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品结构视角下日本与约旦的双边贸易研究

2020-11-17李博文

外国问题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出口贸易结构

陈 曦 李博文

(西安外国语大学 日本文化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约旦同日本均为高度依赖进口能源实现生产发展的国家。约旦凭借良好的国家形象资本,成为局势动荡的中东地区稳定局面的“支点”,并在国际舞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日约双边贸易方面,2017年日约双边贸易额约为6.2亿美元,其中日本的出口额约5.7亿美元,进口额约0.5亿美元。从商品结构上看,近年来约旦主要从日本进口运输工具或机械器材,对日本出口钾肥与磷矿石。1962年至2017年间,日约双边贸易额从0.06亿美元增长到6.2亿美元,增长了百余倍。两国经贸合作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取得了全方位拓展。随着两国贸易关系加深,近年来贸易的商品结构也呈现出日益多样的趋势。长年以来,日约贸易互补性特征显著,日本的汽车、机械器材、电子元件、有机化工产品以及药物,约旦的钾肥、磷矿石、纺织品、化工产品都成为双边贸易中不可或缺的交易商品。然而随着近年来约旦轻工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约旦开始注重提升贸易商品中的附加值,贸易结构中的廉价工业生产原料的比重逐年减少,劳动密集型工业制品的比重逐年增多。

日约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作为反映日约双边经贸关系的重要指标,对于进一步推动日约双边贸易的发展与探索产业转型升级做出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商品结构的变动进行定性阐述,可以为我国优化贸易出口结构、预测贸易安全性、预防贸易壁垒和数字鸿沟带来的贸易摩擦提供借鉴。本研究以日约双边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动为中心,通过建立贸易评估体系来考察影响其结构变动的因素。

一、日约双边贸易的发展历程

自1954年日本与约旦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来,日约两国的双边贸易历经了多次变化。1973年日本受石油危机波及、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2000年约旦加入WTO这三个事件对日约双边贸易起到了推进作用。以此为依据将日约双边贸易的发展历程划分为贸易初期阶段(1962年—1972年)、贸易起步阶段(1973年—1990年)、贸易滞缓阶段(1990—2000年)、贸易深化阶段(2001年至今)四个阶段。考虑到数据的可信度和可获取性,本研究的主要数据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并对经济复杂度观察网中日约双边贸易的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1)“OEC-约旦贸易情况统计”,https://oec.world/ja/profile/country/jor/,访问时间:2019年11月2日。“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统计库”,http://comtrade.un.org/,访问时间:2019年11月5日。

(一)贸易初期阶段(1962—1972年)

第一阶段两国间贸易规模小,主要以日本出口,约旦进口为主。日本主要向约旦进口以贱金属与磷矿石为主的工业原料,贸易结构较为单一;约旦向日本进口纺织加工品、电子元件、加工材料等附加值较高的工业产品,商品结构较为丰富。此间约旦经历了第三次中东战争,而日本已完成了战后的恢复和重建工作,依靠美国的经济援助与产业扶持政策(如“道奇计划”等)正在迈向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此时两国间的贸易呈现出单边倾斜趋势,约旦处于明显的贸易逆差。1967年与1970年时,约旦分别经历了“第三次中东战争”与“黑色九月”事件,导致国内外局势动荡,约旦国内经济增长受阻,双边贸易规模也呈缩减态势。1967年双边贸易总额同比减少了28.37%,1970年双边贸易总额同比减少了22.07%,进出口额也呈明显下滑趋势。而日本方面,以“神武景气”(2)1956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电力五年计划”,以电力工业发展为中心带动了战后经济的复苏。人们把1955—1957年间日本出现的第一次经济发展高潮称之为“神武景气”。为代表的经济腾飞发展态势让日本经济实力增长迅速,1960年至1970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6%,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3%。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且日本政府自60年代开始推行以结构性保护关税和严格限制外资为主的战略进口贸易政策,旨在提高日本的化学、石油化学、钢铁、有色金属及机械等部门的实际保护率,致使约旦主要输出商品无法进一步深入日本市场。(3)张家瑞:《中日贸易商品结构及其成因分析》,《管理现代化》2011年第4期。从约旦对日本的进口额便可看出,随着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日本的工业加工商品出口量激增,让日本在贸易环境中处于绝对的出超优势地位,也为日本完成工业转型和技术转型积累了资本基础和技术基础。

