣,这才获得了人们的垂青和认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众不熟悉京剧诞生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土壤,对于京剧艺术难免感到隔阂和陌生。2019年,麒麟剧社男旦演员贾怀胤通过抖音短视频发布的《盘丝洞》片段,将唐僧唱词中加入一段《白龙马》儿歌中的歌词,以传统京剧唱腔演出,获得62.1万的点赞量、2.3万的评论量,以及4.9万的转发量。这一新举措充分说明了传播京剧文化既要守定基本的艺术准则,也要适应新时代的大众审美和精神追求,既不要过于“死板”,也不能过于“娱乐”,而要寻求历史传统和受众需求之间的平衡与谐和,才能更好地开展京剧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邬治国.京剧文化的现代传播策略[J].中国京剧,2018(08):66–69.

[2]李雪玲.媒介语境下京剧文化传播方式探微[J].中国京剧,2018(06):62–65.

猜你喜欢

审美京剧传统文化
京剧表演开始了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