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立德树人视角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养成教育评价体系探究

2020-11-17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立德工匠院校

陈 亮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要求;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经济体系”部分,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16年至2019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四年倡导进一步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2019年国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2019年 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的目标,充分显现了国家在培育时代匠人的决心和意志。回看历史,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古代第一部大百科全书《齐民要术》和先秦时期手工艺专著《考工记》等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工匠精神在我国自古有之。

进入新时代,面对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迫切需要工匠精神的引导,不断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为国家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能。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主体,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此,高职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究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和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立德树人视角探究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和评价体系,以期推动工匠精神普适性发展。

一、立德树人视角下“新时代”工匠精神内涵

通过翻阅近年来相关学术论文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工匠精神内涵和定义及实现路径进行了广泛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利借鉴。就工匠精神产生和内涵来分析,有学者认为工匠精神是古希腊—罗马时期技艺经验延伸出的产物,也有的学者认为工匠精神是传统手工制造业体现出来的工匠的主体能动性及其精神。现实中,在讨论工匠精神时,我们通过劳动产品品质来探究劳动者的“手头功夫”,这种“手头功夫”背后应该有主观能动性、意识或者某种精神的研究,这种精神应该就是——工匠精神。因此工匠精神应该是劳动者劳动过程和主观能动性的充分结合。这种结合,表明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立德树人具体要求高度锲合。工匠精神所展现的责任感、执着信念、坚韧品格和定力与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为此,工匠精神内涵应该立体化精细研究。

一是工匠精神范畴维度层面。“工匠精神”需要劳动者对工作从始至终的热爱和信念的执着。为此,实际工作中,劳动者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近代以来,由于受西方工业文化的影响,在加上传统教育观念中落后教育观念,工匠精神在许多人的认知中似乎与“苦力劳动”等价,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工匠精神并没有普及到各行各业。其实人不是孤立的存在物,都存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劳动关系中的每个人都是劳动者,都是庞大社会机器的一员,理应在自己的岗位贡献全部。因此,工匠精神应该是全民族应该具备的精神,它理应在每一个实践中有所展现。二是从现实实践维度层面,工匠精神在实际工作中与勇于创新、持续专注、注重细节密切联系。例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高级技师陈行行、中国广核集团核燃料操作师乔素凯、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师王树军等时代优秀匠人,都是持续专注、敢于开拓创新的强有力推动者。对于工匠精神倡导的持续、执着、专注,不是像机器操作一样重复一个劳动,一成不变,而是在原有技术中不断探索,挖掘,精益求精,执着追求。从这个角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的认识过程,也正是在这种认识过程形成的认识比前一次的认识更加深刻,因此也推动了技艺的进步和创新。三是在价值维度层面,工作对于劳动者而言,不是简单用来谋生的工具,更是一种对工作本身、对自己生产产品、执着、坚持和信仰。这其中追求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价值精神,是竭力要把品质从99%提升到99.99%。,打造本行业的精品,在这个过程中,这种对产品细节的极致追求,实际工作的精细化、精致化所传递出的精神力量就是工匠精神所涵育的。

为此,基于立德树人视角下新时代下工匠精神内涵,在充分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状况而生发出的一种道德品质和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在爱国、敬业等价值观方面要求具有统一性,对提升中国劳动者素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立德树人视角下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养成路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它是人类自我发展的根本途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劳动和生产生活实践密不可分,人正是在真实而具体的劳动中发展自己,进而实现全面发展。工匠精神本身是实践的,基于立德树人视角下工匠精神培育应在教育中播种,氛围中生芽,实践中成长。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使命。为了能够更好的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课堂是学生接受思想和知识的阵地和主渠道,高职院校应该首发挥课堂教育优势,在学生心理将工匠精神播种。通过“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职业道德的教育,潜移默化的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三个层次,一是什么是工匠、工匠和作坊工、简单的熟练工的区别,让学生能够专注专业技术的养成,让技艺日渐精湛;;二是了解工匠本身应该具有的精神品质,和工匠精神相匹配的应该是在本岗位技术的专业性。他们能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心致志,他能够把自己人生价值和职业目标寄托在自己的专业上,全心奉献,这才是工匠应该具有的可贵品质。三是从专业技术本身和价值追求上看,工匠精神是专业精神、职业素养、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因此工匠精神也就具备三大特征——专业性、职业性、人文性。

为此,在“课程思政”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注重专业课的专业性、技术性的的同时,挖掘课程本身的精神价值,即思政元素,注重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引导,让学生能够在专业上以德才兼备为目标;在“思政课程”中,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应该运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部分,进行教育,改变照本宣科的独角戏授课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让学生搜集一些新时代大国工匠的案例,用案例来挖掘人物背后的精神,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感,让学生在心灵深处认同工匠精神。

(二)制度建设与文化氛围协同保障

为了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该从工匠精神育人制度建设和文化氛围营造上发力。在制度建设上,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链条”制度,制定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标准,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和工匠精神特质,制定立体化全面的课程教学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打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通道。例如实行双导师制,让学生既有技术导师、还有德育导师,这也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实现途径之一;在文化氛围建设上,校内各部门形成合力,达到同向同力同作用,共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例如举办时代工匠进校园、我身边的工匠人等主题活动,营造工匠精神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养成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习惯意识。

