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切忌“走形变样”

2020-11-17康琴

廉政瞭望 2020年24期
关键词:走形实质性下功夫

年底了,又开始写总结了。与机关里一些参与工作总结报告撰写的人交流,他们聊得最多的就是创新,有的是今年创新工作的总结,有的是来年创新工作的安排。

基层历来是创新的沃土。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创新做法都出自基层。岁末年初,基层有总结改革创新的做法、谋划来年创新工作的做法,值得鼓励。

但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注意,就是一些基层部门似乎患上了创新“强迫症”,文必谈“创新”,各类“创新”政策和做法层出不穷,其实更多是做虚功、搞形式、走过场,走形变样。

一名同事最近参与了一次全国性的论坛,论坛上一名来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专家就总结了创新“走形变样”的几种不良倾向。首先是概念式创新。这类创新只提概念,关起门来一门心思抓材料,变换表述玩“文字游戏”,善于包装,用的都是“全国首创”“某某模式”等字眼,实际上毫无实质性内容。

一种是打包式创新。这类创新也无实质性内容,只是将以前已经做了的工作,和其他工作排列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项新工作。比如某地提出来的打造“办事不求人”环境,就是将之前几年“只跑一次”审批等工作合并在现有工作中。

还有一种是求异性创新。这类创新为求新而求新、为求异而求异。中央政府一旦有个新的提法,求异性创新不会在实践上下功夫,却在吸引眼球上下功夫。比如前几年中央提出“互联网+”后,一些地方所有工作都要加一个“互联网+”,以求新求异。

第四种是无痛式创新。任何创新都是要有利益的调整,要有问题的碰撞,现在很多创新没有代价,无痛感,皆大欢喜。这类情况,记者采访中遇到比较多,每当问到创新工作中有什么难点、冲突时,对方基本称毫无冲突。其中,部分是不愿意将冲突矛盾公之于众,部分确实是没有问题的碰撞。

这里面有基层政绩冲动,也有上级部门用错了“指挥棒”,“上级要求创新,下级疲于应付”的情况,背后反映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不良风气。

基层治理创新是适应发展要求和现实挑战而进行的探索,需要“破旧”和“立新”并举,效果要看群众的感受和口碑,而不是看“创新”有多少。

猜你喜欢

走形实质性下功夫
检察机关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实证研究
拜登和习近平举行“广泛和实质性”视频会晤
吃肉频率能体现乡村治理水平? 走形的标准化徒增负担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孤独会造成实质性伤害
在真抓实干上下功夫
要在精准摸排上多下功夫
二手车电商开始“走形”
辣妈当道拒绝走形
别让解决问题“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