(二)贸易起步阶段(1973—1990年)

第二阶段为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到1990年海湾战争的爆发。该阶段日本与约旦双边贸易额大体呈陡增趋势。约旦向日本的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比重稳定在5%—6.5%之间,日本成为约旦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的亚洲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1983年两国贸易总额3.1亿美元,约旦向日本的进口量占到进口总量的13%,超过了美国,成为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但是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被阿拉伯诸多国家列入制裁名单,经济发展受挫,而此时日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转向以发展汽车、钢铁等重工业为主导,导致能源进口需求激增。1987年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日本的泡沫经济从而影响了两国的贸易进展。(4)蒋旭栋:《论日本在中东地区的政府开发援助战略》,《阿拉伯世界研究》2017年第3期。1978年至1979年间日约双边贸易总额呈减少趋势,但随后又开始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石油危机的影响波及日本后,日本受到阿拉伯石油出口国家的经济制裁。为了维持国内经济平稳运行并保证能源安全,日本开始注重与中东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采取包括政府开发援助支援战略、产业开发项目投资等手段,试图用经济外交来打破政治僵局。随着约旦工业化建设与国内实行“第三次五年计划”经济政策出台,约旦着眼于国内资源的开发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兴起刺激了经济增长。但随着进口量的同步增长,约旦政府积累了大量外债,贸易赤字也迅速增长,为之后约旦严重的通货膨胀与财政危机埋下伏笔。日本在对中东地区进行ODA(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政府开发援助)援助和贸易合作时,对非产油国的约旦也同样给予了有力的经济支援,从而进一步推进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关系。

(三)贸易滞缓阶段(1990—2000年)

第三阶段是从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到2000年约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间的10年。海湾战争爆发之后,约旦以声明支持伊拉克的立场被海湾诸国中断了石油供给。1990年与1991年的进口量同比减少了7.6%与26.8%。而且由于1994年以后伊拉克被经济制裁的缘故,出口量的增长也渐趋缓慢。贸易开放度从1981年的139%下降到2000年的110.4%,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开始走低。但从1990年开始,约旦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投资的自由化经济政策,如公有企业民营化与税制优待等。并且在对外贸易方面不仅加入了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还积极与各国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约旦高度依赖对外贸易来发展经济,其宽松的贸易政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走势日趋低迷,随着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呈现持续性颓势,在经历1997年亚洲通货危机和国内金融危机的磨难后,加工型贸易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日本为刺激经济发展,对贸易政策也实行了调整。日本采取不断削弱贸易壁垒,大力吸引外资经济,融入WTO的自由贸易体制等外贸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综上原因,第三阶段间的日约双边贸易总额受政策影响与经济势态起伏较大,日约双边贸易的成长较为缓慢。

(四)贸易深化阶段(2001—至今)

约旦2000年加入WTO后陆续与美国及欧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简称FTA),积极推进多边贸易自由化。2001年在亚喀巴港口设置自由贸易区,加速了贸易流通与经济增长。受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影响,贸易总额同比增长速度减缓,但随后因战争影响迁入约旦的伊拉克难民掀起了海湾诸国对约旦房地产投资的热潮,加上世界经济向好发展的大背景,对约旦在外汇导入、贸易关联的改革和贸易自由化等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贸易开放度从2001年的109.3%上升至2007年的146.6%。2008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导致石油价格飞涨及美元贬值,2008年约旦的物价上升14.9%,进口商品物价上涨18.9%,严重影响了约旦进口规模的成长。约旦的主要出口国欧盟国家以及美国也因市场不景气,限制了约旦出口额的成长。2010年约旦的GDP下跌2.3%。受到2010年“阿拉伯之春”的影响,约旦经济一度陷入萎靡不振状态,甚至2016年外债占到GDP产值的95%以上,日约双边贸易额也呈现雪崩式跌落。(5)姜明新:《约旦哈希姆王国投资环境分析》,《西亚非洲》2008年第8期。《约旦时报》社论,2019年上半年约旦国债飙升至295.18亿约第(约旦货币单位),显示出国民经济形势的严峻。2019年10月22日,约旦财政部部长伊泽丁·卡纳克里在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磋商时表示:尽管叙利亚难民带来了巨额财政支出,但政府会积极完善经济增长计划,希望通过开展多边贸易合作来控制预算赤字并减少公共债务。

