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颈性眩晕40例临床观察

2020-11-18白瑞丽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20期
关键词:颈性颈椎针刺

白瑞丽

河南省焦作市中医院脑病一区,河南 焦作 454000

颈性眩晕是颈源性因素导致的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其发病特征是眩晕多出现在头颈活动时,常伴随有耳鸣、恶心、呕吐、项背部酸困不适等症状[1]。多见于中老年群体发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并趋于年轻化,颈性眩晕已经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我国颈椎病发病率高达4.2%~16.7%,约有50%的颈椎病患者有眩晕症状。颈性眩晕常常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严重者可进一步发展为中风,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其突发性、反复发展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由于颈性眩晕具有发病率高、间断性、反复发作等特点,因此,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对广大颈性眩晕患者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针刺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脑病科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80例,按照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22~55岁,平均为(36.2±7.2)岁;病程为 2 d 至4年,平均(1±0.6)年;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2~54岁,平均(35.6±6.4)岁;病程为1.5 d至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整脊学》[3]关于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拟定:①视物旋转、头晕目眩,或闭目即止,或如坐车船,甚则扑倒,多由于头部活动而突然出现眩晕;②常伴随有眼球震颤、恶心呕吐、耳鸣、汗出等;③颈椎平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孔狭窄,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等,颈椎磁共振或CT显示颈椎横突孔相对狭窄;④查体可见颈椎被动活动功能受限,颈椎横突孔及棘突旁处有压痛,局部肌肉紧张僵硬。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分布在20~65岁;②入选病例均经过影像学检查(X线、CT或MRI)确诊;③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积极配合检查和治疗;④近1周未采用其他方法和药物治疗。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③排除眼源性眩晕、脑血管性眩晕、美尼尔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及代谢性疾病导致的眩晕;⑤合并有血液、肿瘤、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等系统性疾病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穴位针刺治疗。主穴:风池、百会、大椎、颈夹脊穴;配穴:耳鸣重者加听会、耳门;恶心较重者加合谷、内关;颈肩部酸困沉重者加外关、曲池、肩髃、肩井;上肢麻木伴有放射痛者,加曲池、手三里、天宗;失眠、心慌、心悸者加三阴交、神门、血海、肾俞、胃俞、肝俞。操作步骤:根据所选穴位的特征选择不同尺寸的毫针(华佗牌平柄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批号190152,规格0.35 mm×75 mm),对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大椎穴采取直刺0.5~1.0寸,风池穴选择斜刺,针尖指向鼻尖方向,深度为0.6~1.2寸,百会穴采用沿督脉平行方向平刺,深度为0.5~1.0寸,双侧颈夹脊穴选择直刺,深度为0.5~1.0寸,根据患者症状每次进行3~5组,施以提插捻转,患者得气后留针约30 min,留针期间进行2次行针,并采用红外线灯照射颈肩部。每次针刺1次,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进行疗效评价。

1.5.2 治疗组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黄芪30 g,炒白术15 g,党参10 g,柴胡10 g,升麻10 g,陈皮10 g,黄柏10 g,当归10 g,葛根20 g,白芍10 g,泽泻20 g,炙甘草10 g。若烦躁易怒、口苦目赤者,加夏枯草10 g,龙胆草10 g;若脾虚湿盛、便溏、腹泻者,加炒扁豆20 g,炒薏苡仁30 g;若盗汗自汗、体虚易于感冒者,加浮小麦20 g,防风15 g;兼见失眠多梦、心悸健忘者,加合欢皮15 g,柏子仁15 g,夜交藤20 g。水煎取药汁400 mL,早晚饭后温服各200 mL,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进行疗效评价。

1.6 观察指标 ①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参照《中医病症诊疗方案》[4]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评估量表分为5个部分,分别为眩晕、头痛、颈肩痛、心理及社会适应、日常生活及工作。分值越高表示病情越重。②脑动脉血流速度: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的血流情况,经颅彩色多普勒为德国产DWL型,探头频率为2 kHz。记录指标为椎动脉(VA)、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的平均血流速度。

1.7 疗效判定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拟定。痊愈:头晕、头痛、目眩等症状消失,颈部活动功能恢复正常,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显效:头晕、头痛、目眩等症状显著改善,但是眩晕偶尔复发,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较小;有效:头晕、头痛、目眩等症状有所改善,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减轻;无效:头晕、头痛、目眩等症状无减轻或者加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2 结果

2.1 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的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的比较 (分,

2.2 两组椎-基底动脉检测血流速度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椎-基底动脉检测血流速度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后对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颈性眩晕在传统医学中属于“眩晕”。眩即眼前发黑或眼花,晕指头晕,甚至出现自身或视物旋转,二者常合并出现,统称为眩晕[6]。关于眩晕的病机不同医家认识不同,但不外乎虚实两种。主实者,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在《丹溪心法》记载“无痰不作眩”;《素问玄机原病式》记载“无风不作眩”。主虚者,则认为眩晕病机为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髓海不足、脑失所养。如《灵枢·卫气》记载“上虚则眩”;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其著作《景岳全书》中提到“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笔者认为目前颈性眩晕患者虚证居多,颈性眩晕患者常有慢性劳损史,多由于长期低头、伏案、颈部保持一个姿势过久,颈部过度劳累或感受风寒邪气导致。病机为气滞血瘀、阻滞经络,清窍失于濡养,加之久病体质虚弱,暗耗气阴,素体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脑失所养,导致眩晕发生[7]。本试验研究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方中黄芪具有补脾益气、补气升阳的作用;白术、党参、甘草能够补脾和胃,甘温益气;葛根是治疗项背强痛的常用药物;佐以柴胡、升麻,起到升举中焦清阳、缓解项背僵硬疼痛;当归活血补血;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白芍柔肝止痛,防止肝郁脾虚,并且具有缓急止痛的作用;佐以泽泻,防止黄芪、党参等滋补太过。上述诸药合用,共同起到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

穴位针刺具有操作简便、起效快、副作用小等优势,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本研究选取大椎、风池、百会等穴位,针刺上述穴位能够起到清利头目、息风止痛的作用。颈夹脊穴属于经外奇穴,针刺此穴位,能够升阳补益、疏通经络。通过穴位针刺能够调节气血、活血化瘀,使肌肉得到松弛,气血得以濡养,通则不痛,通则眩晕消失。现代西医学研究表明大脑额叶与人的智力关系密切,针刺可以有效缓解脑细胞的抑制状态[8]。此外,针刺还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脑血管供血。经过针刺调理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显著增加,缓解眩晕症状,是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优势[9]。

颈性眩晕病因病机复杂,其发病属于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能与交感神经刺激、椎动脉供血不足、血流动力学异常、颈椎本体感觉紊乱及体液因子等多种因素相关,引起颈椎及周围结构在力学平衡上失稳[10]。因此,在治疗颈性眩晕时应采用药物、针刺、理疗等多种治疗措施。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显示,穴位针刺能够显著改善颈性眩晕临床症状,短期临床效果显著。而本疾病多存在慢性劳损病史,眩晕逐渐加重,反复发作,日久耗伤气血,肝肾不足,所以配合口服补中益气汤以治病求本。穴位针刺联合中药汤剂治疗,针刺调理阳明、太阳经气,疏通经络;补中益气汤补虚为主,脏腑经络同治,既能够快速缓解眩晕症状以治标,也能够从脏腑调理达到治本目的。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颈性眩晕较单纯针刺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并且治疗方法简便,患者依从性较好。

猜你喜欢

颈性颈椎针刺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针灸推拿在颈性眩晕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QOL评分的影响研究
什么是颈性眩晕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颈椎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