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拖延就业”现象的成因及治理策略

2020-11-16姚国星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6期
关键词:对策大学生

摘要:“拖延就业”为当下大学生在择业态度上衍生的一种新型现象,从社会学等学科视角来分析,“拖延就业”现象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学生自我发展定位不清晰、职业生涯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等多重因素影响,破解“拖延就业”现象需高校革新就业工作理念,要以提高就业质量和精准度为导向,努力构建以全面提升人才质量、全过程开展就业指导、全方位开拓就业市场、全力改善就业服务构建“四维一体”的教育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拖延就业;本质解析;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为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1]。受经济下行压力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当前毕业生就业问题俨然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在激烈的求职市场下,部分毕业生并不急于找工作,而是逐渐的成为了“拖延就业”一族。“拖延就业”大军数量日趋增多,必然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都带来部分消极影响。毕业生作为学校的“产品”,其就业质量关乎学生个人成长、学校生声誉以及社会稳定。深入剖析当代大学生“拖延就业”现象并探寻纾解对策,成为推动国家就业创业政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拖延就业”的具体表现

拖延是指个体将应在某个时间做的事情延后著手或者完成的一种现象和行为,或是个体将该做的事情延后的一种非理性倾向[2],自愿、回避和非理智等要素构成个体拖延行为的主要特征[3]。从表象来看,“拖延就业”主要是指因各种原因延长求职折业的时间,以至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未有参加任何招聘、就业实践活动,甚至求职采取一种懒散、迟缓的态度。“拖延就业”颠覆了以往“竞争就业”“先就业再择业”“毕业即上岗”的选择模式。在当前选择多元化的背景下“,拖延就业”现象已成为部分青年大学生一种择业观的具体呈现,对于“拖延就业”,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进行剖析。

狭义的“拖延”主要是指“观念”上的“拖延”,对于求职就业等活动缺乏主动性。根据数据调研与个体访谈发现,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觉醒慢,突出的表现部分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未有一个明确的职业选择,且对未来人生发展产生迷茫,缺乏目标和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浅薄,根据研究发现有16%的学生不愿意从本专业工作,其中占有6%的学生未有明确的就业目标。二是适应慢,具体表现部分大学生没有快速适应新的求职方式。受新冠疫情影响,当前企业招聘方式大多都由传统的线下方式转变为线上,部分学生对于线上招聘信息关注度不高,缺乏主动探索意识,对于就业信息的获取过分依赖于学校以及老师的帮助,也有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采取间歇式的方式,由于线上招聘加快了企业的招聘进程,导致部分学生一次次错过最佳就业机会。三是决策慢,具体表现在就业单位抉择中犹豫不决,尤其是部分同学在收到多个单位“offer”后,考虑到单位之间的差异,如工作环境、工作强度、收入差异等,往往会难以找到最点,从而失去了最佳就业时机,这种拖延决定行为往往由于是对自身认识不够充分,未有正确认识到自身的的职业能力、职业方向。

广义的“拖延”,主要是指就业求职周期长,逃避求职应聘,甚至是对毕业上岗未作考虑。这类群体往往将求职应聘活动放缓,甚至未有把就业纳入规划范畴,没有就业的紧迫感和积极的就业态度,根据其特性可归纳为四类:一是从众心理的“备考族”,这类群体的产生一部分是受朋辈群体影响,一部分抱着一劳永逸的心态,也有部分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信心不足,以备考来缓冲就业。二是享受家庭“红利”的“啃老族”。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造就了社会财富的集聚,不少家庭财富不断攀升,家庭可为子女提供较为充足的经济支持,加之部分家庭的溺爱,不希望子女面对工作的艰辛,尤其是土建行业学生,所以这类学生往往不急于就业。三是择业观的“个性派”。受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逐渐个性化、多元化,在职业选择上也逐渐侧重于个人兴趣爱、理想等,如未找到自己理想中职业就“慢下来”再找找。

二、大学生“拖延就业”现象解析

“拖延就业”是当下衍生的一种新型就业现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受社会外在环境方面的影响,也受个人自身价值取向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拖延就业”现象,目前社会社会评价褒贬不一,批评者认为“拖延就业”就是一种逃避就业行为,是啃老族和享乐主义的表现,而支持者认为“拖延就业”是大学生寻求自主化、多元化成长的表现,是一种新型的择业现象。对于大学生“拖延就业”现象的深入剖析有利于大学生寻求应对之策,促进大学生更快、更高质量就业。

