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小浪底最大的移民工程

2020-11-17杨保红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0年11期
关键词:温县河务局黄河

杨保红

1991年开工兴建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涉及移民20多万人。

1990年,河南省政府和黄委提出在黄河温县、孟县滩区安置新安县大部分移民的设想。经原国家计委(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反复论证,批准了相应的规划方案。温孟滩移民安置区位于温县、孟县两县南部的黄河滩区,上距小浪底坝区20公里,下距京广黄河铁桥37公里;西起207国道的洛阳黄河铁桥,东至伊洛河对岸大玉兰控导工程以下2公里。东西长约40公里,总面积53平方公里。安置区内安置移民4.46万人,约占小浪底库区移民总数的三分之一。

安置区近8万亩土地,地势低洼,大部分为不适宜耕种的沙质土壤。如用于移民安置,一是要解决该区域的防洪安全问题,二是要解决土地改造问题。这两项任务都有较大难度。承担施工任务的河南黄河河务局没有承担大型工程特别是改土工程的经验。然而,该局领导班子经过认真研究,为了支持小浪底工程建设,锻炼施工队伍,毅然决定承揽工程。

防洪安全是首要

河道工程于1993年10月开工,需要修南、东、北三道堤线,河道整治坝垛124道,防洪标准由一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沙石、沙坑连片,蒿草一人多深,大风刮起,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不仅无法开伙做饭,有时甚至会把简易工棚给刮倒。为了按时开工,组织几十名职工砍割野草,用了一个星期才清理出一块施工场地。”这是濮阳黄河河务局施工队1994年10月进驻温孟滩时的施工场景。

河南黄河河务局配合原黄委会水科院(现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开展了河道模型试验,科学组织施工,关键时刻要求所属单位加压工作。“要像搞好黄河防汛一样真正做到任务、思想、组织、技术、措施‘五落实,把温孟滩工程干好。”时任河南黄河河务局党组书记叶宗笠如是说。时任河南黄河河务局局长王渭泾这样要求:“温孟滩建设施工的运行机制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各级领导和全体施工人员要发扬黄河精神,战胜一切困难,确保施工任务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1997年6月9日,当焦作黄河河务局从施工管理处接下大玉兰—下界区东防护堤的施工合同时,距离结束这项施工任务仅剩下21天了。要干完原计划40天完成的任务,夺回失去的宝贵时间,确保移民安全度汛,生命财产不受损失,这份合同分量之重,可想而知。“这是一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任务,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拿下来。”时任焦作黄河河务局局长李国繁这样表态。

为了赶回失去的工期,焦作黄河河务局人停机不停,人歇机不歇,日夜不停地堅持施工。但因炎热高温,机器连轴转,致使个别设备瘫痪。而新增加的地方上的机手,也因受不了这份罪,连人带机溜号。“减人不能减效!”担任主攻任务的焦作黄河工程局,喊出了响亮的口号。凭着黄河人的那种高度的责任心,终于在当年6月28日提前两天完成了这项重中之重的关键任务。

2000年10月,河道工程完工,共建丁坝100道,垛21座,护岸3段,总长13.6公里。筑坝土方254.9万立方米,石方66.5万立方米;北岸新修防护堤21.76公里,联坝加固20.94公里,筑堤土方188.35万立方米。

土地改造的挑战

土地不但要按设计淤积抬高,地面耕作层还必须满足质量要求:土壤中粒径小于0.01毫米的黏粒含量必须达到10%以上,否则就容易出现漏水、漏肥等问题。

大面积薄层放淤对河南黄河河务局来说尚属首次,在国内外也缺少可供借鉴的经验。在黄河天然水流中细颗粒泥沙能满足上述放淤要求的时段十分短暂,成为放淤改土的一大难题。放淤改土工程自西向东划分为四大区,即逯村—开仪区(简称逯开段)、开仪—化工区(简称开化区)、化工—大玉兰区(简称化大区)、大玉兰—下界区(简称大下区)。设计淤填工程量1251.42万立方米,改土工程量726.91万立方米。

温孟滩放淤改土工程于1994年4月开工。“前期我们采取自流放淤的方式,由于来水来沙情况不好,含沙量低,收效不好。我是在这种情况下赶到温孟滩工地的。我在现场看到7公里长的战线上,抽水机械一字排开都在施工。以往冬天不施工,但这次是11月开始施工,省局组织各市局的人员、机械过来,上了一千多口人。主要是用对口抽,大家都在抽,时常抽不出水来。起初以为完不成任务,实际到年底不仅完成机淤任务,而且自流放淤任务也完成了,受到水利部通报表彰。”时任焦作黄河河务局副局长赵子芳提起当年的情况仍然热血沸腾。

