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汶川黄龙祠《纯中真人行道碑记》研究

2020-11-16王建磊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9期

王建磊

摘要:黄龙祠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在清代被誉为“青城十八景之一”,乃青城山十八景中最后一景。青城山道教源远流长,山中庙宇众多且分散在诸峰之中,黄龙祠位于青城山脉后山山麓的黄龙岗上。此地古属灌县(今都江堰市)管辖,虽然新中国建国后划归汶川管辖,黄龙祠仍是青城山自然景观和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黄龙祠中有纯中真人行道碑记,内容是其嗣法弟子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圆天所述,都江堰书法家李启明书写,纯中真人行道碑记的内容和书艺是青城山道教文化等重要组成部分。汶川地震后黄龙祠损毁严重,笔者抢救性的对祠内书法遗迹只做了拓片,面对承载着道教历史文化底蕴的黄龙祠中的这篇碑记,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保护它,将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为后世留存更多的精神瑰宝。

关键词:黄龙祠;纯中真人行道碑记;道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7-0043-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030

青城山道教源远流长,道教是汉族土生土长的宗教,缘于中国本土,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儒家思想和佛教精神,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化,道教的丹道,内功,医术、易学、辟谷、静修、养生、武功等方面的精髓,也基本都被兴盛起来的青城山道教宗派完整的继承,青城山庙宇众多,黄龙祠作为青城山十八景之一,不仅有秀丽等自然山水风光,祠中还有已故住持张永平的行道碑记,碑记从内容和书法艺术是青城山道教文化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

一、黄龙祠《纯中真人行道碑记》概况

从都江堰出发,沿岷江溯源而上,即由平原进入高山峡谷,山林苍翠,约行二十公里即见两江交汇,江中有漩涡,此处正是漩口镇,交汇的支流即寿溪河,寿溪之畔是有小山村——老人村,村中多长寿长者。苏东坡《和桃源诗序》中记载“,蜀州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极险远,生不食盐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黄龙祠处于寿溪河畔的黄龙岗上,位于老人村对面,山岗背后乃青城山脉,翻山越岭有小径通向青城山诸峰。青城山道教历史悠久,道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根底全在道教”。东汉142年,张道陵在青城山创立道教开始,两千年来,道教在青城山香火不断,道脉延续至今。

黄龙祠所在地在宋朝已盛名远播,住持张永平1945年羽化,归葬黄龙祠后牡丹坪,1989年其嗣法弟子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圆天等在其目前立碑,并请都江堰书法家李启明先生将张永平行道事迹书丹后刻石。黄龙祠1991年被列为汶川县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汶川发生八级大地震,黄龙祠损毁严重,祠中诸多书法遗迹遭受不同程度破坏,纯中真人行道碑记幸而无碍。纯中真人行道碑记今安然立于祠中后方山林中。

二、《纯中真人行道碑记》碑刻释文

碑刻正文:

纯中真人行道碑记,嗣法弟子傅元天述,青城山人李启明书,王青树刻石。真人生于贵州,清末从军赵而丰部,积功任標统,以厌倦俗尘入云南鸡爪山拜道士求为弟子。老道士多方试探之,真人皆处之泰然,老道士笑曰真吾徒也。为言灌县天师庙有雷合明者,可作汝师。于是真人来灌访得雷,雷又命真人去黄龙祠拜周教成太师门下。冠巾焉,时民国二年也,真人年已六十余得入祠内为常住,太师羽化后真人继作住持。祠中贫甚,诸道友终岁耕作,除完纳捐不得一饱而四远信众见真人颇诚朴有能为竞相捐助,并合请当路豁免捐税,庙务由是振兴。民国十五六年间,真人弟子周元成羽化於小金县观音阁,真人即接管其庙培养后继。复于民国二十七年先后集资在黄龙祠兴建社稷殿、玉皇殿、观音殿及客堂茅蓭,并道路、桥梁皆次第建成。灌县天乙街天师庙数年中两次火焚亦由真人出资修复继作住持。同时又在成都灯笼街创办居士林善堂,真人至是由小金而成都一路有所主持庙字,为宏扬道法得经常徒步往来於其间,共历三十二年之久。四方皈依者逾千人及门第至数百人,皆具有一技之长,真人因材施教各得所用。当建国初动乱中讫未有一人死于非命,盖真人平日持戒律甚严,言传身教宜乎入人之深也。真人晚年自号纯中真人,至今民间流传其诡迹异行尤多,不可胜纪,以民国三十四年九月羽化於小金观音阁中。生年九十有余归葬黄龙岗牡丹坪,继迁猫坪再迁大面山八卦台下。讃曰:仙欤人欤,弘道广德,没而为神欤。公元一九八九年岁次己巳仲春月吉日泐石。

