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河古道与苏州的关系

2020-11-17王春华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苏州

王春华

苏州历史悠久。运河古道穿城而过,让苏州与运河结下了不解之缘。运河作为苏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载体,对苏州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命建筑阖闾大城;隋开皇九年(589年)始定名为苏州。历代统治者以苏州为起点,向西、北、东、西北、南等方向开凿运河,逐步构成了与外界联系的四通八达的水道。

苏州发展历史

1.前运河时期(公元前514年—南北朝)

在运河河道开挖之前,苏州城市格局为封闭单一的网状形式,主要以农耕经济为主,实行市坊制,奠定了古代苏州城市的发展格局。

2.大运河时期:因运河而兴(隋朝—清末)

隋朝大运河修建,苏州的经济依靠运河兴起。苏州因修建水利工程而形成的大量堤岸成为当时的交通要道,城市整体形成水陆双棋盘格局。开放的环境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人口的激增使城内市坊制开始解体。该时期,苏州的居住形式表现为街坊式,产业发展仍然依靠农耕经济,但手工业、商业开始萌芽。运河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军事的防备和农业的灌溉。

明清时期,运河的运输功能和兴市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苏州开始突破城墙,沿城外运河的走向扩展。随着运河河道贯通所带来的水运条件的提升,苏州逐渐摆脱传统农耕经济的限制,沿运河线状聚集起大量的商贸手工业,实现了农耕经济向农商经济的转型。苏州成为全国人口第一府,田赋、商业税收、手工业税收名列前茅,连接运河和城内的阊门、胥门、山塘街成为苏州最热闹兴盛的片区。城外,发达的水运为粮食等货物的运输提供了载体,也为吴文化、昆曲等文化传播提供了平台。大运河时期,苏州因运河而兴,成为全国性大城市。

3.后运河时期:转型期(清末—2005年)

后运河时期是苏州古运河的衰落期,也是苏州的转型期。运河年久失修,长期的泥沙淤积使运河航道堵塞。随着上海的开埠以及铁路的日益兴旺,漕运彻底解体,运河的运输功能逐渐淡化。大运河的日益没落使得苏州经济地位衰落,苏州由全国性大城市衰退为区域性中等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苏州经济开始转型,大力发展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造成环境的污染,此时运河的纳污功能和生态环境净化功能开始显现。城市向外扩张,城郊进一步融合,功能区划分明显,形成以古城区为核心,向四周发展东园区、西新区、南风景区、北交通廊道的多组团格局。兴旺发达的开发区及蒸蒸日上的企业集团基本沿运河呈带状分布,逐步形成苏州现代经济带。后运河时期,虽然古运河不再是苏州发展的主导因素,但运河深厚的历史背景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苏州文化的发展方向,成为苏州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

4.新运河时期:因运河而发展(2006年至今)

2006年,大运河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工作为苏州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苏州获得了一个新的城市标签——运河古城。

近年来,苏州大力开展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将大运河苏州段打造成一条滨水风情人文带、旅游休闲观光带、防洪排涝安全带。

新运河时期,运河的纳污功能下降,文化功能、旅游休闲功能、生态环境净化功能不断突显,水运功能再次得到重视。2019年,大运河苏州段基本完成了航道护岸工程和水下疏浚,大大提高了古运河的通航能力。在文化方面,苏州进一步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建立了大运河遗产监测联席会议制度,将三维数字化扫描用在运河遗产点的保护上,运用高科技手段、理顺机制对苏州段运河遗产进行全面监测保护。运河文化资源的展示,强有力地推动了苏州旅游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为苏州带来了新的契机。

运河古道与苏州的关系

通过对苏州发展四阶段的梳理,可以发现运河古道与苏州在空间、经济、文化三方面的相关性。

1.“运河为指向——道路为指向——运河遗产带为指向”的总体规律

苏州前期的空间发展与运河古道的变迁轨迹一致,主要是苏州因运河开挖而连通以及漕运制度的推行使人流、物资在运河两岸集散,运河的水系为苏州的空间发展提供了地理依托。近代以来,由于漕运的瓦解、运河经济的衰落,运河水系的整体影响力开始下降。此时以铁路、公路为代表的道路交通逐渐取代运河航运成为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使苏州的空间布局不再受运河因素的影响,苏州城市的空间发展经历着从以运河为发展轴线到以道路为发展轴线的显著转变。苏州中心向西移,跨越运河向外扩张,城郊进一步融合,以干将路、人民路、苏嘉杭高速等主道路为主要发展轴线。新运河时期,苏州以运河遗产为要素在大运河沿岸构建公共空间,并在苏州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T轴双城两片,两带三环五楔”的发展战略。苏州因此形成了以运河遗产带为指向的空间发展带。运河与苏州空间发展息息相关。

2.繁荣于明清,停滞衰落于清末,后期开始转型

隋朝古运河的贯通和水系的完善极大地刺激了苏州的经济发展,运河的兴市功能开始显现。明清时期,苏州古运河的繁荣达到顶峰,苏州也因运河成为全国性大城市,形成家庭手工业、织造业、运输业、商贸业等经济形态。苏州依托运河发展而形成各类贸易集市的兴盛都与运河的变迁息息相关,如山塘街、阊门等。清末,现代交通的出现使大运河日益没落,苏州经济地位也由此衰落并开始转型发展工业,运河两岸培育了许多新兴的工业区。苏州“一园三区”均依托运河而生。苏州作为运河交通节点上的重要城市,因运河而成为全国性大城市,也因运河的衰落变成区域性中等城市并开始经济转型。如今运河的再次兴旺为苏州带来了旅游经济的发展,运河的文化功能和旅游休闲功能得到发展。

3.促进和完善了苏州的文化发展,形成苏州特有的文化形态

苏州拥有巧夺天工的苏式园林、婉转迂回的水磨腔、温文尔雅的蘇州人,可以说苏州的文化形态离不开水,而运河水系作为苏州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苏州的兴起、繁荣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从而形成苏州特有的市井文化和人文特征。同时,对于苏州而言,运河本身就是一件具有非凡价值的历史遗产。运河沿岸遗迹遍布,构成了一个历史文化群落,是苏州文化发展的促成者。

纵观苏州的发展历史,运河古道与苏州在空间、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上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早期的运河主要是进行粮食的南北输送,如今运河在文化传承、旅游休闲甚至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都不可估量。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苏州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苏州一光
放歌大运河
苏州十二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