工程开工的前两年,解决改土土源主要采取混流泵、加压泵抽淤。然而,受黄河来水来沙的影响及远距离、长管道输送泥沙的制约,不仅远远不能满足工程施工进度的要求,而且在人、财、物等方面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尽管实践中他们又摸索出了利用滩涂坑塘落淤放淤改土,但被动局面仍无多大改观。特别是“96·8”那场大洪水,一夜间全部坑塘被粗沙淤填之后,施工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经过总结、试验,实地查勘,分析研究,咨询专家,河南黄河河务局推出了“一河二滩三岭”的新施工方案。“一河”,即通过改变泵的运用方式,从黄河中抢淤;“二滩”,是通过对嫩滩的全面调查,在第二年洪水到来之前把可集土源抢运改土区;“三岭”,为确保工程进度,不惜代价,远距离从孟州城北清风岭上取土。

河南黄河河务局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在总结以往放淤固堤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综合利用自流放淤、坑塘集淤、机械吹填、远距离输沙、机械改土等多种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

1997年4月,温孟滩移民安置区工程逯开高四区机械改土战役打响。地下水位高,就采取先开挖再回填的方式修筑施工道路;土壤含水量高,集土困难,调来了先进的D85型推土机,一次集土不成,就来第二次;干道浮土多,增加洒水次数;改土场浮土厚,影响施工车辆运行,调用抽水机洇地解决。在施工管理处积极运作下,来自河南黄河河务局的八家施工单位,共调集1200多台大型机械设备(其中自卸车868辆),2000多人参加会战,仅用45天就完成机械改土232.8万立方米,大大超过了原定全年完成140万立方米的机械改土任务,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在温孟滩移民工程建设过程中,河南黄河河务局共调集全局施工人员3000多名(占当时全局人数的三分之一),各种施工设备1200多台(套),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各参建单位相互配合,发挥黄河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扎营荒滩、风餐露宿,抗严寒、斗酷暑,1999年12月,高质量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共改土方711万立方米,淤填量为1285万立方米,给移民群众交出了高质量的可耕土地。

开发式移民典范

“温孟滩工程的成功实践,扩大了土地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保证了移民安置。”焦作移民局局长胡卫军说,“移民工作1992年正式启动,至2001年完成了31个行政村13314户43950人移民搬迁安置任务;2006年完成了库周影响1个村189户646人的搬迁安置任务。”

在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焦作市政府坚持“开发性移民”和“建设与生产并举、生活与生产并重”的移民安置工作方针,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和“大农业安置”的办法,以“搬得来、住得下、安得稳、富得快”为移民安置工作目标,创造了开发性移民的新模式。

仓头村是由洛阳市新安县整村搬迁至温县的,目前全村有2300多口人。该村党支部书记李保林至今仍记得,1998年5月28日,接到河南省政府移民办关于仓头村安置去向的通知后,该村两委会干部立即动员村民搬迁。当年6月抵达温县招贤乡安置地后,发现分给的土地平整规范,村两委会为群众分配了土地,统一规划了宅基地,相继建成了中学、小学、幼儿园、医院、面粉厂等,最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搬迁。

仓头村搬迁到温县后,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村子里人才辈出。2019年是仓头村搬迁至温县的第20个年头,借着温县建设党建综合体的良好契机,仓头村修缮整合了“顺满仓”党群服务中心、“香满仓”农家书屋、“乐满仓”文化活动广场、“爱满仓”幸福院,又建设了“福满仓”村史馆。

仓头村是温孟滩众多移民村中的一个。温孟滩移民安置的成功,从以下方面可以反映:一是移民群众返迁率,温孟滩移民至今未出现返迁现象;二是从温孟滩移民开始至今未出现群体性信访事件;三是外地人员参观、考察学习和省、部级领导讲话以及世行官员评价,都反映出温孟滩移民安置工作是成功的。

猜你喜欢

温县河务局黄河
水利部标准化管理工程:黄河水利委员会新乡黄河河务局封丘黄河河务局堤防工程
河南省道235温县城区段改建工程竣工通车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温县
『黄河』
温县
河长制在破解黄河河道清障工作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增强沧州河务局凝聚力
短小的铁棍山药是个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