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从携杖得 语以寄心真
——我与对联的结缘

2020-11-18舒甘来

对联 2020年7期
关键词:楹联对联语法

文|舒甘来

对年轻人来说,有对联伴着成长,是一件增知启智、丰识咀华的好事;而对老年人来说,有对联“寄心启愿,精意向真”,伴着慢慢老去,又何尝不是一件人生乐事。

清朝官员史大成有一首《范潞公去官归里》的律诗,洋溢着对致仕者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其中颔联“诗从携杖得,名以去官真”堪为警句金语。

携杖的杖,即拐杖。周礼以老为尊,“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可见,古人老得早,七十为稀,年过五十就可以拿个拐杖,到处逛悠了。

当今老年人当然不可和古代的老者同日而语。不服老不卖老,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新时代老年人的主流。除了广场舞大妈活力四溢外,老来学诗学联者,也不乏其人。

我的家乡黟县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县,几乎每家每户,每幢古民居里都挂有楹联,所以我从小耳濡目染,对楹联产生了兴趣。2017 年,我进老年大学诗词班学习,诗和联许多知识点是相通的,因此在课堂学诗,在课后还自学学联,二者相得益彰。

对联的功夫主要是文字的对仗,其中重点难点是词性与结构。我过去是个理工男,深感语文基础不深,写好对联,就必须先学通语法,打好基础。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语法不通,十劳九空;对仗不稳,精品难成”。

磨刀不误砍柴工,为夯实基础,我决心“面壁”几个月,这个过程就是补课,练对仗的基本功。我系统自学了汉语基本知识和联律,在古人对法的用“字”和今人语法的用“词”中,努力找到其中的异同点和融合点,过好语法和联律关。这其中,《对联》杂志对我的启发和帮助很大。廖仲恺《壬戌六月禁锢中闻变有感》诗云:“朝朝面壁学维摩,参到禅机返泰初。”当你熟悉了语法和联律,参到“禅机”,你写的联就有突破性的进展。这样,离“破壁”的自由就不远了。

经过一年打基础,开始有意识的练笔。几年来,习作对联700 多副,多在报刊、网络上发表;发表对联研讨文章8 篇;选择性地参与一些楹联赛事,亦偶有获奖。在《联都》网统计的2019年《全国楹联赛事等级奖龙虎榜》中,我列为第137 位;15 副作品收入中国楹联学会主编的《中国对联作品集》(2018 年卷)出版。2018年,成为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最近又被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吸收为研究员。

退休前,我也算个“芝麻官”,但只有在退休“携杖”以后,才真正以街道老头的身份,去接触更真实的社会,去体悟百姓的喜怒哀乐;同时有了自己支配的时间放手去学习写作,才能从一个诗联的崇拜者、爱好者变为研学者、创作者,才能写出有感性有理性的作品,这和在位时写的官样文章是不可比拟的。

我写的对联作品,多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如对时代英雄的赞美,我写了《题袁隆平》:骨瘦益坚,肤缁犹健,魔稻创东方,民食为天铭德绩;功超大禹,勋比神农,惠风盈上国,仓高作柱享隆平;对人生的思考,写了《题价值观》:德布心头,莫教世累牵,前途勿陷钱途里;公行天下,赢得人生灿,小我须融大我中;对文学人物,写了《题诗圣杜甫》:心系苍生,焉敢学仙飞,胸装家国当称圣;身居茅屋,孰谈缘佛卧,风送凄凉化作诗;对丑恶的抨击,写了《题官场现形记》:犹外史写儒林,雄文揭丑,劲节刺贪,一束烛光惊鬼影;察内谋披宦海,讥化诙谐,义扬慷慨,千秋镜鉴警神州;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写了《题泉》:翻崖溅落,自隙潜流,幸喜洁身萦竹石;在岫澄清,出山浑浊,何堪入世闯江湖;对社会公德的呼唤,写了《题公厕》:移风驻步泉池畔;守德在心方便时……诸如此类,虽然算不上精品,但都寄托了自己的心意和对社会对生活的思考。

“联从携杖得,语以寄心真”,在学写对联中,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多的感悟,也使老年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丰富。

猜你喜欢

楹联对联语法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跟踪导练(二)4
巧出对联
孔府的年节楹联
我国第一部纳入正史的楹联艺术志《山西省志·楹联志》太原首发
参考答案
贴对联
解缙二改对联
王志滨诗词楹联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