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历史上哈尔滨国际商贸城形成特点

2020-11-17韩士明

黑龙江史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哈尔滨铁路

韩士明

(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0)

哈尔滨,历史上是中国重要的商贸中心,远东地区著名的“国际商贸城”。改革开发后,哈尔滨市多次把建设“东北亚重要经贸中心”“商贸都城”“国际名城”作为目标。回顾历史,哈尔滨是天生具有商业因子的城市,是城市商业发展史上的奇葩,是重商主义思潮下发展起来的典型城市。他的典型性具有以下特点:

一、哈尔滨是以“市”立“城”的典型城市

现代汉语“城市”是一个合成词,是指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古代汉语“城市”可以分解为“城”与“市”。“城”表示完全用土垒筑的城圈,有的城被分为两层,内层用“城”来称谓,外围称为“郭”。“市”字解释主要与买卖有关。最初,中国城市的发展是适应军政中心需要,先修筑成“城”,修建城门、城墙等,然后派兵守卫,这时就称为“某某城”,如北京城、长安城等。随着城内人口数量增加,为了满足城里人口生产、生活需要,又逐渐发展了集市,才有了“市”的概念。所以中国城市发展一般规律是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城”的附属功能。与中国传统城市发展路径不同,哈尔滨从发端就是靠“市”起步的,并没有建造过城墙。从1898 年俄国先遣人员花了8000 两白银买下田家烧锅作为办公地开始,哈尔滨就与商品和市场结缘。中东铁路建设及城市建设时期,哈尔滨就是一个大市场,人员、资金、物资短时间内迅速集聚,铁路建设高潮时雇佣中国民工就达到17 万人。为了保障人员生产、生活物资及铁路、城市建设之需,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显然无法承担,必须通过市场化运营才能满足及时和充足的供给。当时人们都说哈尔滨市不说哈尔滨城,就是因为哈尔滨从商业起家,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

二、哈尔滨城市管理充满“商”的色彩

1903 年,中东铁路通车后,铁路管理局设在了哈尔滨,城市的管理也由东清铁路管理局代行城市管理职能,用企业化的方法管理、组织整座城市运行。日俄战争之后,沙俄在中东铁路推行城市自治运动。1908 年,沙俄在哈尔滨成立非法的城市自治公议会和董事会,行使城市行政管理权,也就是说从铁路开建直到10 年之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市政管理机构,但是实权仍然控制在铁路局手里,企业化管理色彩依然很浓。

当时的傅家店(今天道外区)归清朝吉林将军管辖,借助铁路修建,商业渐起。据1900 年9 月潜入哈尔滨的日本间谍石光真清记载,“当时的傅家店是松花江火轮船的码头,与火车站相连接,水陆交通堪称方便,颇为繁华”,此时清政府还没有设置行政管理机构。1901 年,傅家店商民自动组成滨江公益会(滨江县商会前身),自行管理当地的商业,社会职能主要由商会代管。到1904 年,傅家店地区已显现出商业中心的迹象,清政府于1905 年在傅家店设立哈尔滨关道,开始收税,所以清政府对傅家店的管理也是先商后政。