进入21世纪后,日本的对外贸易政策开始向双边贸易政策转变,这与日本国内经济低迷,世界自由贸易组织蓬勃发展有着重要关系,日约双边贸易额整体稳定且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失衡现象还是明显存在于日约双边贸易之间。

二、日约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的总体分析

贸易初期阶段和起步阶段,约旦对日本出口的商品主要以原料性矿石产品和贱金属材料等初级产品为主,进口纺织品、机械、电子产品、化工原料、工业加工品等商品,进口商品结构多样且总量规模大,但出口商品结构单一且总量规模小。约旦出口日本的商品结构较为稳定,主要以磷矿石为主。1964年至1982年来一直占出口总额的90%以上,成为最主要的出口商品。1983年以后比重逐渐减少,1997年后被肥料占比超过,但一直稳居出口额前三位,占比稳定在25%左右。约旦虽为非产油国,但国内磷矿石产量丰富,在商品贸易中占有绝对优势。部分贱金属,包括有色贱金属在1962—1965年、1972年占比锐减。丝绸在1978—1979年,占比约为12%—16%。钾肥从1985年开始占比逐渐增加,从11%上升至1996年的35%。其他肥料1997年以62%的出口比重占据第一位,至2011年一直处于领先位置。近年来,随着约旦工业化进程加快,酚类化工品以及纺织品也成为约旦出口日本商品中的新兴品目。

日本的出口商品结构较为丰富且商品数量也逐年增长。经过产业结构升级与工业化发展,约旦逐渐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的出口模式取代以初级产品为主的资源密集型出口模式,而日本对约旦也逐渐形成了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局面。贸易前中期,约旦从日本主要进口人造纤维面料(1978年之前的主要进口商品)、运输器材、电子仪器、加工工业品、纸张等商品。1978年以后,运输器材及运输工具占比增多,出口额渐渐占据出口总额的大半,其中汽车、公共客运车辆、轮胎及车用零配件为主要进口商品。1979年,卡车首次超过人造纤维成为对约旦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然而此时出口的运输器材中,零件以及器械占了很大部分,高技术产品较少。此后,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汽车与卡车等运输工具类商品增长迅速,截至2017年,运输工具的出口占到87%,出口额达到4.5亿美元。

本文采用的贸易评估体系主要参考林爽(2014)(6)林爽:《中国与德国双边贸易商品结构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商学院,2014年,第36页。和杨忠信(2018),(7)杨忠信、李世冉、谢伟伟、田晓斌:《中约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商场现代化》2018年第23期。从约旦出口日本初级商品的结构变化、日本出口约旦的工业制成品的内部分析、以海关编码(H2S)为基础的商品结构分析、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和结构变动指数分析这六个维度作为分析日约双边贸易中商品结构变化的指标。

(一)约旦出口日本初级商品的结构变化

早期日本进口约旦的商品多以初级商品为主,而约旦进口日本的商品基本都是工业制成品。两国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

