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隐性教育的实施

2020-11-17郭艳丽

清风 2020年18期
关键词:隐性法治道德

文_郭艳丽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具有人文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作用,是全面育人必不可少的环节。随着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倡导教师用多种方法和理念授课,提升教学实效性。隐性教育的理念一经提出,就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以下本文就来说一说什么是隐性教育,以及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隐性教育。

什么是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与直接宣扬理论、讲大道理的教学模式不同,它并不直接呈现知识点,而是通过组织教育活动,在细节中渗透教育,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收获,拥有更加真实和深刻的感受,从而达到提升教育实效性的目的。且在整个过程当中,学生甚至忽略了学习本身,打消了对学习原有的抵触感,在参与的过程中切切实实地懂得了很多书本中的道理,这就是隐性教育的绝妙之处。它以多样化的形式存在,深受学生喜爱,它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理论,而是强调实践,这显然能够满足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需求,与课程特征也是相一致的,值得教师大力研究和推广。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如何实施隐性教育

隐于生活,淡化教育意图。一些小学生有一种逆反心理,教师和家长越是强调的要求,他们越是抵触,在学习中也是一样,教师不断重申的理论,很可能早已令他们厌倦。因此淡化教育意图,是改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态度的第一步,有了这一基础,后续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既定的轨道上开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课程内容生活化。首先,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不成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实际生活或可以让学生感知的实物,在遵循道德、公共秩序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的探索体验内化行为准则。

其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源于日常生活,是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感知和实践的,而且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去体验、锻炼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因此,教师需要有效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的因素,把教育意图巧妙地融入其中,淡化学生的受教育意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并主动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交际、学习中。

比如,《上学路上》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并了解看到相应的交通标志时应遵守的规则,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识记。具体设置的情境如下:小西非常开心地走在上学的路上,边走边唱。当走到人行横道的时候,他看到了一个交通标志。这时,教师让学生观察多媒体的画面上路口有什么交通标志,并问学生:小西是怎样过人行横道的?一问一答,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总结出了如何过人行横道,并记住了人行横道的标志……教师告诉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做到的,我们要做一个合格守法的小公民。

隐于体验,潜移默化。可以说,体验是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把教育隐于体验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深层了解,还能促进学生品质与心智的成熟。实施体验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如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借助课堂生成的内容来开展体验活动,家校合作引导行为,等等。

比如,教学《吃饭有讲究》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每天是怎样吃饭的,让学生回顾自己的行为,然后讨论怎样做个有礼貌的乖孩子,如吃饭前要洗手,吃完饭主动收拾碗筷,帮助妈妈干力所能及的活,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还应与家长积极地合作,建议家长在实际生活中引导孩子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并以此来规范其行为习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所学,在潜移默化的生活体验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隐于多元化情境,激起共鸣。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多元的情境对小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比枯燥的讲授更易于让学生接受。而且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可以打破时间、地域、空间等的限制,把相关的法治知识隐于其中,更能触动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

针对小学生对危险认识不足的问题,为了有效减少他们与危险的接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法治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将诱拐儿童事件改编为视频小故事,把犯罪嫌疑人经常用的一些诱拐手段融入故事中让学生观看。同时还要把生活中相关的新闻报道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认识到这些事件不是故事,而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以法律知识为切入点,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向学生讲解法治、安全教育,这样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将道德与法治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的保护意识和能力。

总之,隐性教育必将在未来的教学中全面推广,它满足了学生对学习的趣味性需求,也体现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具体的组织应用方法并非只有以上几种,只要教师对隐性教育有准确的理解,在正确的方向上钻研,方法是无限的,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对隐性教育的推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隐性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更正——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道德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