三、哈尔滨是以外国资本输入为主发展起来的典型国际商贸城市

哈尔滨建设得比较晚,1898 年铁路开工建设,随后开始城市建设,当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动力为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经济侵略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内燃机、电力动力为主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经济侵略主要以资本输出为主。西方资本输出形式主要体现在修铁路、开矿山、办企业、建银行及强迫性借款上。回顾哈尔滨的发展历史,以上列举的这些资本输出现象都有体现。中东铁路未建之前,先成立了华俄道胜银行,为铁路建设筹集资金,清朝虽然入股,但实权操纵在俄国人手里。应该说中东铁路就是资本输入的最大成果,也是由于有了铁路,哈尔滨抓住了临路型经济发展有利时机,为商贸活动奠定了基础。借条约之便,俄商捷足先登在哈埠建设了一批近代企业,大企业有1898 年建设东北最大的机械企业——东清铁路总工厂、最大航运公司——中东铁路航运公司。1900 年,创办第一家近代制粉企业——满洲第一面粉公司、中国第一家近代啤酒企业——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远东第一百货商店——秋林公司等。后来起步的行业还有食品业、服装业、电业、采矿业、烟草业、皮革业、玻璃业、制材业、制砖业等。随着市场扩大,各类资本竞相角逐哈埠市场。以银行业资本为例,有政府资本开办的银行,如大清银行哈尔滨分号,中国交通哈尔滨分行。民族资本开办的银行,如福顺德银行、天和兴银行、中泰银行、恒聚银行等。奉系军阀开办的银行,如东三省官银号、边业银行。外国资本开办的银行,如犹太国民银行、美国花旗银行、英国汇丰银行、法国露亚银行等。外国银行资本在哈埠金融业中一直占统治地位,有的银行竟然享有货币发行权。华俄道胜银行享有铸币权和代理沙俄国家银行在哈尔滨发行卢布权,还允许代理中国政府募集公债和偿还本息的事务。据统计,一战初期卢布在东北流通量为一亿,占全俄卢布流通量的1/16 以上。哈尔滨就有4000 万卢布,相当于8000 万两白银。1913 年建一个马迭尔宾馆,才需要70 万卢布。在卢布退出哈埠市场之后,日本正金银行、朝鲜银行发行金票,其流通额计合大洋11200万元,大有垄断哈埠金融之势。

哈尔滨的经济活动是以外资为主支撑的,还可以从哈尔滨非常有名的制粉业得到印证。由于制粉业需要的流动资金量比较大,所以必须靠银行贷款,占哈埠制粉业大头的归侨及南满民族资本家开办的企业,他们的贷款主要来自外资银行。如归侨资本开办的双合盛、成泰义等企业主要靠花旗、汇丰等美英银行贷款;南满民族资本开办的天兴福、裕昌源主要靠日资银行贷款,可见当时工商业对外国银行资本依赖性非常强。

这种城市建设及工商业发展都以外国资本输入为主的发展模式,在当时中国也是为数不多的。

四、哈尔滨是典型的殖民消费和物流城市

世界殖民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是轻工业发达,重工业不发达。这是因为发展重工业必须有长远规划,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技术要求高的特点。更为关键的是为了掠夺更多财富,殖民地的关税都比较低。中国在失去海关主权之后,进口商品关税不高于5%,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商品倾销。所以殖民城市一般发展轻工业、消费工业,这类工业技术要求不高,都是资源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小,大部分是生活必需品,销路不愁。哈尔滨的发展也不例外,根据李述笑的《哈尔滨历史上的今天》记载,俄国为了使哈尔滨加速殖民化,把俄国人向中东铁路附属地迁移,并大力发展工商业。当时,哈尔滨的轻工业主要集中在“面油烟酒糖铁木皮毛砖”等领域。以投资占统治地位的俄国为例,到1909 年在工业方面的投资达到4500 万卢布以上,其中面粉加工和酿造业两项占40%多。1911 年有俄国人开办的面粉企业23 家,占哈埠外国资本面粉业的88.5%。当时,俄国人开办的满洲第一面粉厂有大仓库两座,办公楼1 栋,职工宿舍4 栋,拥有120 马力、30 马力发电机各1 台,生产工人150 人,日产面粉49 吨,这个规模在当时来说是很大的,是资源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典型代表。有人可能产生疑问?哈尔滨应该有重工业,不是有个中东铁路总工厂吗?其实这个厂主要是维修厂,而不是制造厂。按照俄国绘制的图纸,是一个综合性的机、客、货车修理工厂,设计能力为大修机车90 台、客车80 辆、货车300辆。轻工业的特点是生产效率高,能生产大量的商品,需要高效地流通运转和广阔的销售市场。到19世纪末20 世纪初,借助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运输能力越来越强,电报、电话使得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市场越来越大。当时支撑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两大体系,一个是世界市场;另一个是殖民体系。由于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殖民体系到达巅峰,随着各民族的觉醒,此后慢慢瓦解。资本主义只剩一条腿走路,只能靠世界市场来发展壮大自己。1907年哈尔滨开埠后,大量外国资本涌入哈埠,商贸活动非常活跃,造就了哈尔滨一时之繁荣。当时经哈尔滨关出口的商品主要以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为主,主要商品有大豆、豆粕、豆油、小麦、杂粮、生皮、鬃尾与畜产品。多经俄国海参崴转口输向日本及欧洲国家。1907 年,俄商谢苗·哈里托诺维奇·李斯金第一次从哈尔滨向国外出口4000 吨大豆,经铁路运至海参崴,装船运往欧洲,开创东北北部大豆向海外出口的先声。除周围地区的农副产品从哈直接出口外,哈尔滨还是各地物资间接出口的转运地。仅1909—1911 年的间接出口即占出口总额的60%以上,主要是从天津、秦皇岛、大连、安东(丹东)等地上岸的外国商品,集中到哈尔滨以后再向俄国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转口输出。在全球交通的链条上,哈尔滨与世界各大城市如伦敦、东京、巴黎等连在了一起,并且一直保持优势。进口商品多数为棉毛织物、服装、烟草、药品和其他类日用消费品,大约占90%,也有少量五金机械、钢铁、石油、玻璃和化工产品。当时的哈尔滨,与世界各国家和地区100 多个城市和港口保持着经常性的商贸联系。

