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应融入鲜活的教育元素

2020-11-17方浩

高教学刊 2020年3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习近平

方浩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的重要结论。当代青少年要继续砥砺奋斗,需要了解当今中国领导人的成长经历,学习他们的奋斗精神,汲取前进的力量。《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从多角度生动记录了习近平同志15到22岁这七年宝贵的人生经历,体现了一位追求先进的年轻人在艰苦奋斗的实践经历中成长成熟,体现了一个立志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在艰苦环境中为改变乡亲生活而奋发开拓的历程,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在自身言行上的传承。对中国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需贯彻“八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注重将领袖人物的奋斗历程、成长经历作为鲜活的素材,凝练教育主题,发挥榜样力量,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关键词:习近平;艰苦奋斗;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2-0021-05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speech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100th anniversary conference put forward the important conclusion that struggle is the most beautiful background of youth. To continue to forge ahead, young peopl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growth experience of Chinese leaders, learn from their struggle spirit and draw on the strength of progress. "Xi Jinping's Seven Years as an Educated Youth" is a vivid record of Comrade Xi Jinping's valuable experience from 15 to 22 years old from muti-perspective. It shows that an advanced young man has grown up and matured i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hard struggle. It embodies a young man who pursues the advanced in the practice of hard struggle, the practice of a Communist Party member serving the people, and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e in his own words and deeds. In order to educate Chinese youth in Marxist ideology and enhance the ideological, theoretical, affinity and pertin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e should focus on the struggle course and growth experience of leaders as fresh materials, refine the education theme,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wer of role model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Xi Jinping; hard struggle; traditional culture; Marxism

習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创新思政课内容上下功夫,凝练主题,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切实增强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各类材料提炼出德育元素,融入课程学习。本文试以奋斗观为例,探讨伟大人物成长历程与思政课内容紧密结合,增强课程的德育功能。

艰苦奋斗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不同时间和场合多次提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优良作风,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精神气概,“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1],“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2]。艰苦奋斗是民族的自立自强、国家发展进步、政党兴旺发达、个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撑,也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奋斗总是首先体现在个体层面,从个体身上可以充分展现到奋斗与人的成长成才的密切关系。伟大人物总是在伟大奋斗中成长起来的,在伟大人物的身上能够感受到强大的奋斗精神和榜样力量。《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从多角度生动记录了习近平同志15到22岁这七年宝贵时光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习近平同志的知青岁月,体现了一位追求先进的年轻人在艰苦奋斗的实践经历中成长成熟,体现了一个立志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在艰苦环境中为改变乡亲生活而奋发开拓的历程,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在自身言行上的传承。引导青少年学生阅读该书了解习近平同志年轻时代的成长经历,好学上进,为民服务的实践,可以深刻体会艰苦奋斗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要求、实践指向和精神力量。学校开展思政课教学,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要紧密将领袖人物的奋斗历程、成长经历作为鲜活的素材融入思政课教学,凝练教育主题,发挥榜样力量,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一、艰苦奋斗是习近平知青岁月的磨炼实践

(一)青年习近平艰苦奋斗思想的形成:从自发到自觉

来到延川来到梁家河,给习近平和同行的年轻人最深的体会就是贫穷。这种贫穷来自于千百年来自然环境的恶劣,人们只能在贫困中过日子,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只能收获微薄的食物。对于知青们而言这是曾经不曾面对的问题,即要学会劳动,要学会生存,要养活自己。他们对此很不适应,但是为了养活自己就必须学会干农活,赚工分。正是在与乡亲们相处的日子里,习近平同志改变了以往的认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成为了做农活的好手。随着对农村了解的愈加深刻,就更为自觉地意识到既然来到了梁家河,就必须为乡亲做些什么,改变他们的生存境遇,无论是打坝地、打井,还是办打铁社、建沼气池,就是为了创造更好地条件,改善大家的生活。当村支书不到一年时间,习近平就做了许多以前别人未曾做也未能做到的事情。习近平同志自觉认识到艰苦奋斗才能真正改变农村面貌,只有奋斗才可以实现,只有付出努力才可以实现,在带动乡亲们干活的同时,也让乡亲们向往更美好生活。

(二)艰苦奋斗的目的:为老百姓做实事

习近平同志的思想有很大的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的。正如他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文中写到的:“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七年的知青生涯让总书记深刻了解我们复杂的国情,了解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魂之所在;艰苦的生活锻造了总书记钢铁般的担当精神和任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塑造了为民干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今后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基石。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只有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理念,才能不会被眼前的困难压倒,才会去克服一个个挑战。同样,仅仅靠自己也无法完成许多事情,所以习近平同志通过发动群众,大家一起努力,去改变梁家河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深深理解了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3]。

从总书记身上看到了一个年轻人作为当时的“黑帮子弟”,少年习近平不堕其志,不馁其行,在延安这块革命的圣地,感受到父辈们的革命精神,心灵和思想上的触动与升华,让他在插队生活中受到艰苦磨炼,坚定他的理想信念,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人使命的认识,也让青年习近平树立了伟大的政治理想和使命担当。伟大的理想和信念,在于为民服务的伟大目标。正如他的好友雷平生所言:“(习近平)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儿子,并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如何为人民服务。所以直到现在,他仍一再提起,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福祉”[4]。“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二、艰苦奋斗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要求