图1为1962年至2017年日约双边贸易中约旦出口日本的初级产品的占比情况。1962年至1996年期间,约旦出口日本的初级产品占比总体呈减少趋势(排除1970年未分类商品占比的影响),这显示了约旦工业化进程加快,在日约贸易中呈现由资源密集型出口向工业制成品出口过渡的趋势。1997年以后,随着矿石开采技术的成熟与约旦政府为了增强商品的贸易优势,磷矿石的出口量开始回升。约旦磷酸盐公司(JPMC)对露天矿开采项目的设立,让约旦的磷矿石产量倍增,成为出口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约旦磷酸盐公司与日本Arab钾盐公司合资建成了日本—约旦肥料公司,工厂设在亚喀巴保税区。1997年5月投产运营,主要生产tNPK复合肥销往日本。(8)《约旦磷酸盐生产现状及建设项目简介》,《化工矿物与加工》1999年第2期。自1996年以后,日约贸易商品结构中,约旦的钾肥出口也影响到了磷矿石的出口占比。初级商品占比逐年减少,让日约双边贸易的剪刀差减小,有助于双边发展对等贸易,从而减小不等价交换带来的贸易逆差,为两国贸易模式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图1 约旦出口日本的初级商品占比变化

(二)日本出口约旦的工业制成品的内部分析

联合国颁布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一级分类工业制品内部同时涵盖了三种类型的商品: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SITC5与SITC7类)、劳动密集型商品(SITC6与SITC8类)以及未分类的其他商品(SITC9类)。为了直观反映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商品与技术密集型商品占比变化的趋势,表1为根据日本出口约旦工业制成品的相关数据整理的工业制成品占比变化统计表。

表1 1997—2017年日本对约旦出口的前十类商品种类变化一览

根据图2可知,在1962至2017年的日约双边贸易中,日本出口约旦商品的商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劳动密集型工业制品的占比呈逐年减少趋势,而资本密集型工业制品的占比呈整体增长趋势,这也反映了日本国内产业结构的变迁,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产业逐渐减少,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让日本不断增加出口产品中的附加值。(9)翁静丽:《我国贸易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18年,第15页。近年来,日本对约旦的出口结构表现为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为主,少量劳动密集型商品为辅的趋势。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约旦由于存在技术差距、创新能力不足等原因,在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上与发达国家或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如机械类、车辆类、电机电气电子类商品。日本从约旦进口的是生产原料等廉价商品,而日本向约旦出口的则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商品的贸易出口结构以及两国生产者在产品层次上的分工,并依据各自的优势生产各自具有出口竞争力的差异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图2 日本出口约旦的工业制品的占比变化(除去未分类的商品)

(三)以海关编码(H2S)为基础的商品结构分析

由表2和表3可知,1997年至2017年这二十年来的日约双边贸易中,日本对约旦出口的前十类商品种类基本未变,大部分商品排位变化较小,且均为工业制品。约旦对日本出口的前十类商品略有变化且部分商品浮动明显,体现在轻工业商品排名提升与种类多样化,这表明约旦近年来工业发展已从高度集中的重工业向轻工业转变,结构层次更加丰富,尤其体现在纺织品与农副业产品的出口量增多上。从总体上看,双边贸易的主要商品基本稳定,起伏变化较小,日本的运输工具、机械与化工产品是约旦市场的主要需求商品,而约旦的化工产品、矿产品和金属等工业原料成为日本市场所需求的物资。

从要素禀赋理论的观点来看,约旦资本存量较少但是劳动力资源丰沛。约旦可以依托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原材料初级产品优势,继续扩大劳动密集型出口商品的规模,弥补贸易逆差带来的赤字。(10)特·奥尔洛娃、钟东:《约旦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评论》1985年第10期。而日本的资本存量较多但人均资源匮乏,可以依靠自身掌握的核心技术与雄厚的生产资本,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高技术商品出口,扩大贸易顺差的优势。

从技术差距理论的观点来看,两国双边贸易中部分商品结构变动的原因为战后日本依靠美国的经济援助,恢复了生产秩序,生产技术也逐步成熟。1956年至1973年间,日本充分运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紧紧抓住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50—70年代),适时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工业生产大幅度跃升,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此时日本已向约旦出口部分技术密集型商品,而约旦由于科技水平较低只能出口生产原材料等商品。随着产业转移和约旦工业化提速,模仿时滞短的约旦也可以生产出如机械、精密仪器、运输工具等技术密集型商品,满足内需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优势。