新中国建国前,傅圆(元)天在黄龙祠出家,乃张永平的嗣法弟子,1992年当选中国道教协会第四任会长,傅圆天在碑中记述了张永平从出家到羽化期间等诸多事迹,1913年张永平在黄龙祠冠巾,是道家龙门第十八代弟子。“冠巾”是出家道人正式成為道人的仪式。冠巾又称“小受戒”。新出家者修行没有过失,才行冠巾礼,正式有自己的度师,度师即恩师,是亲师父。没有“冠巾”没有正式度师。冠巾礼中梳发挽智者称拢发师,引导行礼的称:引进师或引礼师。张永平正式出家时年六十多岁,后成为黄龙祠住持后,振兴黄龙祠庙务等同时,还协理小金观音阁、都江堰天师庙、成都居士林善堂,不辞辛劳徒步往返其间32年。晚年自号纯中真人,注重修道先修人道,故弟子中人才辈出,而无人步入歧途。纯中真人羽化于小金观音阁,后来迁回青城山,在牡丹坪、猫坪、八卦台都有其衣冠冢。

三、《纯中真人行道碑记》的书法艺术特点

《纯中真人行道碑记》的书丹者李启明生于1916年,幼年师从蜀中余定夫,后与林山腴、谢无量等情谊在师友之间,李启明是传统的文人学者型书法家,其书法在内在精神、审美与韵味植根传统,与当下书法家文化层面修养缺失,书法作品重形式轻内容,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李启明书法造诣等深厚得益于其深厚的文化基础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李启明这篇行道碑记书,法艺术的意义重大。

(一)植根传统文化、注重人品书品

抗战时期,四川作为抗战的大后方,一度云集了众多文化学者,青城山留下了于右任等一批文化人士的题咏,被誉为民国书法博物馆,李启明幼年成长的时期,依托蜀中整体文化氛围和资源,深入文化传统,他师从余定夫,幼年所做文言文既已得到老师赏识。同时李启明将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和训练方式很好地传承了下来,目前在四川有很多李老等弟子,人才辈出。

李启明生活的二十世纪波澜壮阔,1933年,茂县发生叠溪大地震,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在40多天后溃坝,洪水扫荡岷江两岸,洪水下泄到都江堰冲毁了两岸房屋建筑。李启明先生家也未能幸免于难,17岁的他婉拒老师的帮助,自力更生从钱庄学徒做起,开始了经商之路,据现居都江堰等弟子讲述,经过十几年等商海历练,足迹遍布各地,有时还需要乘坐飞机往来成都与广州香港之间。但作为商人,李启明先生并没有把金钱看的高于一切,反而看的很淡,曾有诗云:“便欲扁舟寻范蠡,五湖漂泊心悠哉。”他的弟子张通杰说,老师与几个朋友合伙做生意,某人欠了老师很大一笔钱。解放后减租退押,那人破产了,见到老师,很是羞惭,对老师说:“你的钱,我咋还得起哦?”李启明笑了笑,拿出条子,当面就撕了。四十年代战事频繁,李启明的学生张琪讲,战时朋友托他代为保管一袋黄金,此人一去好多年没有音信,战争结束后多年,此人找到李启明时,李老原封不动的还给了他。别人欠李启明的钱他一笔勾销,而替别人保管等财物可以信守承诺,李启明久经商海波澜,看淡名利,高风亮节。

晚年曾担任四川省诗词学会顾问,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都江堰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都江堰市楹联协会会长,著有《青城山叟诗文存》,李启明先生书如其人,行道碑记书法骨力雄健,通篇书写气场磊落,气息通达。

(二)用笔崇尚自然、结构平中寓奇、审美绝俗去尘

碑记用笔自然天成,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其线条提按变化,转折行进,纵横有象,在自由灵活的运动中,是作者心绪的自然抒发。李启明所书墓碑行楷书字体点画细微处精妙细致,审美上秀丽洒脱、笔势上静中有动,起落笔凝练有力,结构平中寓奇,幾乎每一字都有精彩之处,长的舒展笔画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周发散的结字方法,在结构上明显受到黄庭坚的影响,这是帖学传统精神的体现,对宋代尚意书风的传承和发展。

李启明有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著有《青城山道教史》,曾任青城山道教协会秘书长,是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原天的高级顾问。其书法从道法自然崇尚自然等审美出发,达到了无意于佳而佳等境界。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今天我们重视书法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汉字发展演变未曾中断,文字与书法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国人等审美趣味、精神境界。二十世纪晚期是中国书法复兴发展等重要时期,李启明先生长期临池,积学而成,笔法上善用藏锋,绝俗脱尘,平中寓奇,侧险取势,紧密处无间宽绰处有余,结构上打得散聚得拢,长短张弛有度,变化多端,《纯中真人行道碑记》是其晚年书艺达到人书俱老境界的代表作品。

★基金项目:阿坝师范学院校级规划课题:“汶川黄龙祠碑刻书法研究与保护”,项目编号:ASB15-06;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汶川黄龙祠碑刻书法文化研究与保护》课题成果,课题编号17SB0010。