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山万里,天涯情味

2020-11-18雷晶晶

莫愁 2020年34期
关键词:何香凝革命

文/雷晶晶

佳偶良师

何香凝出生于1878年,兄妹中排行第九。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父亲对她重视有加,十几岁时就让她管理家庭的收支账目。母亲却是典型的旧式妇女,强行给她缠足。年幼的何香凝奋起反抗,每夜临睡前都用剪刀把裹脚布剪开。几个回合的较量后,父母无奈,只好任其保留了一双大脚。

廖仲恺出生在美国旧金山,其父廖竹宾是很有影响力的客家华侨。受游学经历和客家女性善劳作、不缠足的风俗影响,廖竹宾在弥留之际叮嘱尚未婚配的廖仲恺找个“未缠足、有文化”的贤妻。父亲病逝后,廖仲恺跟随母亲回国,就读于香港皇仁书院。叔父廖竹岗依照兄长留下的遗愿为侄子张罗起婚事来。

何香凝与廖仲恺,一个“行为出格”,一个思想活跃;一个是读书习画的知识女性,一个是留洋归来的学者,在长辈们看来,两人能结“天作之合”。就这样,经过媒妁之言,廖仲恺与何香凝的婚礼在广东廖公馆举行。揭开盖头的瞬间,这对年轻人好奇地互相打量,廖仲恺满心欢喜,何香凝却隐隐失望——原来,何香凝眉清目秀,廖仲恺却其貌不扬,不是她想象中的翩翩公子。不过,何香凝很快发现,年长1岁的廖仲恺不只眼界宽广、学问渊博,还愿意搜罗各种新书给她阅读,悉心帮她学知识、树理想,是个真正的“佳偶良师”。

何香凝自幼喜欢绘画,但从未进行专业训练。擅长美术评论的廖仲恺常去拜访画家伍乙庄,回家遂将自己的收获与见解教授给妻子,这让何香凝的绘画渐入正轨。

刚结婚时,夫妻俩借住在哥哥廖恩焘家的阁楼上。阁楼坐落在西北角的晒台,是个冬冷夏热却安静有余的斗室。每逢月圆之夜,白色的月亮倾情播洒着清辉,二人吟诗作画,借景抒怀。有一年中秋佳节,何香凝俯身作画,抬头正好迎上廖仲恺深情的目光,不由红了笑靥,随手写下“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她还灵机一动,提议将这间小屋命名为“双清楼”,就取“人月双清”的美意。廖仲恺欣然赞同。

为理想共甘苦

戊戌变法失败后,一些进步人士出国深造探求救国之策,廖仲恺也萌生此意。他谢绝了叔父和哥哥安排其进入官场的好意,决意赴日留学。不过,由于申请不到足够的官费支持,这个计划一度“为经济所困,议之再三,迄未果行”。直到1903年,何香凝不顾双方家人反对,毅然变卖了陪嫁的珠宝首饰、家具等凑足了费用,廖仲恺得以进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此后不久,何香凝争取到娘家的财力帮助,带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廖梦醒去往丈夫身边研学日语。

早稻田大学附近一处被命名为“觉庐”的普通民房,是他们在日本的临时落脚处。每天放学回家,廖仲恺和何香凝总会端坐在旧木桌前温习功课,间或会心一笑。学习之余,他们经常参加中国留日青年组织的各种爱国活动与集会,先后结识了赵声、朱执信、苏曼殊、黎仲实等志同道合的革命朋友。一次聚会时,廖仲恺、何香凝结识了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先生。此后,他们不仅想方设法在亲友中筹集起义经费,还省吃俭用将国内家人寄来的钱一并贴补革命事业。那时,廖仲恺被赞誉为孙中山的“钱袋子”,他们租住的民房成为爱国学生的联络点。同盟会会议前夕,廖仲恺和何香凝又冒险将住所打造成“筹备处”。为了安全起见,地点几经搬迁,并辞退了日本女佣。昔日从未下过厨房的“何家九小姐”,在流离之中摸索着操持家务、煮菜做饭……为了躲避日本警察的怀疑,每次秘密集会,细心的何香凝都在第一时间将与会者脱下的皮鞋、木屐等收纳、藏匿。

1905年8月7日晚,经孙中山和黎仲实介绍,何香凝成为中国同盟会首位女会员,专门负责会内通讯及勤务工作。听讲演、跑书店、赴会馆……她跑前跑后,大家亲切地称她为“何大脚”。入会不久,何香凝写了一篇《敬告我的同胞姐妹》号召妇女解放,传入国内后引发极大轰动。后来,何香凝介绍廖仲恺加入同盟会,同时支持他在课余时间学习军事、练习枪法,时刻作好斗争的准备。儿子出生时,廖仲恺为他取名“承志”,与女儿“梦醒”的名字如出一辙,都是希望他们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第二年,何香凝听从丈夫的建议,进入美术学校主攻绘画。她笔下的山水、花草、鸟兽等从不乏铮铮风骨。她为同盟会绘制的起义军旗、安民布告花样、军用票图案等美观且醒目。

廖仲恺回国筹设天津革命机关。临行前,何香凝胃病发作,还要照顾一双幼小的儿女。廖仲恺捧着妻子粗糙的双手湿了眼眶,但何香凝若无其事地摇摇头,温和而坚定地说:“我吃苦,是为中国革命。一想到这里,随便什么罪,我都甘心忍受,乐之不倦了。”廖仲恺曾三次回国开展工作,何香凝都劝慰他将儿女情长放置一边。相思难耐时,她填过一首《谒金门》:“回首故人何处?更那堪云山万里,谙天涯情味。”

夫妇之情,同志之爱

1910年完成学业后,何香凝回国与丈夫团聚,夫妻俩继续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1925年2月,孙中山病重,何香凝赶至北京陪护。孙中山逝世时,何香凝作为遗嘱见证人在这位革命导师的遗嘱上签字。由于廖仲恺全心全意致力于革命,中外反动势力都将他视为“眼中钉”。面对随时可能降临的迫害,何香凝多次劝丈夫增加卫士,注意防备,廖仲恺执意不肯。他告诉妻子,“我生平为人作事凭良心,生死由他去,革命我总是不能松懈一步的。”

1925年8月25日下午,廖仲恺、何香凝一起乘车参加会议。途中,廖仲恺不幸遭到国民党反动派暗杀,鲜红的血浸湿了他与妻子的衣襟。何香凝痛不欲生,不过,在她看来,纵然夫妻有长达二三十年的浓情,彼此最痛心和最牵挂的依然是尚须努力的革命事业。仲恺农工学校(现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建成后,何香凝亲任校长15年,期间不断聘请国内知名学者、专家来壮大学校力量,延续了廖仲恺生前“扶工助农”的夙愿。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何香凝毅然回上海组织“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将“积存时贤墨宝,并香凝个人历年所作画件”悉数出售募捐革命。淞沪抗战时,何香凝不惜顶着炮火慰问前线将士。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年近花甲的她组织“中国妇女慰劳救护会”,自任主席兼总务组长声援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先后主持国家侨务工作、儿童和妇女解放工作,以各种方式承接着丈夫的初衷。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因肺炎与世长辞。六天后,她的灵枢抵达南京紫金山,实现了与廖仲恺“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动人祈愿。

猜你喜欢

何香凝革命
纪念何香凝逝世50周年暨何香凝美术馆开馆25周年展
机械革命Code01
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下)
何香凝:女人有骨气,才会活得更高级
中国的出行革命
何香凝:同盟会里的“傲骨贤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
不用人间造孽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