(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是产生“拖延就业”现象的物质条件。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拖延现象”作为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的产物。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看,由于人的需要层次通常都是由低到高的向前演进,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往往就会向高一层次追求。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尤其对于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的青年大学生来讲这一点更加凸显。由于青年大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展,他们的价值追求往往比普通大众更为高远和迫切,这种心态在毕业生群体中较为普遍存在,且容易导致其盲目的追求过高目标。进而在求职过程中过于关注自我的人生价值的实现,执着于追求于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在职业选择方面往往希望一次性能够达成个人的理想要求,却忽略了职业生涯的“长期性”和职业能力的“匹配性”,因而对现实社会提供的大部分职位不满意甚至是不屑一顾,这类求职、择业的观念在工科大学生,尤其是土木类大学生中体现得更加明显,据调研发现,有36%的学生不愿意从事土建行业,他们普遍都希望通过考公、考研来回避这个职业,同时,也有9%愿意从事土建行业的毕业生对当前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不满意,所以在求职过程中产生观望心态和和“拖延就业”现象。这类现象的产生究其缘由是当前社会环境较好,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承担延长择业。求职时间的经济成本。

(二)大学生自我角色认同和角色转换的迷失

“角色”一词起源于戏剧,于 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其概念内核是指社会塑造个体,个体又形成符合社会期待的一种社会行为[4]。社会生活中每个角都赋予其特有的角色职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职责,且扮演的社会角色因所受的教育环境、所处的时间段的不同而有着明显差异。从社会视角来看,大学生求职择业也是一个角色发生转变的过程,即从学生角色转变为求职角色。在这个转换过程中,部分大学生产生了角色认同和角色转换的迷失,这种慢觉醒状态直接导致了“拖延就业”现象的产生。究其本质,一方面是因为多数大学生长期处于安定、闲适、程序化的校园生活中,较为缺乏社会的磨砺和摔打,在适应长期的学生身份和学校生活后,对毕业生的后的身份角色转变未有进行足够的思考,对人生未来缺乏清晰的定位。另一方面是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缺乏足够的自信,尤其是对于在校期间表现不突出或者在几次求职受挫后,便灰心丧气不再愿意投入求职活动中,转而以公招、考研、考察等为借口,最终在毕业前没有谋求到满意的工作,变成了“啃老族”。

(三)职业生涯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助推“拖延就业”现象的发展和蔓延职业生涯规划本质上是一个解决问题、制定决策的过程[5],职业生涯

规划能力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必须要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它对大学生涯发展和职业规划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指导和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学业和职业、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从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视角来看,大学生正值职业探索期,这一期时期需要逐渐确定自身的职业倾向,进而才能在求职、就业活动中明确目标,有针对性的选择职业,规避盲目就业情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应是从义务教育开始,进而延伸至终身教育的一个过程,而由于职业生涯教育起源于美国,在我国发展和重视相对较晚。随意,在我国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前鲜有学生接收受过系统化的职业规划启蒙,在职业生涯的成长期缺乏教育引导,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社会环境以及工作认识不足。进入大学后,尽管当前高校普遍都组织开展了各类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但因为师资队伍水平良莠不齐,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起到的教育成效非常有限。职业生涯教育的薄弱,导致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普遍较低,且对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兴趣没有正确认识。这种职业生涯目标的模糊,往往会致使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犹豫不决,甚至是方向飘忽不定,进而产生了“拖延就业”现象。

三、破解高校毕业生“拖延就业”现象的策略

“拖延就业”是伴随着时代衍生的一种社会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也有不可忽视的消极的一面。从消极的一面看,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在对自我认知不充分的情况下,就会承受不必要的毕业抉择、职业选择上的心理压力,也无法快速寻找到自我的角色定位。破解高校毕业生“拖延就业”问题需要高校更新就业工作理念,既要提高高校就业服务的就业精准度,又要提高就业质量。

(一)全面提升人才质量。

人才质量的提升既是社会对大学生更高素质能力的期待,也是解决“拖延就业”的根本之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改革专业设置模式、优化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考评机制。首先,从改革专业设置模式视角来看,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在于人才培养与社会的契合度,所以在專业设置方面不但要紧跟市场需求,还需要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做出精准预判,适时、适量调整各专业招生比例,防止“产品过剩”的情况发生。其次,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的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规划好顶层设计,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打造高质量的课堂,只有能力素质得到提升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彰显优势。再次,要建立健全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教师和学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两个关键着力点,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首先要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价机制,科学合理的认定教师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改变以往的重科研轻教学态势,使教师回归到育人的本质上来。同时,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还要建立正确的学生评价机制,要变知识导向为能力导向,尤其是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讲,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评价重点应指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