(三)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协同发力

从培养新时代工匠人的视角探析,我们可以发现,要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力,协调配合,深度合作,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共育工匠”的机制。从校企合作的角度看,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企业要在人才培养需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承担起企业在工匠精神培育的使命和责任,给与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前沿技术,使用最新设备,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在企业氛围中感悟工匠精神的意义和作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也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企业在人才培养进行实时监控,及时了解学生在专业技术上和职业素养上的不足,让学生在实践中传承工匠精神,推动工匠精神的弘扬。

三、基于立德树人视角下工匠精神养成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评价体系应与国家相关政策为依据,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标准,明确评价主体,坚持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实事求是进行评价。鉴于工匠精神一词,可以分成两个词语,一个是“工匠”;一个是“精神”。其中“工匠”部分表现的是技术价值体现,反映出的是一个工匠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行业的属性;精神是依托于生产背后,长时间积累所形成的专注、持续、忍耐、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因。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养成的评价,应将“工匠”和“精神”相结合,即从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品格三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以期对工匠精神养成提供参考。

(一)专业理论知识评价

专业理论知识是工匠精神中,“工匠”本身的价值体现。参考国内外著名手工业产品的发展经历,我们可以发现,匠人们专注于产品,在反复对产品进行创造、优化、创新的过程中,沉淀出对产品的外观、属性、特点、使用、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理论,他们对产品本身的透彻理解,体现了专业理论素养,因此在工匠精神养成评价体系中应该把专业理论知识评价放在首位,对于专业理论素养的评价,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着手。

产品感悟——工匠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对待产品属性的把握。产品的研究开发与制作成型,主要依靠工匠的精力,优秀的工匠对产品的性能、制作细节、完善卓越有着比较精准度的把握,他们对待自己的工作及产品远超过普通工人的知识积累。

规律驾驭——工匠对本产品客户诉求的深度挖掘,同行业行为和产品本身的运行规律有成熟驾驭。对上述内容的把握程度,直接影响产品价值的实现和是否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创新思维——匠人们不仅对产品本身的属性有充分的了解,还不断分析现实需要,对产品进行推陈出新、转型升级、更新换代。一个优秀的工匠能够捕捉需求层次的需要,增强拥护体验感,实现产品的价值。一个工匠创新思维越强,对企业和国家发展的贡献就越大。

综上,可以得出产品感悟、规律驾驭、创新思维与工匠专业理论知识评价的关联。如下表1:专业理论知识评价

表1 专业理论知识评价

(二)实践能力评价

实践能力是工匠精神中,又一侧面能力特点,卓越的工匠对自己的技艺要求相对较高,将简单的操作不断反复练习,重复操作,寻找不足,以达到最完美标准,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的更新学习,自我发展,让自己的技艺始终在行业中出于独特的优势地位。实践能力评价拟从内在职业技能和外在美学意识两个层面进行评价。

内在职业技能——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专业背景,结合该专业国家规定的应达到的技术标准,将技术操作过程中的前期计划实施、沟通协调、流程控制、统筹计划和安排等方面的能力水平进行专业训练,经过反复练习,不断反思,逐步优化,让职业技能逐渐娴熟。通过发挥权威考核鉴定机构作用,对劳动者职业技能进行专业测评,帮助学生形成较高的职业技能。

外在审美意识——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对于产品外观、产品体验、舒适度等方面的考虑。优秀的工匠,不仅能够从产品性能上做出充分思考,而且能从产品外观细节等方面充分思考,让产品达到内外兼修的卓越品质,这在目标上也契合了工匠精神的意义。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学生美学意识雕琢,以提高学生的美学意识。总之,外在审美意识与工匠人才养成呈正相关。如表2:实践能力评价

表2 实践能评价

(三)职业品格评价

职业品格是工匠精神中,“精神”的直接体现,是指导匠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内驱力,直接是职业发展中所形成的的信念、思想和职业习惯,对于职业品格,可以从专注力、执着力和平常心三个层次来评价。

专注力——一方面,匠人们在工作时能够集中注意力,一丝不苟的对工作进行反复研究,全方位的打磨和钻研产品;另一方面,匠人们对待工作能够从始至终的坚持,不被外界环境诱惑和打扰,形成对产品的精益求精。高职院校在培育人才时,应对专注力进行评价,以养成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品格。

执着力——主要体现在匠人们对待职业生涯中出现问题的忍耐力,本行业工作的长期坚守意识和对行业长期工作所产生的职业忠诚感,让自己能沉淀下来,踏实刻苦,潜心钻研。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执着力的的科学评价,能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职业养成。

珍视感——匠人们能够科学的看待职业得失,淡泊名利,在目前快节奏就业和创业的背景下,能摆正心态,珍视自己的行业,注重自身价值的发挥,为推动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对行业的珍视感进行评价,对于增强行业敬畏感具有重要意义。如表3:职业品格评价

表3 职业品格评价

表4 工匠精神养成评价体系

四、结论与展望

基于立德树人视角下工匠精神养成评价体系深入研究,挖掘了相关评价要素,初步构建了理想的评价模型,并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提出了对策,以期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养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培育出卓越的大国工匠。

猜你喜欢

立德工匠院校
90后大工匠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工匠风采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