表2 1997—2017年约旦对日本出口的前十类商品种类变化一览

表3 日约双边贸易主流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变化

(四)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以近十年来日约双边贸易中日本出口的主流商品即运输工具及机械,与约旦出口的主流商品即化工产品及矿产品作为分析对象,通过计算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来分析这些商品的竞争优势的强弱。

日本向约旦出口的运输工具比较优势相对明显,指数全部位于1.25以上,近年来,RCA指数不断上升,保持在较高位置,表明日本运输工具在约旦市场的比较优势不断扩大;反观机械类出口商品总体位于0.8以下,且呈减少趋势,表明日本的机械类商品在约旦市场比较优势逐渐显弱。而约旦向日本出口的化工产品RCA指数稳定在1.25至2.5之间,保持着稳定的比较优势,矿产品基本稳定在2.5以上,明显具有比较优势。这也体现了两国在禀赋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双边贸易,约旦应通过技术外溢效应促进技术与贸易结构的升级优化,积极向创新型国家靠近,挖掘出自身的资源优势并在未来的贸易市场中不断积累经验,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11)张彬、桑百川:《中美技术密集型产品双边贸易研究——显性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与贸易平衡研究》,《亚太经济》2015年第1期。

(五)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

如表4所示,日本出口约旦的运输工具贸易结合度指数较高,总体保持高于1的数值,说明了约旦对日本生产的运输工具的高度依赖性。但机械类商品呈波动性下滑趋势,说明日本生产的机械商品逐渐失去了依赖性,可能与约旦自身工业化发展与其他国家贸易的市场选择有关;而约旦的化工产品与矿产品总体呈现下滑趋势,反映出日本对于约旦初级产品的依赖性越来越弱。综上,日约双边贸易中,约旦对日本的依赖性强,需要向日本进口资本密集型的高技术含量商品,但日本对约旦的依赖性较弱,约旦的初级商品在日本市场中不占优势,需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表4 日约双边贸易主流商品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变化

(六)结构变动指数分析

本文计算了1998年至2017年近二十年间日约双边贸易中前四类商品的结构变动指数。如表5所示,日本的运输工具与约旦的化工产品、矿产品的结构变动指数数值较高,位于0.5以上,表明二十年来,这三大类别商品的浮动幅度较为明显,这可能是因为这些类别的商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较大,更容易受到贸易环境的影响。尤其是2008年至2012年间,约旦的出口主流商品结构变动指数全部位于0.25以上,说明这五年间商品结构变动最为明显,侧面反映出约旦工业生产格局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升级。2013—2017年间约旦的轻纺织品的变动指数也有显著提升,说明约旦开始从重工业发展向轻工业发展的倾斜趋势。

表5 日约双边贸易主流商品的结构变动指数的阶段变化

三、影响日约贸易商品结构的因素

日约双边贸易中约旦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初级商品出口渐渐转向为工业加工品出口,依靠其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出口商品的附加值不高,单靠人口红利与资源禀赋不能扭转在贸易中的入超处境,而日本市场中的约旦初级商品也没有相对竞争优势。

约旦的工业发展虽然迅速,但仍是以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加工生产为主,在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利用人口红利和对外开放改革策略带来的发展机遇,可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的剪刀差。但是随着产业链转移、世界技术革命热潮、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约旦也面临着加快产业转型的重大课题。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商品结构优化,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必然结果。通过贸易结合度指数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约旦出口的商品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尚未具优势,且日本从约旦进口商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因此,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核心技术能力、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成为重要任务。

从数据分析可知,日本与约旦都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的转型优化。近年来,约旦不断从初级商品出口转型为工业制品出口,而日本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出口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的转型,并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12)俞肃婷:《基于H-O理论对OECD中12个国家的要素禀赋浅析》,《现代商业》2009年第24期。约旦在保证传统优势商品竞争力的同时,不断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通过技术转型、人才培养等手段让创新型新兴产业得到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提供发展动力。

