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兮害兮沁河水

2020-11-17郭恒茂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0年11期
关键词:滏阳流经沁水

郭恒茂

不知从何时起,邯郸民众已经习惯了将弯弯绕绕、绿水长流的滏阳河称作母亲河。然而,若是追根溯源,母亲河实则“另有其人”,那便是发源于邯郸西部山区,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最终汇入滏阳河的沁河。

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对这条当时还称作“牛首水”的河流是这样描述的:“(牛首)水出邯郸县西堵山,东流分为二水,洪湍双逝,澄映兩川……其水东入邯郸城,经温明殿南……其水又东经丛台南……其水又东历邯郸阜……其水又东流出城,又合为一川也。”可以窥见,此时的牛首水在入邯郸城前分成了两条河,水量大且流速快,水体澄清可倒映两岸。在穿城而过时,依次流经温明殿、丛台、邯郸阜等众多地标。出城之后,两河又归一。一座唤做“邯郸”的城市依偎在牛首水之畔,从城市与水的区位关系来看,穿城而过的牛首水是符合母亲河特质的。

此时的滏阳河是什么状态呢?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对滏阳河描述的笔墨甚少,仅仅在漳河流经邺城西北之后,以“漳水又北,滏水入焉”短短八字来概括。可见此时的滏阳河还是漳河的支流,并不经过邯郸城。因而,从城市孕育、形成的角度来看,滏阳河是不能称作邯郸的母亲河的。

那牛首水又是如何转化为沁河的?原来,牛首水因源于邯郸西部的堵山牛首峰老浪窝泉而得名,又以源于堵山曰“渚”,雨季洪流滔滔曰“沁”,别称渚沁水。随着河流的变迁,其上游分为两支后,下游不再合二为一。后人遂将其南支称渚河,穿城而过的北支称沁河。

历史时期的沁河自邯郸西部山区发源,自西向东流经齐村、涧沟、酒务楼、百家村、邯郸等地。据考古发掘,这些流经地均有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存,表明沁河沿线很早就形成了人类活动的聚落,可为何偏偏邯郸形成城市,其他尚是村落呢?

在华北平原尚属浅滩水域时,太行山东麓的陆路大通道,相当于今京广铁路一线,是沟通南北的唯一通道。邯郸恰好处在这条南北大通道上,于是东西向的沁河与南北向的陆路大通道,形成水陆十字交叉的区位优势,这是沁河沿河其他聚落所不具备的,因而在沁河沿线独树一帜。

赵国迁都于此,自然也是看上了这样的区位优势。可为何不直接在沁河穿城而过的邯郸城营建王城,却另择西南十公里之遥的高亢之地建宫殿区呢?

从目前史料来看,赵国在迁都于此时,既看到了沁河穿城而过,引水、用水皆较为便利的一面,也看到了夏季沁河水量较大,对邯郸城有洪患威胁的一面。尤其是智伯水淹晋阳城的教训,是促使赵国将宫殿区营建于地势高亢之地的直接原因。其后的汉代,景帝曾派曲周侯郦寄攻打参与了七国叛乱的赵王刘遂,郦寄和栾布一起引沁水灌邯郸城,攻破,赵王遂自杀。进一步说明了地处沁河下游的邯郸城在战时易被水攻,平时易遭水灾。

沁河穿城的格局,直到明代才有了改变。明正德九年(1514年),邯郸知县韩骃也看到了邯郸城易遭受沁河水患的一面。他认为“河流不改则终无善策”,于是于城西南隅以西一里许,将沁水改道北流,再折而向东,形成今日走势。

虽然沁河改道绕城而走,但水患依然存在。如明隆庆二年(1568年),邯郸就曾被沁河水漫淹。万历年间,知县欧阳调律曾在西陂口修筑石堰,防止沁河直冲西门。到了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知县王曰善基于横跨沁河的木桥被毁,“易木为石”改建为石桥,并取“邯郸学步”之意,命名为学步桥。一直到清代,沁河还是威胁邯郸城的潜在隐患,比如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沁河堤被冲,洪水越过城壕,灌入城内。城内水深数尺,几成泽国。

在沁河给予邯郸城水患之际,流经邯郸东部的滏阳河则基于“漳滏分流”的实施,为邯郸带来了灌溉与航运之利,促进了邯郸经济的恢复与复兴,因而逐步有了“母亲河”的说法,但这一说法并不严谨。说滏阳河是邯郸的复兴之河似乎更为妥帖。沁河虽然有洪涝水患的一面,但其母亲河的历史是不能抹杀的。

猜你喜欢

滏阳流经沁水
大陆泽蓄滞洪区滏阳河老油召桥至老北定桥段工程地质问题概述
在故乡
泗水流经这片土地
沁水盆地煤层气采出水防渗处理新工艺推广
美丽河北之滏阳河
华林幼儿园:徜徉STEM乐园,流经有意义的童年时光
南水北调穿滏阳河中游洼地洪水演进分析
山村惊魂怪泉涌(二)
煤层气AVO响应特征研究在沁水盆地的应用
滏阳河东武什水库一带水污染信息遥感提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