据高滨健在《哈尔滨城市与区域发展》一书中统计显示,1941 年哈尔滨工业产值2 亿伪币,贸易流通额20 亿伪币,工业和商贸规模之比为1∶10。商贸产值一直占哈尔滨经济主要地位。

五、哈尔滨是经济自由度较高的城市

哈尔滨当时拥有高度开放的经济自由度,这是主权旁落的结果,哈尔滨完全按照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理论搭建管理体制。哈尔滨特别市实行三权分立制度,市自治公议会后来吸纳日、法、美、意等国陆续加入,成了国际共管议会,照顾了各方利益。在管理上更加开放,更加符合国际商贸发展新潮流。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如自治公议会的章程规定维护有产者利益,这为各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哈尔滨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些政策在当时反犹主义和民粹主义盛行的世界也是不多见的。1914 年,英国驻哈领事无视中国主权同中东铁路公司签订《英俄协定》。英国侨民享有俄人同等的低廉纳税、领事裁判和经商特权,一年后又有荷兰、比利时、法国、西班牙、瑞典、丹麦、日本陆续加入,哈尔滨国际商贸城的地位更加突出。1921年,在自治公议会辖区内各国商人共纳税142.84 万卢布,中国商人占18.5%,在外国商人占比中,俄国达到61.7%、日本达到14.5%。到20 世纪20 年代末,除俄国外,其他外国人开设的商业机构有400多家。

从经营城市理念上看,当时特别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哈尔滨市政当局一直采取“用社会的资金组织城市生活”的政策,如对制粉业高达50%以上的利润率,不是铁路局或市自治公议会自己办企业,而是通过市场引导,如铁路运价、用地价格优惠政策来鼓励私人资本开厂办企。所以后来立即涌现出许多俄商制粉企业,有名的满洲第一制粉公司、地列金面粉厂等,奠定了制粉业雄霸满洲的基础。

资本是逐利的,必然投向利益最大化的地方。哈尔滨发展商品经济具备天生的优势。商品经济发展离不开四个要素:自由劳动力、资本、原料、市场。对哈尔滨来讲不缺自由劳动力,当时闯关东的流民大量进入哈尔滨,有着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哈尔滨地处松嫩平原南部,物产丰富,原材料供应稳定。以小麦产量为例,当时丰年产量在100 万吨以上。依托松花江和中东铁路,哈尔滨发达的交通,为物流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各方资本促进下,哈埠商贾云集,贸易兴盛,交通发达,一派繁荣景象。1908 年至1910 年,哈尔滨商品进出口总额10300 万海关两。1916—1918 年,商品进出口总额16300 万海关两。1926—1928 年,进出口总额26016 万海关两。1928 年进出口总额29946 万海关两,达到历史极值,在全国45 个海关中居第六位。

哈尔滨历史虽然才百余年,曾经展现过东方小巴黎的魅力,拥有着国际商贸城的风采,但是辉煌属于过去。史志工作者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历史当成教科书,挖掘历史文脉,分析、研究城市的兴衰历史,找出事物发展偶然性和必然性,为哈尔滨今后的发展探寻历史答案,提供历史经验,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

猜你喜欢

哈尔滨铁路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中国·哈尔滨第38届国际冰雪节暨第23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中老铁路双线区段送电成功
云南:广大铁路电气化改造完成 运能大幅提升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一路欢声一路歌 中老铁路看点多
静听花开
刘派
哈尔滨冰雪之旅
倘若,爱在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