近年来日本与约旦双边贸易中技术外溢效应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人才培养效果更加明显。日本与约旦都是注重教育的国家,尤其约旦需依靠侨汇积累国家资本,更加注重优质人才的培养,在技术开发与创新机制的动态发展中,约旦的侨汇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转移与扩散作用越来越突出。第二,学习效应的显著提升。约旦本土企业本着“干中学”的态度,向日本企业学习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比如,日本丰田汽车在约旦由Markazia经销商公司负责,该公司成立于1999年,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成长,已经吸收了丰田公司的经销经验与管理技术,成为约旦汽车经营商中的佼佼者。(13)约旦-丰田汽车官方主页:“关于Markazia”,https://toyota.com.jo/about,访问时间:2019年10月20日。第三,日本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日本企业通过外商直接投资(FDI)带来的技术外溢效果也体现在为约旦本土企业提供示范样本方面。约旦企业作为东道国企业可以通过模仿与学习促进自身经营体制改革,引入日本企业的高新技术与管理模式来促进自身发展。

(二)垂直型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

目前日约两国产业间贸易趋势盛行,日本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而约旦还是主要以初级商品和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为主,两国间的垂直性国际分工格局明显。两国的经济无法紧密联结在一起,资本市场无法机密结合,经济一体化处于较低层次,这也是影响到商品结构的又一重要原因。

日本与约旦经济实力相差较大,两国间的分工格局呈现出约旦提供初级原料而日本负责加工为工业制品的局面。虽然国际分工作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国际交换与贸易增长,但是这也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与贸易差额的积累。“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表现为其产品的垄断价格提高,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往往表现为其产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出现恶化趋势。”(14)李汉君、孙旭:《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趋势与出口商品结构——基于1981—2007年的时序数据的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第3期。

目前,约旦的出口结构仍较单一,商品多元性较差。而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是商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需积极开发多元化商品并促进多边贸易来满足国内的消费供给。虽然近年来约旦商品结构已逐步改善,但是对于国际高端市场来说缺乏吸引力,出口的商品还是以廉价加工制造品为主,缺少核心竞争力。近年来,约旦政府通过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建设,让生产企业着眼于追求质量、品牌、产品个性差异来拓展商品的海外市场,发展多元化商品的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国家政策来配合市场运营,规范国内市场竞争秩序,建立规模经济产业和垄断竞争产业相统一的国内市场结构,为出口商品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打下稳固的组织基础。

(三)贸易类型的多样化发展

约旦与日本等国家进行贸易时享有普惠制优待,这让约旦的商品可以更好地进入日本等其他国家的市场。约旦也是第一个且目前唯一一个被美国政府授予QIZ优待的国家,约旦出口美国的商品不仅可以免除海关税收,还可以免除配额限制。(15)《改变传统观念 投资约旦》,《世界机电经贸信息》2003第6期。

约旦亚喀巴自由工业区加工贸易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还可以增加外汇收入并加快生产技术发展。约旦与日本的双边贸易类型也呈多样化发展,在加工贸易方面,日本投资商在约旦成立工厂,积极投资建设项目,比如日本的汽车制造公司和约旦的零件工厂之间的装配业务发展,以及服装制造产业的来料加工贸易发展等。约旦Al-Sanabel公司与其德国伙伴Kusters及Reifenhauser公司,同日本Hongda公司三方合资在约旦设立不织布工厂,该投资计划符合生产者对高质量布料及具竞争力价格的需求,同时可减少约旦布料的进口,有助于提升约旦产品规格、增加国外市场渗透、支持约旦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的综效。(16)锦桥纺织网:“约旦与德国和日本公司合资设立不织布工厂”,https://www.sinotex.cn/news/subject/paochu/newsDetails.asp?id=155229,访问时间:2019年10月7日。约旦的纺织产业除了满足本地需求之外,还将商品用于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由于约旦转口欧盟国家或中东16个国家免除关税,且96%的商品转口美国也免除税费,因此转出口贸易的发展也成为影响出口商品结构变动的要因之一。纵观近些年来约旦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纺织类产品的出口成为成长速度最快的一类,一些实力雄厚的本土纺织公司成为纺织产品出口的主力军,比如Scorpio Trade Group、Global Trends for Trading Agencies和Orient Treasures Mills等老牌服装贸易公司。

