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

2020-11-16付文汐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6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道德游戏

摘要:席勒在受到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以后,在反思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和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异化之后,提出了以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为目的的审美教育思想,席勒通过对人性与美的分析,证明审美教育思想能使人性变得更加完满和自由,席勒还把人类和社会分为了物质、审美、道德三个时期。所以席勒的审美教育为彰显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而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审美教育;道德;游戏

一、审美教育提出的现实前提

因为地理、历史和政治上的原因,法国大革命对德国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欧洲其他国家。当时的欧洲各国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社会各阶层起着不同反应、思想意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法国当时处于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不仅带来来人类思想的启蒙,经济上的发展,政治体制的改革,科技的进步,社会分工的变化,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划时代的转折,在1789年 7月 14日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使法国在这段时期经历了一个史诗式的转变,过往的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这一方面由于18世纪法国经济由于通货膨胀而日益恶化,使得社会购买力下降,地主因欠收加租进一步削弱农民的收入。国内最大的地主天主教會教廷对谷物征收什一税。什一税表面上减轻了国王税项对民众的压力,实际上对每天都饿着肚子的穷人而言是一座大山,人们生活困苦加重,另一方面由启蒙时代带来的愤恨和渴望,以及由此而生的社会和政治因素也是法国大革命产生的重要原因,人们对专制王权十分愤恨,资产阶级和贵族之间的冲突依然日益严重,而资产阶级法国部分地区已相当发达,出现许多手工工场,这些都促进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场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传播了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革命也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此具有世界意义。相反,这场革命中也具有一些弊端。

二、审美教育的内涵

首先席勒提出的两种冲动,形式冲动主要存在于上层人物身上,对象是形象,主要指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是理性人。其次感性冲动主要存在于下层人物身上,对象是生活,它要占有、要享受,被感官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是自然人。而以上两者不能直接结合,只有通过中间的桥梁即审美教育的第三种游戏冲动才可实现。席勒认为艺术是精神的必然产物,也就是说他认为,人们只有通过美才能走向自由,美是通往自由的不二法门,当今时代的要求是迫切的,迫切要求在政治和道德范畴建立有效标准,而这时,为遥远的“审美世界”建立“法典”,是否不合时宜,理想的艺术,必然是超越物质,表达人的理想,于精神的自由中读取。而这个时代,“有用”、“价值”被奉承,已与艺术分道而别。但人类的核心价值在于自由,每个人努力的目的也如此。他认为自由只限于个人追求,在团体、国家等聚合性理念中不存在这一概念,只存在博弈,权威者竟然假道政治以期到达。在席勒看来,自由只能依靠“美”才能达到,因而他抵抗住诱惑让“美的问题”统领政治和道德问题;让美在自由之前先行,做开路者。他认为美,是手段,自由是目的,通过美达至的自由,才值得追求。

席勒认为人摆脱了动物状态进而具有人性的标志是喜欢假象爱好装饰与游戏,假象有两种,一是审美假象,另一种是逻样假象,审美假象是游戏,与现实和真理有严格的界限,不冒充,是正直的自主的。逻辑假象是欺骗,与现实和真理混淆,伪装现实和真理,是虚假的。首先席勒认为当自然还处于清淡贫乏的情况下,它不会为人类提供任何快乐,他认为审美的心境来自于自然,仔细咀嚼席勒这句话,我们会发现当自然美要启发更高级的艺术美的发生,前提必须是自然要有美的属性存在,只要在欢乐的条件下和幸福的地带的美的属性下行动导致享受,或者说享受导致行动,比如贫瘠荒凉的自然,是难以刺激人类对美的思考。所以只有感官与精神,感受力与创造力均衡发展才会让美的灵魂和人性相统一。