(二)全过程开展就业指导

择业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就业行为和就业导向,引导和帮助毕业生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观念是破解“拖延就业”现象的重要抓手。大学生的职业观念形成不是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形成的,而是贯穿于大学生生涯全过程。在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过程中,尤其需要引导大学生在职业理想、职业追求方面进行思考,要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做到四个渗透:首先,要渗透到新生入学教育,要从进校开始加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深化其对专业的认知以及兴趣,帮其建立其对专业发展前景的信心,巩固其对专业知识的热爱,培养其对未来职业的热爱。其次,要将就业指导渗透在大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专业老师既要注重和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还须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知,避免学生对专业从事工作产生误区。再次,要充分渗透学生的第二课堂,充分利用校友典型事迹、生涯规划讲座、创新创业大赛等激发其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使大学生尽早明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切实降低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迷茫性和盲目性。最后,还要渗透进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辅导员、就业帮扶教师对学生求职过程中的教育引领作用,辅导员通过一对一谈心行谈话、咨询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找准人生定位,使毕业生既能正确看待自我优势,也能看到自我不足,合理的拟定职业期望;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我,建立起职业信心,正确面对求职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的挫折;引导学生把个体价值实现和社会价值实现有机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树立其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建功立业的从高职业理想。

(三)全力改善就业服务

就业服务对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就业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也是破解“拖延就业”现象最为暖心的方式方法。高校就业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数量,就业服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从多方面下功夫。首先,要从更新理念上下功夫,尤其是分管高校就业工作的主管部门以及学院就业主要工作领导小组等要牢固树立就业服务理念,明确自我岗位的角色定位,牢固树立以服务学生就业为本的理念,转变以学生就业数量为标准的考核方式。其次,要在精准掌握学生求职意向上下功夫,了解求职意向是促进就业服务精准化的坚实基础,要从大学生进入校园后了解学生的职业选择,转变通常毕业季了解学生求职意向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择业意向作出精准的统计,才能提供个性化的选择与服务。再次,要从强化就业推荐层面下功夫,毕业班辅导员要深入分析就业形势,及时分析招聘单位的招聘条件合需求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就业意向、能力素质等个性特征做好针对性的推荐。最后,还要从创新服务方式层面下功夫,要积极适应就业市场形势、顺应时代要求,要充分利用“互联网+ 就业”的服务模式,延展学生就业服务范围,努力建构全方位、全过程中的就业服务平台。

(四)全方位的开拓就业市场

开拓就业市场有助于促进招聘单位与毕业生求职应聘间的需求匹配度,是解决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着力点,对破解“拖延就业”以及就业难等问题意义重大。就失业市场拓展的“全方位”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对象覆盖要“全”,尤其是学院或者就业负责人在拓展就业市场方面要关注到不同的就业意向、不同的需求层次,既要关注到

就业的意向的主流群体,也要考虑到部分个性化需求,要结合学的实际特点,切勿囿于追求用人单位与专业间的契合度,也不盲目的追求招聘单位的数量和质量,而忽视了不同性别、不同就业意向、不同能力素质间的需求,要敏察到群体和个体呈现出来的不同特征,注意到就业推荐过程中的侧重点。其次,覆盖区域要“全”,学生生源地区的不同通常会影响学生择业地的差异,市场拓展的区域要充分考虑到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地域化需求,扩大就业结构的多样性,避免拓展的就业单位或者就业区域过度集中。最后,参与就业帮扶的对象要“全”,促进毕业生学生就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市场的开拓不仅仅是学院党政领导和毕业班辅导员的任务,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帮扶合力,要发挥各年级辅导员、专任课教师、校外兼职导师等多方面的力量,做到上下协同,多重联动,完善帮扶的激励考评机制,共同推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6.

[2] Lay.C.H(1986).At last.my research article on procrastin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4),474-495.

[3] Solomon.L.J,&Rothblum.E.D.(1984).Academic procrastination:Frequency and cognitive behavioral correlates.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31(4),503-509

[4] 徐東亮.基于角色理论的员工建言行为研究[D].兰州大学,2014(16)[5]吴婷,连树.青美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5).

[6] 刘丽红.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实现精准就业[J].中国高等教育,2018,(6).

[7] 郑东,潘聪聪.大学生提速“慢就业”的服务策略[J].江苏高教,2019,(2)

作者简介:

姚国星(1992—),男,汉族,籍贯:重庆开州,学历:研究生,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