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文言文教学
——以《司马光》为例

2020-11-17王家福

清风 2020年18期
关键词:司马光文言文教材

文_王家福

一谈起文言文教学,熟悉苏教版教材的老师不禁眉头一皱,因为在苏教版教材中未曾出现此类体裁。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至六年级教材中,出现了《精卫填海》《杨氏之子》等11 篇文言文。那该如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呢?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司马光》一文能很好地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根据课后练习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习一篇课文的方向,不管课文体裁是什么,首先要设定教学目标。部编版教材最大的特点是课后练习蕴含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师一般可以借助课后练习进行该课目标的设定。该课课后有三个练习:第一,跟着教师朗读课文,注意语气的停顿,并背诵课文。第二,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第三,思考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并和同学交流。

于是教师就根据《司马光》课后的三个练习设定了该课的三个教学目标:第一,认识“司、跌”等5 个生字,会写“庭、登”等7 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并把故事讲出来。第三,初步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特点,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沉着冷静。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设立了符合学情的三个目标,指明了教学的方向。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教学

《司马光》是大部分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文言文学习的开篇。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降低难度,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只有让学生觉得文言文学习不难,有方法可循,才能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怎样降低学习的难度呢?联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教师引领学生联系已有学习经验,不仅学生能对故事本身有进一步了解,还引到古人对司马光的故事的描述,让学生对下一步的课堂学习充满了期待。

引导学生主动借助注释阅读

理解文言文字义的方法有很多,如在该课学习中教师就运用关注注释、根据字形、拆字组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字义。字义理解了,句子所对应的内容也就理解了。如文中的“瓮”字,根据注释,它的意思就是口小肚大的陶器,随后教师出示了“瓮”的象形文字,口小肚大的陶器就是“瓮”。为了更好地理解“瓮”字,教师可以说:司马光砸的是缸,那么瓮和缸一样吗?老师这里有两张图,观察观察,你认为哪一个是瓮?哪个是缸?通过两张图片的对比,学生就进一步记住了瓮口小、肚子大的特点。

通过多种方式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课堂就是缺少灵魂的课堂。

在《司马光》教学中,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与其他课文的不同。教师出示现代文《司马光砸缸》,让学生对比两者对同一个事件的描述。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总结出文言文的特点:第一,篇幅很短,字很少。第二,读上去很难,有点儿看不懂。第三,有注释。

最后教师总结文言文的特点:这篇课文的文字是用古代的语言来写的,像这样语言习惯和我们不一样,语言精炼简短,有时注上注释的文章,我们叫它“文言文”。对于这些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比较高的概念,通过对比的方法可以降低难度,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的朗读无疑是课堂上的一个重点,读得好,文言文的味道也就出来了。课堂上教师进行了划节奏朗读: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wèng),足跌(diē)/没水中。众/皆(jiē)弃去,光/持(ch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g),儿/得活。师生根据节奏进行反复的朗读。教师根据本文语言的特色,即每句话前半句是人物,后半句是行为划分了节奏。接着教师问学生:我们朗读时除了需要在人物后停顿,还需在哪里停顿?这样的指导既能让学生了解文言文中出现的人物,还能让学生进一步联系人物的行为。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为了进一步了解故事,挖掘文言文语言的特色。教师根据事情的要素:人物、地点、行为让学生填写两张表格。先填第一张: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中出现了哪些词是表示人物的?于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庭,人物—群儿、一儿、众、光、儿,就被提炼了出来了。这些人分别做了什么呢?再填第二张表格。学生得出了群儿的行为是戏于庭;一儿的行为是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的行为是皆弃去;司马光的行为是持石击瓮破之。通过表格的填写,对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归类,学生也就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多种方法,避免了逐词逐句的理解方式,让学生在对比、提炼中得到了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会觉得文言文枯燥,反而会觉得充满了乐趣。

猜你喜欢

司马光文言文教材
教材精读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永不说假话
司马光说谎受责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司马光“警枕”夜读
司马光砸缸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