其次,他认为美的艺术的本质就是假象,而且他认为人一开始用眼睛来享受,而且观看对他来说具有了独立的价值,他立即就在审美方面成为自由的,游戏冲动就立刻开展起来。就是将审美对象幻象化,用感性来探寻自然美,并试图发挥艺术家的想象构思,让艺术家对于幻象的理念上升到精神的产物的艺术美上,艺术家对于自然美的审美标准是不求实用和理性的,有的艺术家将自然幻象化后加以拟人化处理,赋予一些生命情感体验,思想寄托于其中,感觉真正高水平的艺术家还注重去探寻自然事物本身的美,并通过艺术提炼,让自然美纯粹化后自然上升到艺术美的范畴,自然美的存在首先要保护好自然的生态属性的完整性,在对待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问题上,要保持自然原始的美学特征并将其纯粹升华到艺术美的范畴。同时席勒从纯粹的物质状态到审美游戏的发展过程,并从这个角度分析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席勒认为当人或者动物为了生存而进行活动时,这种活动的性质为工作,即以缺乏推动活动,则为劳动,而当过剩的生命力刺激他们活动时,这种活动的性质为游戏,即以丰富推动活动,则为游戏。这是我们认识审美假象的前提。其次对于“审美假象”,这里的“假象”并非指虚幻不真实,而是指一种纯粹的不受物质影响的状态。这个概念在席勒看来是尤其崇高性的,不是能够轻易达到的。“不合格”的素养只会让这个概念被滥用,而如果滥用的现象消失则意味着文明的“跃进”。而这种跃进不是无处可寻的,席勒总结了其发展过程或者说规律。物质的匮乏,生存的压力迫使人进行活动,即劳动。这个阶段人只为满足最低的生存需求,是纯物质的。而满足了生存需求之后,人开始追求富余,这种富余既是指物质上的余裕,同时也指物质之外审美层面的附加物,这里席勒的叙述是人主动追求利余,而我个人更愿意解释为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当这些富余推动人进行活动,游戏就出现了。最初的游戏是由纯感性冲动驱使的感官感受活动,即物质游戏。到这里为止,在席勒的阐述中人或者动物都还处在一种“轮环”的生活中,围绕一点,循环往复。而当这个“轮环”被打开,就变成了一条没有尽头的直线,即理想之路。而打开“轮环”的关键一点则在于人不再满足于物质游戏,不再满足于纯感性冲动驱动的感官感觉享受。人不再满足于此时的享受,而开始追求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享受,开始探寻独立于材料之外的形式上的享受。而这种追求是有“危险”的,甚至有害于使其生存的感性内容,因此在追求的过程中需要精神与感性冲动抗争,需要为假象牺牲实在。而当人完成了这种对抗,摆脱了感官感受的束缚,能够脱离材料而享受形式,就可以说进入了审美游戏的范畴“,轮环”被打开,人性开始显现。所以席勒认为审美的王国与世俗的王国是对立的。因为世俗的王国中,人和人要么以力(自然状态)相遇,要么以法律的威严(理性状态)相遇,而这一切都无法保证人的自由。只有在美的社交圈里,在审美的王国里,人的自由才有保障。因为在这里,人必须以形象的身份显现给人看,人与人之间只作为自由游戏的对象发生联系。通过自由去给与自由,这是审美的王国里的基本法律。而且个体的人的价值是不断被发现、不断被肯定的过程。他建立起了自己的完整的美育理论,通过尝试将理论的美学引向行动的美学,试图借助美育建立起一个审美的王国。在他心目中,心灵自由是一个具有绝对价值的概念。他甚至不愿意以牺牲个体的心性自由为代价去换取审美王国的实现,因为那样将走向美学精神的反面。总之,席勒的思想就是为了人格的完整而走向社会和谐之路。

三、审美教育的作用

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对人性、美和艺术的抽象论证,最终实现其通过审美教育以解决现实问题的美好愿望。试图通过改造主观世界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对人格的改造以实现社会的变革,是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的核心。然而,这样一种唯心主义基础的审美教育思想不可能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异化问题,完成社会的变革。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对理想的审美效果让心绪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让感官感受与抽象思维达到平衡,使人可以不加限制地注意到各个方面的各种可能性。在这里席勒提出,艺术作品对美的表达应当通过形式,也只能通過形式,而不是通过内容。内容只能对个别的力产生作用,这对于思维而言是一种限制,使人们无法在欣赏作品时达到心灵纯净的美好状态,这种限制与席勒所追求的理想审美效果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席勒提出真正的艺术家就应当用形式消除材料,即使无法达到理想状态,也要尽可能减少材料对观众的引导,这种引导是限制性的,会把人的注意引向个别的特殊的方面,而无法整体地全面地进行感受,也就无法达到理想的审美效果。同时,在欣赏艺术时,席勒认为,缺少形式感的观众(即主观对艺术进行判断的判断者)同样无法欣赏好的艺术作品。当一个人只用纯抽象思维或纯感官感受欣赏艺术作品时,他就只能看到他想看的部分,完整的艺术作品在其眼中会被肢解,忽视了整体的美感而执着于细枝末节,让作品的和谐被破坏。而对于这种缺少形式感的审美,席勒同样进行批判。

席勒在那个时代证明了道德自由与感性依附在什么状态下的可相容性,席勒阐述了审美状态的独立性与自由性,要将其实现有一个自材料到形式,自有限到无限,自感觉到思维的过程。席勒从另外一个方向上限制了他的理论向功利主义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否定了理性的人的优越性,赋予了审美活动以绝对的价值。席勒把人的发展审美经过物质状态,审美状态和道德状态三个不同的阶段,人类最初是没有理性的,而就算理性的最初出现了,那也并不是人性的开始,人还不是人,而是有理性的动物。总之,席勒的思想就是为了人格的完整而走向社会和谐之路。

总结

席勒从时代背景出发去发现人性,因为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里使社会中的人全完被分割,社会中的一切彼此被分立,现代分工导致的那种碎片化的人,即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下那种异化的人。其次人性的本真性受到了压制,他批判了这种社会现象导致的不自由和不完整的人,他认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审美和自由与道德应该分开,因为道德对美的活动是强制性的,人仅仅是在道德的领域里还不能完全达到自由,还不能彻底地通过道德运用美使人和世界和社会消解现代性,也只有在游戏的状态里,人才能消除强制性,用游戏去使人感性和理性进行一个统一,主动的进行审美活动,从而获得自由。并且艺术和审美弥合分裂人性,构建审美的王国,使国家的制度和要求内化为公民自觉的需求,用艺术改造人的灵魂,实现人心灵自由的基础上去构建和谐的社会。所以他认为只有主动进行审美教育,只有通过美才能改变现状实现自由,才能使人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席勒的审美教育对后世的美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席勒(德).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出版社,1985.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3]章启群.新编西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国轶颖.试论席勒“游戏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

作者简介:

付文汐(1996年 -),女,汉,黑龙江,在读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美学。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道德游戏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