(一)奋斗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现实的存在,人类满足自身吃穿住用的成果都需要人们通过自己辛苦的劳动来取得,为了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与大自然做斗争,从大自然中谋取生活资料,求生存求发展。“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5]。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看,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理性认识指导下的自觉劳动。人的实践活动使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不再是适应自然,而是站在自然界的对立面,通过否定自然来求得生存和发展。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断获得对自然界的认识,以指导进一步的对自然界的改造活动。其次,实践是按主观意图改变现实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不仅是认识关系,还是实践关系。在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感触世界,通过发明和使用工具来改造自然界,进而实现自己的意图。外部世界的独立性和异己性决定自然界不会自动地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类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实践活动体现了人的本质属性,发展了人的本质力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创造了人。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人类创造了自然界所不能提供的生产工具,从木棍、石斧到刀剑、锄头,到蒸汽机、发动机、计算机;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力时代,以及今天的网络时代,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来自于人的实践和奋斗。奋斗是人的主体性的生动表现。从本质上讲,奋斗是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人与自然和他人之间的实践和交往,就是人的奋斗过程,是人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并赋予个体人生意义的过程。因此,只有奋斗才能发展人的精神世界,把人从自然意义上的人变成社会意义上的人,赋予生命个体以不同的宽度、厚度、深度和高度。只有通过奋斗,人才能获得存在感、价值感、成就感和幸福感[6]。

(二)奋斗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

生产力与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如果说生产力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生产关系则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矛盾。人们由于不同的利益而形成不同的社会集团表现为阶级,阶级之间围绕着利益而产生的冲突就是阶级斗争。阶级对抗中同样体现着被压迫阶级的抗争后奋斗,体现着这些阶级对于一个更加美好社会的追求。古往今来,被压迫阶级反抗压迫阶级,被统治阶级反抗统治阶级构成了历史进步的画卷。到了今天,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关乎着人类获得自由和解放。

正是一代代人奋斗,人类社会才变得更加发展与文明,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逐步消灭了一个个人与人不平等的现象,消除一个个人与人奴役的制度。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马克思主义阶级立场不是让这种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重现,而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并且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其他阶级才能解放自身,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依靠自己的斗争才能实现。

总而言之,奋斗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唯物史觀科学说明了奋斗在人作为个体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一)中华民族的历史是艰苦奋斗的历史

国以艰苦奋斗而强,人以艰苦奋斗而立。艰苦奋斗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代代相传、日久弥新、生生不息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华,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几千年来,我们的民族经历了许多挑战挫折,正是依靠团结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代代中国人自强不息、筚路蓝缕,壮大着民族的力量,铸就着民族的精神,打败了一个个强敌,才让悠久的民族历史和灿烂文化传承至今,才能让饱受内困外辱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与自由。数千年先民的奋斗造就了我们广袤的国土,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创造着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奇迹,征服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

今天的中国人在奋斗的征程中续写着新的篇章。新中国七十年的历史凝聚着一代代中国人以自己不屈意志写下的豪迈篇章,一个个英雄模范的身影都闪现着为民族奋斗的万丈光芒。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上的讲话,高度概括和说明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伟大奋斗的精神:“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凝聚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的辛勤汗水,蕴涵着中国人的巨大牺牲”[7],在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道路上,整装再出发,在伟大斗争中推进伟大事业。

(二)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8]。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神农尝草、有巢筑屋、燧人取火、大禹治水等我国古代神话和传说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敢于逐梦的执着精神,展现了中华先民们无畏艰辛、勇敢开拓、锲而不舍、不屈不挠的精神。与西方浓厚的神本文化相比,中华文化体现人本文化,是人的奋斗与努力而非神创造了人类一切。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征程中,不断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将民族精神推到新的高度,成为后人新的力量源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奋斗精神贯穿始终,展现着中华民族不屈、毅力、勇敢与奋进。正是一代代中国人将自己的劳动实践注入民族文化,才让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突出表现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君子效法天道的刚健品格,发愤拼搏,在奋斗中积极进取;《孟子·告子下》名篇中写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述说着只有历尽艰辛与磨练才能成就伟大;“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天道酬勤”“自古雄才多磨难”“梅花香自苦寒来” ……一句句名言验证着我国历代志士仁人的不屈与奋斗。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融入民族血脉的精神气质,造就了我们民族独特而又持久的民族心理,不懈奋斗、敢于抗争、勇于逐梦,是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精神指向和追求,必将激励着华夏儿女永远变革创新和不懈奋斗。

四、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

(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奋斗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必须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出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三大里程碑事件和取得伟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是艰苦奋斗优秀传统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党吸收和发扬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并与党的性质、奋斗目标和根本宗旨结合起来,形成了反映共产党本质特色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艰苦奋斗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与领导水平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建党初期,面对敌人疯狂镇压的白色恐怖,他们传播真理,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勇气点燃革命火种。大革命失败后,大批共产党员惨遭杀害,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靠艰苦奋斗的精神,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啃树皮,以“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抗日战争日寇的围剿中,开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度过了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在解放战争中,依靠人民的力量,推翻了三座大山和国民党反动派,“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开创了民族解放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之初,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克服重重困难,迅速恢复了饱受创伤的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我们党将继续带领中华儿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二)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奋斗精神

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深化发展了艰苦奋斗精神,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毕生的信念和行动践行着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是成就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1935年12月,正值红军转战陕北、日寇入侵革命力量遭受严重损失,毛泽东同志在瓦窑堡会议上豪迈地说到:“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9],展现了在国家危亡之际革命低潮之时的大无畏革命气概,和实现民族独立的不屈斗志。毛泽东同志在1936年12月抗日红军大学题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演讲中第一次使用“艰苦奋斗”的科学概念。在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同志万里长征只走完第一步,后面的路更长,更艰苦,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0]。“两个务必”成为全党必须时刻牢记的警钟,时刻提醒着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牢记自己的奋斗使命。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毛泽东同志多次提醒全党同志牢记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他指出:“根本的是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們的政治本色”[11]。艰苦奋斗成为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标题党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