此外,由于约旦有着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市场,日本对约旦的补偿贸易也得以快速发展。比如日本对约旦旅游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将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相结合,由于约旦有着较好的旅游资源发展前景、有偿付条件和偿付能力,所以日本可以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来给予约旦项目投资开发的基础条件,并从中获得利润报酬,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多种贸易类型的发展,不仅为日约双边贸易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也成为区域贸易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4)国际关系与经济合作

约旦为中东地区为数不多的非产油国之一,与日本一样高度依赖能源进口满足发展需求,但日本凭借科技优势成为领先的经济实体。由于国内资源稀缺,约旦和日本都非常注重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并积累了良好的国家形象资本。加强政府层面交流首先要着手于增进两国间贸易合作的信任度和理解度。在2004年12月至2007年11月启动的“通过博物馆活动振兴观光”项目中,日本投资建成了约旦国立博物馆、卡拉克考古博物馆、死海博物馆和萨尔特历史博物馆。通过国际协力银行借款约72亿日元,建成了死海展望台(2006年5月开馆),无偿资助15亿日元建成了侯赛因国王大桥(2001年3月竣工)等。日本用技术支援、项目投资、建设贷款等手段,在牢固合作关系的同时,也加快了约旦经济的发展。

2007年至2011年日本对约旦累计援助达3.16亿美元。从2012年到2014年,日本向约旦提供1.56亿美元贷款。2014年11月阿卜杜拉二世国王访问日本,日本宣布将向约方提供2 000万美元援助用于帮助其应对叙利亚难民危机。2015年1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约旦,宣布将向约旦提供约合1.25亿美元的援助。2016年10月阿卜杜拉二世国王访问日本,日方宣布向约旦提供300亿日元(约3亿美元)国家政策性优惠贷款用于减少约旦的公共债务,并为约旦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先项目提供融资。2018年5月,安倍再次访问约旦,承诺向约旦提供16亿日元(约合140万美元)无偿资金援助,用于完善在约叙利亚难民的相关生活基础设施。

结 语

日约两国双边贸易的发展受国际政治因素和贸易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且工业结构的区域性、时序性、层次性差异导致了贸易商品的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日约两国经济实力存在着显著差距,贸易地位也呈现出非对称的特点。本文通过数据分析厘清日约双边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化,探索造成结构变化的原因,建立基础的双边贸易评估体系来分析双边贸易中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日约双边贸易中,约旦的商品结构逐渐从初级商品出口转向工业制成品出口,工业制成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制品为主,主要体现在纺织品与化工品种类的增多上;而日本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出口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模式,尤其体现在机械与运输工具比重的增多上。本文通过计算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和结构变动指数来具体说明商品结构变动的具体趋势。日本向约旦出口的运输工具有绝对优势,约旦向日本出口的化工产品和矿产品有较强优势,但日约双边贸易中约旦对日本商品的依赖性较强,日本对约旦的依赖性较弱。日约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主要由产业结构的优化、垂直型的国际分工、区域经济合作和贸易类型的多样化发展等因素共同造成。

评估两个国家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化,其结果不仅可以用来评估投资的风险系数,而且可以观测到两国间工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细化两国工业化的历时发展,以工业结构的变动为视角,以生产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链的转移为考察对象,对日约双边贸易中的商品结构变化进行进一步研究。在经济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充分研究产业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动态,对调整投资与加强贸易合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出口贸易结构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给情绪找个出口
论《日出》的结构
贸易统计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